5G发力,芯片巨头Xilinx逆势发布强劲财报

5G发力,芯片巨头Xilinx逆势发布强劲财报

据外媒报道,近期芯片公司发布的财报大多表现暗淡,而FPGA芯片巨头Xilinx成为了行业的亮点:5G网络的早期建设推动了该公司营收增长,时间上早于分析师预期,而势头上也要好于预期。

5G网络的速度是现有网络的100倍,预计将为设备和芯片厂商带来数十亿美元的收入。韩国和中国的运营商计划今年推出5G网络,包括三星电子在内的手机制造商计划推出支持这些网络的手机。

出人意料的是,5G网络建设的强劲支出帮助总部位于加州圣何塞的Xilinx第四季度营收提高了27%,尽管大多数分析师认为,这些网络要到2020年才能广泛商用。

1月23日,Xilinx CEO维克多·彭(Victor Peng)在该公司的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5G支出增加开始的速度比我们想象的要快。起步阶段的力量相当强大。”

不过分析师表示,随着5G网络部署的加速,Xilinx将面临来自其他芯片厂商的竞争,这些芯片厂商拥有类似的产品,可以不断调整新技术。

Summit Insight Group分析师陈金凯(Kinggai Chan,音)表示,随着标准的成熟,Xilinx还将面临来自订制芯片的竞争。这种芯片的灵活性较低,但速度更快、成本更低。

英特尔旗下的Altera也生产可编程逻辑芯片,并将受益于5G的发展。不过Stifel分析师凯文·卡西迪(Kevin Cassidy)指出,该业务仅占英特尔营收的约3%。

此外,Marvell已经开发了一款定制芯片,而高通则计划发布一款这种芯片。一些大型网络设备制造商正在生产自己的芯片,比如诺基亚去年发布的ReefShark芯片组。

RW Baird高级研究分析师特里斯坦·杰拉(Tristan Gerra)说,定制芯片通常需要至少一年的时间才会开始影响可编程芯片的市场份额。

这意味着,Xilinx在中国和韩国的业务风险被推迟到明年。但到那时,美国运营商将开始大规模建设网络,给Xilinx带来业务的新机会。

与此同时,Xilinx还在销售其他5G产品,例如集成了模拟射频芯片和数字处理器的单一芯片,其目标竞争对手是Analog Devices和德州仪器等公司的几款产品。

Baird的杰拉说:“这种集成应该会使Xilinx的设计赢得更多胜利。我们认为,Xilinx将在未来几年里继续看到5G设计的成功。”

在上周Xilinx的财报电话会议上,该公司CEO指出,即使定制芯片的份额开始上升,该公司的产品也将继续被用于5G网络。

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支持珠海集成电路全产业链项目等建设

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支持珠海集成电路全产业链项目等建设

1月28日,广东省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开幕。广东省长马兴瑞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

以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带动工业投资,扎实抓好富士康广州10.5代线、广州乐金OLED、深圳华星光电11代线、揭阳中委广东石化、惠州中广核太平岭核电厂一期工程等项目建设,支持珠海集成电路全产业链项目、东莞紫光芯云产业城、佛山“机器人谷”等建设。

今年1月22日,珠海市长姚奕生在珠海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上表示,珠海要紧抓集成电路设计环节,集中力量引进集成电路全产业链项目,建设集成电路高端设计与制造基地。

此外,珠海还要加快横琴科学城建设,携手澳门共同发展特色芯片设计、测试和检测等相关产业。

绍兴发展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集成电路是突破口

绍兴发展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集成电路是突破口

绍兴日报报道,近日绍兴市出台数字经济五年倍增计划,目标是力争到2022年,绍兴市数字经济增加值较2017年翻一番,达到3300亿元以上,数字经济发展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

绍兴发展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将以集成电路为突破口,聚焦集成电路产业链,打造“万亩千亿”级新产业平台。

资料显示,绍兴曾是中国集成电路制造重镇之一,当时原国家集成电路重点发展的五大支柱企业之一的八七一厂落户绍兴。

近年,绍兴布局集成电路产业的步伐不断加快。《绍兴市培育发展新兴产业三年行动计划(2017年——2020年)》显示,绍兴将以发展8英寸以上芯片制造业为核心,协同做大芯片设计、封装、测试等上下游产业,逐步构建“IP高端芯片设计(具有全知识产权的可重用模块)—制造—封测—关键装备材料”的全产业生态链,打造省内先进集成电路制造基地。

2018年9月,“绍兴集成电路小镇规划”发布,该规划将以集成电路产业为主导,着重引进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装-测试-装备等全产业链项目形成产业集群,计划通过三到五年努力,到2022年末形成200亿产值,到2025年形成500亿产值,成为国家级集成电路产业园示范区。

另外,受益于长江一体化的推进,2018年绍兴先后引进了总部位于上海的中芯国际、张江生物等重大项目,与浙江省政府和紫光集团进行战略合作、共同打造大湾区集成电路产业大平台,并创建了省级集成电路产业基地。

2019年1月,绍兴又与紫光展锐集团签订了集成电路(设计)产业链项目合作协议,该项目计划投资50亿元以上,紫光展锐将重点在绍兴市先导入先进集成电路设计及配套项目,全方位参与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领域建设。

14纳米被写入上海政府工作报告:今年实现量产

14纳米被写入上海政府工作报告:今年实现量产

1月27日,上海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正式开幕,上海市市长应勇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中回顾了2018年上海市的发展状况,并对2019年的重点工作及任务作出规划。上海市作为全国集成电路产业重要集聚区,其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多处提及集成电路。

应勇在回顾2018年工作时表示,“五个中心”建设取得进展,其中包括成立国家集成电路制造业创新中心等一批科研机构。此外“四大品牌”建设全面启动,包括深制定实施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产业政策,积塔半导体等5个投资百亿元以上和15个投资十亿元以上的重大产业项目开工建设,工业投资增长17.7%、增幅创近十年新高,新能源汽车、高端医疗装备、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新兴行业产值增长10%左右。

值得一提的是,应勇在宣布上海市2019年主要任务中提出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其中包括巩固提升实体经济能级:加快落实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产业政策,深入实施智能网联汽车等一批产业创新工程,推动中芯国际、和辉二期等重大产业项目加快量产,实现集成电路14纳米生产工艺量产,推进昊海生物、ABB机器人、盛美半导体等项目开工建设。

上述这段话体现了上海市对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重视,更值得注意的是还透露了备受业界关注的中芯国际14纳米生产工艺之发展进程——将于今年实现量产。

众所周知,中芯国际近两年来在攻坚14纳米制程,其于2017年10月延揽三星及台积电前高管梁孟松担任联席首席执行官,助力14纳米制程以下先进制程的研发量产。据悉,梁孟松上任后加强了研发队伍建设、强化责任制,调整更新14纳米FinFET规划等,加快了研发步伐。

为了迎接14纳米制程的量产,2018年1月底中芯国际旗下为配合14纳米及以下先进制程建设的12英寸晶圆厂中芯南方拟增资扩股,中芯国际联同国家集成电路基金和上海集成电路基金共投资102.4亿美元,以加快14纳米及以下先进制程研发和量产计划,预计在2019年上半年投产。

尽管业界密切关注着中芯国际14纳米制程的进展,但中芯国际公开对外透露的消息并不多。在2017年第四季度报中,中芯国际表示14 纳米研发进程进展顺利,预计将在2019年上半年量产14纳米FinFET 工艺技术,比原先预期提前了半年。 

2018年6月中旬,业界传闻中芯国际14纳米FinFET制程已接近研发完成阶段,其试产的良率已达95%,但中芯国际并未作出回应。2018年8月,中芯国际在发布第二季度业界报告是表示,“我们欣喜地告诉大家,在14纳米FinFET技术开发上获得重大进展。第一代FinFET技术研发已进入客户导入阶段。”这意味着离量产并不遥远了。

种种迹象表明,中芯国际14纳米制程将于今年实现量产,如今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短短一句话更是宛如给出“定心丸”。

不过,在为即将迎来14纳米制程高兴的同时,业界仍需清醒地认识到在集成电路制造领域我们与国际水平存在的差距。

如台积电2018年已量产7纳米制程,其EUV加强版7纳米制程亦将于今年量产,目前还在马不停蹄地研发5纳米、3纳米;2018年10月,三星亦宣布其7nm LPP(Low Power Plus)制程已进入量产阶段,3纳米目标于2020年量产;英特尔也表示2019年将量产10纳米制程……

可见,即便是代表着中国大陆最先进水平的中芯国际,与国际水平仍存着明显代差,有待进一步努力追赶。有消息称,中芯国际量产14纳米制程后,有可能跳过10nm直接研发7nm芯片制造工艺。

重庆将组建半导体产业基金,建成IC设计公共服务平台

重庆将组建半导体产业基金,建成IC设计公共服务平台

重庆日报报道,1月27日,重庆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着力构建“芯屏器核网”全产业链的五字要诀。

其中,“芯”字部分,重庆将组建半导体产业基金,建成集成电路设计公共服务平台。重点引进培育一批集成电路设计龙头企业,力争引进先进12寸逻辑、存储和化合物芯片等一批重大制造项目,推进华润微电子12寸功率半导体芯片、平伟实业6英寸碳化硅芯片、SK电子气体等一批项目开工建设。

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重庆集成电路产业实现产值约180亿元。

目前,重庆集成电路全产业链规模已初步建成。近日,重庆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对媒体表示,重庆在集成电路上,要安排4个“百亿级”的任务。到2022年,重庆市集成电路销售收入预计突破1000亿元,其中装备材料100亿元、设计企业200亿元、封装测试300亿元、生产制造400亿元。

顺应苹果要求 和硕拟在印度、印尼、越南建厂

顺应苹果要求 和硕拟在印度、印尼、越南建厂

1月28日消息,据外媒报道,在富士康决定将业务范围扩大到中国以外的地区后,苹果的另一家代工制造商现在也计划这么做。有媒体报道称,和硕将在印度、印尼以及越南这三个新的国家建设新工厂。

目前,和硕约占苹果组装订单的30%。到目前为止,该公司几乎完全依赖在中国生产,但现在其打算改变这一现状,将业务扩展到印尼、越南和印度。

关于在中国以外地区的扩张,和硕总经理廖赐政表示,公司将很快宣布更多细节。然而,和硕扩张的速度将取决于当前正在发生的全球贸易争端。

和硕在声明中没有提到苹果,但很难忽视和硕与富士康计划之间的联系。有报道称,高端iPhone组装将很快在印度开始。此外,中国智能手机和消费电子市场最近有所放缓,导致许多企业将重点放在印度等其他大型市场上。

目前,富士康在印度和越南都有工厂,但还没有在那里生产任何苹果设备。然而,上周有报道称,富士康高管将于下月访问印度,就在印度制造旗舰iPhone事宜展开讨论。

去年12月的一份报道也提出了类似的说法,称苹果计划最早从2019年起在印度组装“高端iPhone”。目前,纬创(Wistron)是苹果在印度唯一的iPhone代工厂商,生产iPhone SE。

富士康最近提交的监管文件显示,该公司已向一家印度子公司投资2.135亿美元,并在越南获得了土地使用权。这进一步证实了有关iPhone在中国之外扩大生产的报道。

郭明錤:2019上半年iPhone出货量仍下滑,下半年受惠换机渐回温

郭明錤:2019上半年iPhone出货量仍下滑,下半年受惠换机渐回温

日前,苹果因为 iPhone 在中国市场的销售不如预期,下修了 2019 年首季的财测,震撼市场。如今,中资天风证券分析师郭明錤再度对 2019 年苹果的 iPhone 销售提出相关的预测,表示由于全球经济成长的放缓,苹果 iPhone 的出货量在 2019 年上半年恐将继续下滑,下半年则因有新 iPhone 出现的换机潮拉抬,预计 2019 年整体出货量将落在 1.88 亿支至 1.92 亿支之间,揶揄当前的市场预期。

在这份报告中,郭明錤表示,2019 年第 1 季 iPhone 的出货量约在 3,600 万支到 3,800 万支之间,跟外界预期的 3,800 万支没有太大的落差。不过,2019 年第 2 季开始,整体出货量将呈现缓慢下滑的趋势,预计出货量是 3,400 万到 3,700 万支之间,跟 2018 年同期相较,下降幅度达到 14%。

郭明錤认为,2019 年上半年 iPhone 出货量仍持续下滑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和新兴市场对其需求降低,同时还有中国品牌手机所带来的冲击,特别是 2019 年的华为的手机销售,对苹果的 iPhone XR 销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不过,报告中也指出,从 2019 年第 3 季开始,随着新 iPhone 的上市,这将对整体的出货量有一定的拉动,加上中美贸易摩擦不再恶化的情况之下,最后可能跟让上半年整体下滑的 iPhone 出货量,在下半年可以有所回温,使得 2019 年的下半年的出货量将与 2018 年同期持平。对此,也预估了 2019 年第 3 季与第 4 季 iPhone 的出货量,将个别为 4,400 万支到 4,600 万支,以及 6,700 万支到 7,100 万支之间。

郭明錤进一步指出,由于之前苹果下修 2019 年首季财测的举动,使得苹果与大部分 iPhone 供应链股价已普遍反映利空消息之后,当前市场普遍共识的 2019 年整体出货量 1.6 亿支到 1.8 亿支太过偏低,而维持 2019 年整体出货量 1.88 亿支至 1.92 亿支的看法。这也使得 2019 年第 2 季后,在出货量优于整体市场看法的情况下,包括苹果及其供应链股价近期回档修正风险有限。

和微软争夺云端业务,AWS宣布开源Neo-AI

和微软争夺云端业务,AWS宣布开源Neo-AI

在云计算界,亚马逊太过耀眼,但在开源界,微软才是领军者。以至于一直有批评人士称亚马逊的开源软件数量过少,只知道用开源项目作为创收基础,而不会给社区做出太多贡献。

在2018年11月的AWS re:Invent上,亚马逊CTO沃纳·威格尔左手抱着数码吉他,右手摆出了“V”的胜利标识,大屏幕上的“GO BUILD”成为他对成千上万开发者们最大的期望。

豪言壮语虽喊,其开源动作仍旧显得略慢。不过眼下,亚马逊AWS正寻求新的方式改善这种失衡的关系。

AWS宣布推出Neo-AI项目  进入开源生态

1月25日,AWS宣布推出Neo-AI项目,这是Apache软件许可下的一个新的开源项目,采用了AWS为其SageMaker Neo 机器学习服务开发和使用的一些技术,并将它们开放到开源生态系统当中。

雷锋网此前报道,SageMaker Neo在AWS re:Invent被首次推出,其目的是帮助开发人员针对目标硬件平台优化经过培训的机器学习模型,在AWS环境中,SageMaker Neo主要在边缘运行。

众所周知,对于边缘设备而言,其机器学习模型优化往往受到计算能力和存储的限制,因为距离云计算中心实在太远,而只能采取开发人员手动调整的方式。而Neo-AI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来。

更基础点看,机器学习具有改变应用程序开发的巨大潜力,是多领域交叉学科,涉及概率论、统计学、逼近论、凸分析、算法复杂度理论等多门学科,但其对专业知识的要求,只有少数公司能够承担得起。AWS算得上是其中之一。Tom Mitchell的机器学习(1997)对信息论中的一些概念有详细的解释,其中定义机器学习时提到,“机器学习是对能通过经验自动改进的计算机算法的研究”。(Machine Learning is the study of computer algorithms that improve automatically through experience.)

ARM、英特尔和NVIDIA从今天开始支持Neo-AI

回到Neo-AI,其可以采用以下这些模型对机器学习进行优化:

    框架和算法:TensorFlow、Apache MXNet、PyTorch、ONNX和XGBoost。

    硬件架构:ARM、英特尔和NVIDIA从今天开始支持,即将推出对Cadence、高通和Xilinx硬件的支持。AWS介绍,除了NVIDIA外,所有这些公司都将为该项目做出贡献。

此外,Amazon SageMaker Neo作为Apache软件许可下的开源代码发布,使硬件供应商能够为其处理器和设备定制它。

AWS演示Neo-AI部分编译代码,来源AWS官网

推出这个Neo-AI项目的好处在哪?AWS也给出了一些回答,这有3个主要好处:

    转换模型的速度最高可达2倍,而且不会降低精度。

    现在,复杂的模型几乎可以在任何资源有限的设备上运行,解锁自动驾驶汽车、安全设备和制造中的异常检测等创新用例。

    开发人员可以在目标硬件上运行模型,而不依赖于框架。

Neo-AI运行时占用的空间并不大,仅需1M的磁盘空间(流行的深度学习库所需的是500M-1GB),另外,Neo-AI主要在Amazon SageMaker Neo运行时运行。

英特尔人工智能产品部总经理Naveen Rao表示,为了从人工智能中获得价值,人们必须确保深度学习模型可以像在边缘设备上一样轻松地部署在数据中心和云中。

不过,Naveen Rao在称赞Neo-AI时也不忘给自己插播广告:

    “英特尔很高兴通过为Neo-AI贡献这些努力来扩展它与nGraph开始的计划。使用Neo,设备制造商和系统供应商可以在基于所有英特尔计算平台的几乎任何框架模型上获得更好的性能。”

争夺云业务,AWS和微软在走开源这条“捷径”

不管如何,对于云计算行业老大的AWS来说,这是一次开源上的进步。

AWS宣布开源Neo-AI,为争夺云业务与微软走同一条“捷径”

据悉,目前AWS正在加快推出C ++和Rust版本的开源工具,并且还与合作伙伴合作提供更多开源版本,包括:Erlang(Alert Logic)、Elixir(Alert Logic)、Cobol(Blu Age)、N | Solid(NodeSource)和PHP(Stackery)。

值得提上一嘴的是,1月25日这一天,微软收购了将开源数据库软件PostgreSQL商业化的初创企业CitusData,但未透露交易条款。在2018年10月27日,微软宣布完成对开源社区GitHub的收购(目前GitHub拥有2800万开发者)。

AWS宣布开源Neo-AI,为争夺云业务与微软走同一条“捷径”

更早之前的2014年11月12日,微软正式宣布了.NET Core的开源,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目前,.NET平台已经收到来自微软以外的3700多家公司的超过60000个社区的拉取请求。由于微软一系列的开源动作,导致了.NET 基金会在2018年12月5日宣布重大消息:可由微软直接任命一位新的董事进入该组织,并将本身的赞助商阵容进行扩大。

微软在开源之路上狂飙突进。

对于开发人员来说,创新的核心就是社区;但更加重要的是,采购云计算,企业开发人员的意见至关重要——这就是为什么开源是如此具有“魅力”。

直达今天,在微软官方博客上,依然停留着当时微软云计算和企业集团执行副总裁Scott Guthrie在宣布WPF、Windows Forms和WinUI这3个流行框架正式开源时洗的那句话:

    2018年的今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倾向于一个无处不在的计算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技术有助于改变每一个消费者和商业体验。对于开发人员来说,使用AI、IoT、无服务器计算、容器等技术的机会从未如此强大。

开发者们,微软和AWS,你会更喜欢谁?

昆明市呈贡信息产业园今年力争入驻企业达700家

昆明市呈贡信息产业园今年力争入驻企业达700家

优必选智能服务机器人产业园、紫光芯云产业园、启明星辰信息安全产业园、云南省软件信息产业园等重点项目落地;福建睿思特智能制造、汇桔网科技服务业创新平台、华为软件开发云等重点项目签约入驻……2018年,云南省昆明市呈贡信息产业园产业发展持续加码。

呈贡信息产业园区管委会主任赵小平介绍:“2019年,园区将围绕昆明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会和呈贡区委二届八次全会决策部署,基于大生态,依托大数据,发展大健康、大旅游、大文创;围绕呈贡区‘世界春城花都,现代科创新城,健康颐养新区’的定位,着重干好这几件事,即深入打造‘两朵云’,建好‘两个园’、‘两枝花’,同时推动几个‘园中园’建设。争取万溪冲信息产业核心区片区亿元以上项目开工12个,竣工4个,实现新突破。”

围绕“两朵云”实施一批核心项目

2018年7月13日,福建睿思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昆明市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呈贡信息产业园打造物联网智能制造产业园。2019年1月15日,记者来到该公司时,工厂内的智能制造生产线设备已准备就绪。厂长潘建文介绍,项目一期在云上小镇的工厂主要生产车载智能终端设备、自动检测设备、5G穿戴设备等,填补了昆明市从设备到产品的空白,其产品和服务先覆盖云南省,再向南亚东南亚延伸,构建一个智慧物联网产业生态圈。项目一期建成后,生产线每小时产量为4万件,预计2019年企业产值达1亿元。

赵小平表示,在园区持续推进“云上云”行动计划和加快云上小镇建设的背景下,睿思特智能制造项目落地可以说是去年招商引资的典范。2018年,华为公司在云上小镇的软件开发云创新中心已投入使用,服务了140多家软件开发企业和6所高校;昆明浪潮云计算产业园项目已投入运营,为昆明市提供政务云服务,完成了昆明市40余个部门近400个业务系统的业务上云工作;紫光芯云产业园签约落地,将投资60亿元在紫光云、芯片、集成电路、物联网等领域布局。

与此同时,云上小镇两年时间已有500家企业入驻,形成了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其中,深圳优必选公司的Cruzr商用服务机器人输送全国,填补了云南省服务机器人领域的空白,并计划投资10亿元在万溪冲信息产业核心区建设机器人产业园。

2019年,园区将围绕“云上云”和“云上小镇”打造“两朵云”,加大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力度,强力推进项目落地和建设。续建一批、开工一批、洽谈一批、建成一批、储备一批优质项目,力争入驻企业达700家。

建好“两个园”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按照呈贡区委二届八次全会部署和园区规划,呈贡信息产业园将加快核心半岛大健康产业园和宝相大健康产业园两个“园中园”的建设,融合大健康、互联网及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包括“互联网+大健康”服务标准化(西南)产业研究基地、丝路民族医药文化健康产业基地等。其中,康美(昆明)健康城项目总投资300亿元,已在核心半岛大健康产业园开工建设,预计今年完成投资约100亿元。宝相大健康产业园先后储备了云南白药宝相大健康产业园、云大启迪科技园、华录健康养老等项目,一批项目今年将开工建设。

围绕大健康、大旅游,呈贡信息产业园还将依托万溪冲的优美自然环境,建设万溪冲后花园和全域旅游示范区,整合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资源,推动旅游从观光游向休闲度假游、体验互动游和健康养生游转变,与斗南鲜花小镇共同建成“两枝花”。

同时,科创平台建设被提上了园区重要日程。2018年12月,园区与昆明市科技局合作成立的“中国昆明南亚东南亚科技服务业合作中心”正式揭牌,落地呈贡信息产业园。合作中心将依托汇桔网形成以科技服务业为特色的科技服务全体系,目前已有超过50家科技型企业入驻。赵小平表示,以此为起点,未来,园区还将继续与市科技局合作,建设人工智能、芯片研发设计科技创新中心。

以科创平台为基础,2019年,几个“园中园”的打造也是园区的工作重心,即云南软件信息产业园、数字云南创新园和昆明市5G示范应用创新园等。其中,云南软件信息产业园有零租金入驻、零成本展示、一站式服务等10项优惠政策,借助园区迅速形成软件产业集聚态势,打造多语种软件产业发展高地,引领带动全省软件产业发展。昆明市5G示范应用创新园将着重开展5G应用研发和场景应用,率先在云上小镇布局。

因应供过于求,SK 海力士2019年资本支出大砍4成

因应供过于求,SK 海力士2019年资本支出大砍4成

就在日前的财务会议上,南韩存储器大厂 SK 海力士缴出了 2018 年第 4 季营业利益较前一季大跌 3 成的成绩单之后,也宣布为了因应接下来全球存储器市场及贸易环境的变化,将会大砍 2019 年相关的资本支出达到 4 成的幅度。这也是主要的全球存储器厂商中,继南亚科将在 2019 年缩减 50% 的资本支出后,缩减幅度最大的存储器厂。

根据南韩媒体《etnews》的报导指出,SK 海力士在财务会议上表示,为了因应全球经济全球不确定因素的资加,以及在半导体景气面临周期低潮时,整体产业将遇到的不景气现象,因此将降低 2019 年整体资本支出达到 40%。以 2018 年 SK 海力士的资本支出达到 17 兆韩圆的情况来计算,2019 年预估的资本支出将仅些微超过 10 兆韩圆而已。

报导指出,SK 海力士还进一步指出,虽然因应大环境经景气的改变,以及整体半导体市场的环境需求,2019 年将大砍其资本支出,而且未来还有可能再进一步下修资本支出的数字。但是,对于具备前瞻与创新性的投资将不再此限制之内。例如再研发的投资,以及在 M16 厂的兴建上。

SK 海力士虽然在 2018 年第 4 季,缴出较前一季营业利益大跌 3 成的成绩。但是,受惠于前半年存储器价格居高的情况,2018 年全年营收还是达到了 40.44 兆韩圆,营业利益也达到 20.084 兆韩圆的水平,创下历史新高纪录。不过,海力士指出,自 2018 年下半年以来,存储器需求从开始放缓,而且在随着供应短缺问题解决之后,存储器市场价格开始急转直下。

SK 海力士预测,整体存储器疲软的状态持续到 2019 年上半年,原因是,在外在经济环境的问题上,在美中贸易摩擦仍未减缓,以及信息相关产业的服务器客户调整库存情况下,对记忆市的场需求都造成冲击。所以,SK 海力士计划减少资本支出,然后着重在技术开发的项目上,透过生产技术的转型,让 SK 海力士能进一步度过产业周期的低潮期,并且因应未来产业的复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