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伟达CEO黄仁勛:摩尔定律已失效

英伟达CEO黄仁勛:摩尔定律已失效

英伟达(Nvidia)CEO黄仁勛昨日在CES展会上表示,摩尔定律已经失效。

摩尔定律是由英特尔联合创始人戈登·摩尔(Gordon Moore)在1965年提出的,即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元器件的数量每隔18至24个月就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

摩尔定律不仅是计算机处理器制造的准则,也成为了推动科技行业发展的「自我实现」的预言,苹果iPhone和三星Galaxy智能手机,以及其他各种设备的一些常规改进,都要归功于摩尔定律。

但是,随着晶元组件的规模越来越接近单个原子的规模,要跟上摩尔定律的步伐变得越来越困难。如今,要实现每两年将晶体管数量增加一倍,性能也提升一倍,其成本变得越来越高,技术上也会变得越来越困难。

对此,英伟达CEO黄仁勛昨日在CES展会上称:「摩尔定律过去是每5年增长10倍,每10年增长100倍。而如今,摩尔定律每年只能增长几个百分点,每10年可能只有2倍。因此,摩尔定律结束了。」

对此,科技行业担忧是:如果摩尔定律真的失效,半导体行业的发展放缓,会导致整体电子行业创新的放缓。正是因为处理器规模的缩小,才提高了电池寿命,降低成本,并提升设备的性能。

但是,作为半导体制造行业的领头羊,数十年来一直遵循着「摩尔定律」发展的英特尔,如今已屡次推迟10纳米处理器制造工艺。英特尔现计划于今年底推出10纳米处理器,于2020年供应给服务器市场。

在黄仁勛等人宣称摩尔定律已失效的同时,材料科学家们仍在继续寻找提升当前硅晶体管技术的方法,同时也在探索超薄碳石墨烯薄片等替代技术。

市场研究公司Moor Insights & Strategy分析师帕特里克·莫尔海德(Patrick Moorhead)称:「按照每两年晶元密度翻一番的严格定义,摩尔定律早已失效。如果我们停止缩小晶元规模,对整个科技行业将是灾难性的。」

但莫尔海德同时指出,该行业正采用其他计算方式(如GPU)、先进软件架构和工具,以及新的晶元电路封装方法来提升整体计算性能。

联发科CFO顾大为(David Ku)认为,摩尔定律并未死亡,只是发展速度放缓了。顾大为称,联发科目前已进入7纳米制造工艺,很快将升级到5纳米。

顾大为在CES上接受采访时称:「我们还是能看到低能耗的许多裨益,但可能没有像过去那样节省成本了。」顾大为指出,晶元开支可能还会有所上升,因为制造过程需要更复杂的设备,如EUV光刻机。

顾大为说:「尽管摩尔定律有所放缓,但并不意味着它将失效。」

北京君正:正寻求解决方案以实现对北京矽成的控制

北京君正:正寻求解决方案以实现对北京矽成的控制

早前,北京君正发布公告表示,北京君正及/或其全资子公司合肥君正拟以发行股份及/或支付现金的方式购买屹唐投资99.9993%财产份额、华创芯原100%股权、民和志威99.9000%财产份额、Worldwide Memory100%股权、Asia Memory100%股权和厦门芯华100%财产份额,合计交易价格暂定为26.42亿元。

本次交易完成后,北京君正可通过标的企业间接持有北京矽成51.5898%股权,并通过屹唐投资、华创芯原及民和志威间接持有闪胜创芯53.2914%的LP份额(闪胜创芯持有北京矽成 3.7850%的股权)。

1月10日,北京君正回复深圳证券交易所发出的《关于对北京君正集成电路股份有限公司的重组问询函》时指出:

根据相关规定及北京矽成公司章程规定,本次交易完成后上市公司虽然通过标的企业间接持有北京矽成 51.5898%股权,并通过屹唐投资、华创芯原及民和志威间接持有闪胜创芯 53.2914%的 LP 份额(闪胜创芯持有北京矽成 3.7850%的股权),成为北京矽成单一最大的间接股东,并透过标的企业直接委派和施加重大影响的董事人选超过北京矽成董事会人数的三分之二,能够对目标公司重大事项决策和具体经营管理施加重大影响。

但由于其章程约定相关重要事项需董事会一致通过或 2/3 以上(且赞成的董事中应当包括屹唐投资、上海承裕及华创芯原提名的至少各自一名出席会议的董事)通过方可做出有效决议。

本次交易完成后,公司并不能通过其委派/提名的董事单独决定北京矽成上述重要事项,无法控制北京矽成的重大经营决策,暂无法对北京矽成实现并表和实际控制。

此外,北京君正还表示,目前公司正与北京矽成其他股东协商,就表决权、董事会安排或者股权安排等方面寻求妥善解决方案,以实现上市公司对北京矽成的控制。

资料显示,北京君正致力于在中国研制自主创新 CPU 技术和产品,基于自主 CPU 技术发展面向物联网领域和智能视频及安防监控领域的两条产品线,并且已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梯队化产品布局。

北京矽成主营业务为集成电路存储芯片(及其衍生产品)的研发、技术支持和销售以及集成电路模拟芯片的研发和销售。集成电路存储芯片业务是目标公司最核心业务,主要产品包括各类型高性能 DRAM、SRAM、FLASH 存储芯片产品,其产品主要应用于汽车电子、工业制造、通讯设备等行业领域。

北京君正认为,公司主营业务与北京矽成具有显著的协同效应,本次本次交易完成后,公司仍拥有主营业务和持续经营能力,且受益于与目标公司在供应链、客户资源和销售渠道等方面的整合与协同发展,上市公司能进一步夯实主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和持续盈利能力。

上海经信委调研推进上海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园重点项目

上海经信委调研推进上海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园重点项目

1月9日至10日,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傅新华副主任带队,赴上海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园调研紫光展锐、阿里平头哥、燧原科技等企业发展情况,推进重点项目落地和产业集聚。市经信委电子信息产业处、浦东新区科经委、张江管委会、张江集团等部门和单位负责同志参加调研。

在紫光展锐公司,公司CEO刁石京介绍了公司发展特别是通信芯片业务情况,讨论了紫光集团在沪打造设计总部的有关方案、5G高端芯片研发计划等工作。傅新华副主任充分肯定了紫光集团以紫光展锐为核心在沪打造设计总部的规划,建议紫光展锐聚焦核心业务,利用政策环境,有效对接资源,不断取得项目建设新进展,同时要求市区产业部门主动对接、跨前服务,全力做好项目落地、园区建设等各项工作。

在平头哥公司,公司CEO介绍了公司战略定位、发展目标、产品布局、研发进展、项目计划等情况。傅主任表示,平头哥作为阿里人工智能、物联网产业布局的重要环节,可依托上海的智慧城市和营商环境优势,集中力量培育符合阿里产业生态的设计企业,下一步要以上海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园为载体,进一步聚焦前沿领域,培育人才队伍,尽快推出国际先进水平的高性能芯片。

在燧原科技公司,公司CEO赵立东介绍了设计业务的相关技术、产业链合作和培训计划。燧原科技作为国内领先的人工智能芯片企业,集聚了一批国内外优秀软硬件工程师,产品定位明确,发展规划清晰,傅主任要求加强项目组织,加大执行力度,尽快实现产品量产。

对于企业关于上海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园建设、专利申请、产业政策等需求和建议,调研组逐一作了解答,并表示将对标国际一流加快园区建设,高质量、高水平、高效率地推进本市设计业积聚发展。

SiC商用提速!科锐与意法半导体签署2.5亿美元供货协议

SiC商用提速!科锐与意法半导体签署2.5亿美元供货协议

近日Cree科锐宣布,其与意法半导体签署了一份多年供货协议,为意法半导体生产和供应其Wolfspeed碳化硅(SiC)晶圆。

按照协议规定,在当前碳化硅功率器件市场需求显著增长期间,Cree将向意法半导体供应价值2.5亿美元Cree先进的150mm碳化硅裸晶圆和外延晶圆。协议将加速SiC在汽车和工业两大市场的商用。

Cree首席执行官Gregg Lowe表示,这是去年以来Cree为支持半导体工业从硅向碳化硅转型而签署的第三份多年供货协议,Cree将不断扩大产能,以满足持续增长的市场需求,特别是在工业和汽车应用领域。

Cree旗下Wolfspeed是全球领先的碳化硅晶圆和外延晶圆制造商,其整合了从SiC衬底到模组的全产业链生产环节,在市场占据主导地位。据悉,Cree的SiC衬底占据了全球市场近40%份额,在SiC器件领域的市场份额亦仅次于英飞凌。

2016年,英飞凌曾试图收购Wolfspeed,但由于Wolfspeed的主营业务SiC、GaN均为制造有源相控阵雷达等军事装备的关键器件,该收购案被美国政府以危害国家安全为由予以否决而宣告失败。为此,英飞凌还向Cree付了1250万美元分手费。

SiC材料及器件可使电力电子系统的功率、温度、频率、抗辐射能力、效率和可靠性倍增,体积、重量以及成本的大幅减低,适用于汽车、铁路、工业设备、家用消费电子设备等领域。英飞凌CEO雷哈德·普洛斯曾表示,Wolfspeed生产的SiC芯片在未来数年将逐渐取代传统芯片,尤其是在电动和混合动力汽车市场。

尽管性能优越,但由于产能不足、价格较高等各方面原因,SiC器件目前尚未得到大规模商用,近两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等蓬勃发展,市场对SiC的需求亦显著提升,越来越多的汽车制造商纷纷考虑使用SiC器件,这次Cree与意法半导体签订供货协议,将有望加速SiC在汽车和业应用领域的商用。

意法半导体是全球著名的半导体供应商,在工业和汽车电子领域均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其产品涵盖了工控、汽车电子、智能家居等各大领域的方方面面,如今斥巨资与Cree签下SiC晶圆及外延片供货长约,即意味着其将持续支持SiC器件的商用。

在2018年2月,Cree亦与英飞凌达成了SiC晶圆长期供应协议,将向英飞凌长期供应150mm SiC晶圆,以满足当前高增长的光伏逆变器、工业和汽车等市场。

随着意法半导体、英飞凌等国际大厂的持续推进,SiC器件的大规模商用将越来越近。

NAND报价续跌 创见将持续深耕工控市场

NAND报价续跌 创见将持续深耕工控市场

存储器模组大厂创见信息受到年底去化库存与盘点影响,去年12月业绩月减26%,而展望今年上半年,公司提到,NAND芯片报价将会续跌,公司会以强化工控市场布局为要务。

创见公布自结2018年12月份合并营收10.4亿元(新台币,下同),与上月相比减少26.0%,较去年同期减少22.2%。综观产品营收结构,12月份工控产品营收4.06亿元,占整体营收比重38.9%;策略性产品营收2.32亿元,占整体营收比重22.3%;消费型Flash产品营收2.03亿元,占整体营收比重19.5%;标准型DRAM产品营收2.01亿元,占整体营收比重19.3%。

回顾12月,创见提到,由于适逢国外连续假期以及客户期末盘点调整库存水位,DRAM及NAND FLASH市场价格持续下跌,12月客户拉货趋向保守,致使创见本月份整体营收较上月及去年同期减少。展望未来,DRAM与NAND FLASH供给持续维持高档,2019年上半年价格预期将继续走跌。创见将持续深耕工控领域。

紫光展锐推出支持北斗三代的四合一芯片

紫光展锐推出支持北斗三代的四合一芯片

紫光集团旗下紫光展锐,全球领先的移动通信及物联网核心芯片供应商之一,近日推出春藤 2651四合一芯片,这是目前国内公开市场唯一一款同时支持WiFi 2X2 802.11ac、蓝牙5、GNSS五模(GPS/GLONASS/Galileo/北斗、北斗三代)、FM的四合一芯片,也是全球首批支持新一代北斗三号系统的高精度导航定位芯片。

北斗系统是中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与世界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兼容共用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可在全球范围内、全天候、全天时,为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的定位、导航、授时服务。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18年12月27日正式宣布,北斗三号基本系统建成,即日起提供全球服务,这标志着北斗系统服务范围由区域扩展为全球,北斗系统正式进入全球时代,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它的精度和可靠性大幅提高,具体来说,定位精度达到2.5至5米,测速精度达到0.2米/秒,授时精度为20纳秒。另外,北斗三号的设计寿命也从8年提高到10年到12年,并提出了“保证服务不间断”指标。

相对于GPS,北斗三代具有技术上的后发优势,空间段采用三种轨道卫星组成混合星座,与其他卫星导航系统相比,高轨卫星更多,因此抗遮挡能力更强,尤其在低纬度地区性能特点更为明显。另外,北斗三号可提供多个频点的导航信号,通过多频信号组合使用等方式提高服务精度。根据规划,到2020年,北斗三号将拥有35颗卫星,系统全面完成,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卫星导航系统。

在推进北斗产业化的进程中,紫光展锐是国内首批加入北斗全球信号共建的芯片企业,也是国内首家将北斗导航技术在移动终端上进行大规模应用的供应商。早在2015年,紫光展锐就推出了自主研发的北斗/GPS/GLONASS、WiFi、蓝牙、调频(FM)四合一低功耗、高集成度北斗定位芯片以及智能手机整体解决方案,这是国内首个大规模量产,支持北斗的移动芯片解决方案,它的出现一举打破了国外厂商在智能手机卫星导航芯片市场的垄断地位。

除了移动通信终端,紫光展锐还计划将北斗芯片的应用范围拓展到IoT领域,可应用于车辆管理、汽车导航、可穿戴设备、航海导航、GIS数据采集、精准农业、智慧物流、无人驾驶、工程勘察等领域,全面推动万物互联。
 
紫光展锐在春藤 2651四合一芯片的研发过程中申请了大量专利,覆盖算法、ASIC实现、产品开发应用在内的多个领域。数十篇专利的发表,进一步丰富了紫光展锐的IP产权库,并为后续多个产品系列提供了完整IP技术支持,奠定在IC产业长期发展的根本优势。

人工智能革新智能储存新纪元

人工智能革新智能储存新纪元

随着物联网(IoT)、人工智能(AI)、5G技术逐步整合,资料经济产业生态链可望成形。相关数据显示,2025年全球资料量将成长至163ZB,届时超过四分之一的数据将是实时资料,其中物联网装置产生的实时资料占95%以上。资料经济与人工智能翻新了数据的价值,也开展了全新的产业发展契机与挑战;由实时资料所驱动的智能储存应用,已展现强大市场推动力量,不只让工业级NAND Flash快闪存储器、DRAM应用有了更多样的面貌,对相关垂直市场应用的重要性也大幅提升。

为因应智能装置对于运算能力及传输速度的高标准要求,未来持续透过NVM Express(NVMe)标准提升固态硬盘(SSD)运作效能已是势在必行,具总线频宽优势的高速PCIe界面应用层面也将越来越广。另一方面,随着英特尔(Intel)与AMD相继升级服务器、桌上型与行动处理器平台,强化支援存储器规格至DDR4-2666,工业级DRAM将正式进入高效能、高频宽的DDR4-2666世代,甚至持续朝2,933MT/s发展迈进。

容量方面,随着工业级3D NAND技术逐渐成熟,解决了2D NAND储存单元距离过近时可能产生的干扰问题,有效提升每储存单元(cell)的容量;而DRAM也从20nm进入1x/1ynm制程,工控应用市场导入具高容量、高可靠度、高效能与低功耗优势的3D NAND SSD,16GB甚至32GB存储器趋势也将逐渐成形。

另一方面,因应智能装置小体积应用趋势,工业计算机设计逐渐重视体积精巧、易于挂载或整合等特性,小尺寸规格(SFF)将成为储存与存储器产品发展考量的重要元素之一。如将控制芯片、NAND Flash和DRAM等关键元件整合于单一芯片的超小型uSSD、全球最快的工业级记忆卡CFexpress或全球体积最小的工业级存储器VLP DDR4 SODIMM等,都将于此时成为市场焦点。

软韧硬件技术加值 拉高工业级市场进入门槛

智能应用发展的多元化,对数位储存产业的影响绝不仅限于未来产品规划的层面上,工控市场也将从量变走向质变。原厂高质量颗粒的取得与稳固的合作关系已是基本要素,如何洞悉市场需求、研发更符合新世代智能应用需求的储存与存储器产品,重新定义市场规格,进而扩大工控市场影响力,才是取得决胜先机的关键。

举例而言,宇瞻科技自发表专利抗硫化存储器模组以来,深知存储器硫化对工业计算机、网通与服务器产品可靠度及使用寿命影响甚巨,致力于推动工控市场对于硫化议题的重视,即成功促使抗硫化存储器模块从特殊应用跃居市场主流,成为从云端到终端,从资料中心、服务器到边缘装置的标准规格,引发存储器模块市场的新一波成长动能。

此外,虽然都是资料储存与处理,但不同垂直市场的应用需求却不尽相同,因此,如何掌握不同垂直市场的应用特性,并提出相对应的软固件技术与解决方案也越来越重要。

如同样都是3D NAND SSD产品,透过Over-Provisioning 固件技术,则能更进一步降低写入放大率(Write Amplification),最佳化持续性随机写入效能,延长 SSD 使用寿命;或利用专属Double-barreled 智能储存解决方案,协助客户掌握SSD实际应用情境与使用行为,进而以有效率且智能的方式管控储存装置,大幅提升产品耐用度,确保系统稳定运行。这不只需要丰富的产业经验,极高的客制化技术实力也将扮演关键角色,才能提供软韧硬件高度整合的Total solution服务。

展望未来,除了高容量、高效能、小尺寸的数位储存产品将逐渐成为主流,随着各家业者纷纷展现从储存产品走向储存解决方案供应商的决心,如何透过技术实力与产业经验,实现工控应用要求的高可靠度与耐用度,发挥智能储存的最大效益,进而提供永续性的SSD与DRAM解决方案,将成兵家必争之地。

AMD 公布新一代 7 纳米 Ryzen 处理器

AMD 公布新一代 7 纳米 Ryzen 处理器

处理器大厂 AMD 在 10 日凌晨的 CES 的主题演讲中,执行长苏姿丰带来了性能媲美 NVIDIA 最新的 RTX 2080 的新一代 Radeon RX Vega II 显卡之外,大家更关注的就在于 7 纳米制程的 Ryzen 处理器的发表上。

根据 AMD 所公布的资料显示,首款 7 纳米 Ryzen 桌上型处理器将采用 14 纳米的 IO 核心与 7 纳米处理器核心的整合模块化设计。其中,虽然没有市场上外传的 16 核心 32 执行绪版本,依旧维持 1 个处理器, 8 核心 16 执行绪的架构。不过,藉由 7 纳米制程来生产,使得新一代的 Ryzen 的处理器性能有了提升,使得大家也期盼它的正式上市。

事实上,AMD 在 2018 年的 New Horizon 发表会上,发表了 7 纳米制程,代号 Roma 的 EPYC 服务器处理器之后,其内建最多 64 核心与 128 执行绪,并采用了 Zen 2 架构的设计就引人关注。这款处理器的核心设计模式,就是 1 个处理器核心与 8 个 IO 核心整合的模块架构,也就是将 IO 核心与处理器核心独立出来,前者使用的是格芯 14 纳米制程制造,后者则采用台积电 7 纳米制程来生产。

如今,AMD 最新公布的 7 纳米 Ryzen 处理器也延续了这种设计,使用的则是 1 个 IO 核心与 1 个处理器核心得整合模块方式。其中,因为 IO 核心不需要那么多内核。所以,相较之前的 Roma EPYC 服务器处理器的 IO 核心小很多。而 1 个处理器核心的整合模块设计,也就意味着未来 AMD 桌上型 7 纳米版 Ryzen 处理器版本问是之时,依然是最多 8 核心 16 执行绪的架构。至于,后续会不会有更多核心数的版本,目前暂时还不清楚。

至于,7 纳米 Ryzen 处理器的性能,AMD 在现场也展示了 7 纳米 Ryzen 处理器与英特尔的 Core i9-9900K 的对比。在 CINEBENCH R15 的多核测试上,两款处理器基本同一时间完成,意味着两者的多核性能基本一致。不过,目前 AMD 还没有公布 7 纳米 Ryzen 处理器的具体规格。但是,依照英特尔的 Core i9-9900K 是基础频率 3.6GHz,加速频率 5.0GHz,全核频率 4.7GHz 的标准来看,而虽然不确定架构差异,但 7 纳米 Ryzen 处理器的全核心加速频率,至少也要跟 Core i9-9900K 的全核频率接近才行。

而除了性能与 Core i9-9900K 几乎相同之外,7 纳米 Ryzen 处理器最大亮点还是能耗方面。根据 AMD 所公布的资料指出,相较 Core i9-9900K 的能耗是 179.9W 的情况,而 AMD 的 7 纳米 Ryzen 处理器只有 133.4W,功耗差距大约 47W,因此要低上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之间,这算是非常明显的差距。这或许要归功于台积电 7 纳米制程在功耗方面,原本就是会比英特尔的 14 纳米制程更加先进。因此, AMD 现在有了制程上的优势,也会使得 7 纳米 Ryzen 处理器在发热及功耗上表现更优异。

据了解,现在的 7 纳米 Ryzen 处理器实际上还只是展示阶段,官方也没有公布具体的规格、型号。因此,确切的相关性能数字,就必须等到 7 纳米 Ryzen 处理器预计在 2019 年年中,也就是可能在届时台北计算机展上才会具体亮相了。

笔电代工不冷,三大厂去年营收同创新高

笔电代工不冷,三大厂去年营收同创新高

笔电代工大厂广达、和硕、纬创等 10 日公布去年合并营收,都创下新高纪录。

广达 12 月合并营收为1026.5765亿(新台币,下同),年增 18.35%,2018 年全年营收约 10280 亿,年增 0.65%,受惠于服务器出货,营收创下历史新高,连续 2 年营收破兆。而和硕 12 月合并营收为 1057.4771亿,月减 39.31%,年增 18.59%,全年营收约 13402 亿,年增 12.26%,同创新高,消费电子及通讯产品皆稳定成长。

而纬创 12 月合并营收 864.3442 万元,月增12.23%,年增 4.78%,全年营收约 8893 亿,年增 6.42%,虽然没破兆,但也是历史新高。尤其在 PC 市场渐冻之下,纬创桌机出货达 1480 万台,年成长13%,相当不容易。

不过目前如广达在笔电市场上销量仍然下降,年减近一成,是靠高单价产品支撑营收。而和硕代工 iPhone XR 产品也频传警讯,遭苹果砍单,是靠 iPhone 旧机种支撑使12月营收仍破千亿。尽管去年表现不错,但 2019 年仍有变量,市场正静待各公司在年末尾牙时提出策略及展望。

目前法人预估今年笔电市场需求依然疲软,不过靠服务器及穿戴式装置的出货,广达仍然有望维持稳健成长。而和硕则受苹果影响较大,若 iPhone XR 降价促销有用,或可恢复一定动能,不过今年第一季是传统淡季,营收恐怕很难继续维持。

如纬创虽然去年全产品线都有所成长,但法人预计今年第一季成长力道恐会有两位数以上的衰退。今年贸易摩擦冲击仍在,各厂该如何因应成为市场焦点。

LG:不会退出智能手机业务、仍在重建新形象

LG:不会退出智能手机业务、仍在重建新形象

LG电子CEO乔晟金(Jo Seong-jin)周四表示,该公司将继续保留亏损的智能手机业务,因为它对公司的物联网生态系统非常重要。

“LG的业务组合包括汽车和家电部门,这些全都跟智能手机有关,所以我们不会考虑退出智能手机业务,”乔晟金在CES的一场新闻发布会上说道。

随着联网设备的兴起,物联网技术在许多行业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专家表示,智能手机将在控制联网设备方面扮演关键作用。

乔晟金补充称,LG一直在重组智能手机业务,并将在2020年完成。

“今年是我们试图重组智能手机业务的第二年,相关举措将持续到明年。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会裁员。我们正努力与消费者建立信任,并以一种新的形势做出改变,”他说。

LG的智能手机业务一直举步维艰。据研究公司Strategy Analytics的数据,2018年第三季度,LG在全球智能手机市场的份额只有1.9%。

运营智能手机业务的LG移动通讯部门已经连续多年亏损。该部门在2016年亏损了1.25万亿韩元(约合11亿美元),在2017年亏损了7210亿韩元。证券公司预计,2018年第四季度,该部门将连续第15个季度亏损。

由于手机业务不景气,LG预计其去年10-12月季度营业利润将为753亿韩元(约合6703万美元),创2016年第四季度以来新低。

在谈到第四季度业绩疲软时,乔晟金表示,该公司“在黑色星期五和圣诞假日季期间的促销活动上花费了太多钱。”

LG一直在扩大其机器人业务,将它作为公司未来的增长引擎。乔晟金表示,该业务可能在两年内接近盈亏平衡。

“我们将机器人业务分为五个类别:家居生活类,如真空吸尘器和教育用途机器人;可在机场等公共场所使用的公共机器人;工业机器人;面向残疾人士的可穿戴外骨骼机器人;以及娱乐目的机器人。”

“由于该业务仍处于初期阶段,现在谈论盈利还为时过早,但预计该业务将在两年内达到盈亏平衡点,”他说。

乔晟金补充说,该公司在2018年发布的草坪修剪机器人将很快登陆市场。“这款机器人将在今年上市,我们正在昆池岩高尔夫球场和美国测试这款产品。”

在持续进行的CES展会上,LG推出的可卷曲OLED电视赢得了科技爱好者和行业高管的广泛赞誉。这款电视的显示屏非常柔韧和轻薄,可以像纸一样卷起来和存放。

乔晟金说,这款名为Signature OLED TV R的电视可能是这场科技盛会上最具创新力的产品。

“我没有时间在CES上四处参观,因为我有许多商务会议要参加。但现场的人们都说,在创新方面,没有什么能和我们的可卷曲电视相比,”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