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龙头企业带动全产业链复苏 力争全年产值增长5.8%

重庆龙头企业带动全产业链复苏 力争全年产值增长5.8%

4月29日,位于两江新区水土园区的重庆两江联创电子有限公司,生产触摸屏、微型电声器件、显示模组等产品的各条生产线开足马力,为京东方、维沃手机等产业链下游企业提供配套。该公司总经理方冬福称,进入3月以来,企业所有生产线均满负荷生产,一季度接到的产品订单量超过100万片。

通过一手抓研发创新,一手抓补链成群,重庆市电子产业形成的“整机+配套”垂直整合全产业链,在疫情防控下为推动电子行业复产满产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全市639家规模以上电子企业全部复工复产,3月份实现产值562.7亿元,同比增长27.5%,呈现强势复苏势头。

“龙头”释放产能带动产业链复产

自2月中旬复产以来,每个工作日早上7点半,两江新区水土园区的重庆万国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下称万国半导体)车间各条生产线都会开启新一天忙碌。

万国半导体是水土园区第一家获准复工复产的企业,作为国内首个12英寸功率半导体芯片制造及封装测试的龙头企业,万国半导体自2018年投产以来,其产品被广泛采购应用于制造液晶电视、手机等终端环节。

“企业产品一直在国内外都有很强的市场需求,为推动有序复工复产,我们制定了详尽的防控措施和复产方案。”重庆万国半导体总监戚远林表示,目前企业产能已恢复到春节前水平,预计全年将实现10亿元产值。

“通过抓好万国半导体科技这样的龙头企业复工,继而带动产业链协同复工,是重庆市推动电子企业有序复工复产的主要做法。”市经信委副主任刘忠表示,一批具有引领、带动和辐射作用的龙头企业、重点企业及时有序复工复产,对全市电子产业平稳运行形成了有力支撑。

重点园区、企业、产品均实现快速增长

电子企业生产线再次“忙起来”,得益于订单充足,而订单能够在疫情防控下“逆势上扬”,来自重庆市持续推动电子产业向“芯、屏、器、核、网”全产业链发力,促进了该产业向高端化、专业化和集群化方向发展。

“智能终端产业贡献突出,是一季度全市电子产业发展的最大亮点。”刘忠介绍,一季度,全市智能终端产业实现产值700.2亿元,占全市电子制造业总产值66.6%,占全市工业总产值近两成。

与此同时,全市电子产业重点园区、重点企业、重点产品均实现快速增长——3月份,笔电代工企业产值增速超过40%,其中达丰完成产值107.7亿元,增长60%,为该企业单月产值首次突破百亿级;两路寸滩保税港区产值增速也在30%以上,其中翊宝完成产值27.2亿元,增长156.6%;苹果平板电脑及智能手表订单量、华为笔记本电脑产量等,也在当月有大幅增长。

力争全年电子产业产值增长5.8%

目前,重庆市电子产业已建立完整产业链,90%以上种类的零部件都能在本地完成采购,同时市经信委正协调帮助市内电子终端企业加大对关键核心零部件的采购储备力度。

“今年全市电子产业发展坚持目标不变、力度不减,力争全行业产值上半年‘转正’,全年增长5.8%。”刘忠称,为此,市经信委将引导电子企业一边抓好关键核心零部件不断档,加大芯片、存储器、硬盘等关键核心零部件存货,一边积极拓展产品市场,支持有条件的智能终端企业以产业联盟、项目合作等形式“抱团出海”。

趁新基建建设“东风”,重庆市还将通过引进培育5G终端、服务机器人等新型产业,加大电子行业智能化改造力度,围绕“芯屏器核网”全产业链,继续以龙头企业和关键产品为核心,吸引更多原材料、装备等上游产业集聚。

重庆龙头企业带动全产业链复苏 力争全年产值增长5.8%

重庆龙头企业带动全产业链复苏 力争全年产值增长5.8%

4月29日,位于两江新区水土园区的重庆两江联创电子有限公司,生产触摸屏、微型电声器件、显示模组等产品的各条生产线开足马力,为京东方、维沃手机等产业链下游企业提供配套。该公司总经理方冬福称,进入3月以来,企业所有生产线均满负荷生产,一季度接到的产品订单量超过100万片。

通过一手抓研发创新,一手抓补链成群,重庆市电子产业形成的“整机+配套”垂直整合全产业链,在疫情防控下为推动电子行业复产满产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全市639家规模以上电子企业全部复工复产,3月份实现产值562.7亿元,同比增长27.5%,呈现强势复苏势头。

“龙头”释放产能带动产业链复产

自2月中旬复产以来,每个工作日早上7点半,两江新区水土园区的重庆万国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下称万国半导体)车间各条生产线都会开启新一天忙碌。

万国半导体是水土园区第一家获准复工复产的企业,作为国内首个12英寸功率半导体芯片制造及封装测试的龙头企业,万国半导体自2018年投产以来,其产品被广泛采购应用于制造液晶电视、手机等终端环节。

“企业产品一直在国内外都有很强的市场需求,为推动有序复工复产,我们制定了详尽的防控措施和复产方案。”重庆万国半导体总监戚远林表示,目前企业产能已恢复到春节前水平,预计全年将实现10亿元产值。

“通过抓好万国半导体科技这样的龙头企业复工,继而带动产业链协同复工,是重庆市推动电子企业有序复工复产的主要做法。”市经信委副主任刘忠表示,一批具有引领、带动和辐射作用的龙头企业、重点企业及时有序复工复产,对全市电子产业平稳运行形成了有力支撑。

重点园区、企业、产品均实现快速增长

电子企业生产线再次“忙起来”,得益于订单充足,而订单能够在疫情防控下“逆势上扬”,来自重庆市持续推动电子产业向“芯、屏、器、核、网”全产业链发力,促进了该产业向高端化、专业化和集群化方向发展。

“智能终端产业贡献突出,是一季度全市电子产业发展的最大亮点。”刘忠介绍,一季度,全市智能终端产业实现产值700.2亿元,占全市电子制造业总产值66.6%,占全市工业总产值近两成。

与此同时,全市电子产业重点园区、重点企业、重点产品均实现快速增长——3月份,笔电代工企业产值增速超过40%,其中达丰完成产值107.7亿元,增长60%,为该企业单月产值首次突破百亿级;两路寸滩保税港区产值增速也在30%以上,其中翊宝完成产值27.2亿元,增长156.6%;苹果平板电脑及智能手表订单量、华为笔记本电脑产量等,也在当月有大幅增长。

力争全年电子产业产值增长5.8%

目前,重庆市电子产业已建立完整产业链,90%以上种类的零部件都能在本地完成采购,同时市经信委正协调帮助市内电子终端企业加大对关键核心零部件的采购储备力度。

“今年全市电子产业发展坚持目标不变、力度不减,力争全行业产值上半年‘转正’,全年增长5.8%。”刘忠称,为此,市经信委将引导电子企业一边抓好关键核心零部件不断档,加大芯片、存储器、硬盘等关键核心零部件存货,一边积极拓展产品市场,支持有条件的智能终端企业以产业联盟、项目合作等形式“抱团出海”。

趁新基建建设“东风”,重庆市还将通过引进培育5G终端、服务机器人等新型产业,加大电子行业智能化改造力度,围绕“芯屏器核网”全产业链,继续以龙头企业和关键产品为核心,吸引更多原材料、装备等上游产业集聚。

重庆电子信息产业加速复工复产

重庆电子信息产业加速复工复产

2月21日,渝北空港临空智能制造产业园内,重庆传音科技有限公司3000台智能手机下线。

该公司主要从事电子移动通信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其产品远销非洲、东南亚等地。“生产原料运输受到了疫情影响,但困难是暂时的,目前生产流水线正在恢复。”该公司负责人表示,今年企业计划新投入8条智能化生产线,目前已开通3条,当前400多名员工正抢抓生产,此次首单出货的3000台智能手机随后将出口非洲。

作为重庆工业经济支柱产业之一,电子信息企业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通过抓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按下全行业复工复产“加速键”。据市经信委数据统计,截至2月26日,全市电子企业复产616家,占全行业96.4%,其中257家电子配套企业复工率达到96.1%。

防疫多措并举 保障有序复工

今年春节,纬创资通(重庆)有限公司(下称重庆纬创)副总经理魏国珍、行政暨人力资源处处长何志勋,没有像往年那样回家乡台湾省亲。

重庆纬创位于两路寸滩保税港区,生产信息通讯技术产品。

“员工健康始终是第一位,要让企业有序复工复产,我们需要做好每个细节。”魏国珍说。成立防控小组,全面排查消毒,对厂区加强封闭式管理,对人员加强闭环式管理,妥善安排复工人员、进行心理疏导……抓好防控的同时,魏国珍等管理人员一次次细化复工复产方案。目前,重庆纬创有序平稳复工复产。

而在全市电子产业“主战场”——西永微电园,更多电子企业在抓好防控的同时,抢进度、赶时间、补损失,有序复工复产。

在2月14日复工首日,惠普(重庆)内销工厂首批40名本地员工返岗,待企业全面复产后,企业员工及配套企业员工总计400人将全数到岗。

有7000多名工人的英业达(重庆)有限公司,采取多项防控应对措施,各条生产线开始运转,有条不紊恢复产能。

龙头企业释放产能 带动产业链复产

如今,每个工作日早上7点半,两江新区水土园区的重庆万国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下称重庆万国半导体),车间各条生产线像往常一样,都会开启全新一天的忙碌。

重庆万国半导体是水土园区首家获得复工复产批准的企业,在2月10日企业复工首日,即迎来首批来自本地的200名员工返岗。目前该企业有1200名员工返岗,产能已恢复到70%。

作为国内首个12英寸功率半导体芯片制造及封装测试的龙头企业,重庆万国半导体自2018年投产以来,其产品被广泛采购应用于笔记本电脑、手机、液晶电视等终端环节。

“企业产品一直在国内外都有很强的市场需求,为推动有序复工复产,我们制定了详尽的防控措施和复产方案。”重庆万国半导体总监戚远林说。

戚远林表示,面对疫情,目前企业在人力资源配置、原材料供应等方面仍存在困难,正处在产量爬坡阶段,企业将利用库存原材料加大产能,同时在市经信委、两江新区管委会等帮扶下,积极在本地及周边寻找原料供应商,解决当前原料供应问题。

“通过抓好万国半导体科技这样的龙头企业复工,继而带动产业链协同复工,是当前我市推动企业有序复工复产的主要做法。”市经信委主任陈金山表示,龙头企业具有较强的引领、带动和辐射作用,重点企业及时有序复工复产,对全市工业经济平稳运行形成了有力支撑。

为推动电子产业有序复产,目前我市已建立257家已复产的电子配套企业清单,通过派驻工作人员到企业一线进行协助调度,提高企业开工率,满足电子整机企业配套需求,从而带动产业链上下游整体有序复工。

“重庆造”芯片助力打赢疫情阻击战

疫情防控期间,我市电子企业不仅精细做好各项防控措施,实现有序复工复产,还及时生产出医疗仪器配套芯片,助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去年落户西永微电园的重庆湃芯创智微电子有限公司(下称重庆湃芯创智),是专注医疗电子、电力电子等芯片研发的电子科技企业,其开发的一款芯片产品,不仅是国内指脉血氧仪核心配套产品,也是当前同类芯片的国内唯一供应企业。

据介绍,指脉血氧仪是疫情防护监测、诊疗过程中的重要设备,近期被国内多家定点治疗医院广泛使用。

“从除夕当天起,企业陆续收到全国各地生产指脉血氧仪的医疗器械企业紧急订单,而且需求一加再加。”重庆湃芯创智总经理郑寅秋说,但当时企业的成品芯片库存已售罄,而恢复生产的前提,是需要等待珠海、深圳等地的配套企业立即复工提供原料。

于是,一场推动医疗器械芯片制造复工复产的行动迅速展开——

西永微电园产业部当即成立工作组,一方面到重庆湃芯创智生产一线了解生产困难,分析研究解决方案,另一方面紧急向市经信委、重庆高新区等汇报,通过多方沟通调度,积极协调上海、珠海、深圳等地的配套企业提前复工复产。

2月9日,重庆湃芯创智向上海、珠海、深圳配套企业发送防疫物资生产证明材料,从2月10日起,上述配套企业陆续复工。目前,重庆湃芯创智顺利完成前期的国内指脉血氧仪整机厂供货订单,保障了疫情治疗防控物资供给。

封面图片:拍信网

国务院副总理韩正考察重庆万国半导体

国务院副总理韩正考察重庆万国半导体

近日,重庆万国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重庆万国半导体”)亮相央视新闻联播。

据新闻联播报道,10月14日至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在重庆市调研期间考察了重庆万国半导体,了解企业生产运营情况,参观芯片生产线。

考察过程中,韩正勉励企业做专做细做硬关键核心技术,提升市场竞争力,叮嘱地方政府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为企业做强做大提供有效保障。

据了解,万国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00年9月,总部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硅谷,是一家美商独资上市的华人企业。

2015年9月,两江新区管委会与万国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AOS”)签订“12英寸功率半导体芯片制造及封装测试生产基地项目投资协议”,同时,AOS与重庆市战略基金、两江战略基金达成合资经营协议,于2016年4月22日成立重庆万国。

资料显示,重庆万国半导体项目总投资10亿美元,总建筑面积约22万平方米,将逐步构建起包括芯片研发、设计、制造、封装、测试等环节的完整产业链,促进重庆电子信息产业从笔电基地到“芯屏器核”智能终端的全产业的生态链布局。

项目分为两期进行建设,其中一期投资约5亿美元,建筑面积9.3万平方米,主要建设规模为月产2万片12英寸功率半导体芯片、月产500KK功率半导体芯片封装测试。二期计划投资5亿美元,建设月产5万片12英寸功率半导体芯片、月产1250KK功率半导体芯片封装测试。

又一家集成电路企业计划上市!

又一家集成电路企业计划上市!

有意踏上资本市场的集成电路企业队伍中又多了一家。

日前,重庆两江战略基金为推动两江新区战略性新兴企业走向资本市场,对两江新区辖内两家重点优质企业进行上市咨询辅导,重庆万国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重庆万国”)就是其中之一。据介绍,重庆万国目前处于筹备阶段,正在梳理拟定上市计划。

资料显示,重庆万国成立于2016年4月,由AOS集团、重庆战略性新兴产业股权投资基金和重庆两江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股权投资基金共同出资组建,注册资本3.79亿美元。

AOS集团是一家总部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硅谷的外商独资上市公司(美资),成立于2000年,集半导体设计、芯片制造、封装测试为一体,主要从事功率半导体器件(含功率MOSFET、IGBT等功率集成电路)产品设计和生产制造。

2015年9月,重庆两江新区管委会与AOS集团签订“12英寸功率半导体芯片制造及封装测试生产基地项目投资协议”。2016年初,AOS集团与重庆市战略基金、两江战略基金达成合资经营协议,随后重庆万国组建成立。

重庆万国12英寸功率半导体芯片项目总投资10亿美元,占地面积约22万平方米,包括晶圆制造与封装测试两大部分。项目分二期建设,其中一期投资约5亿美元,预计每月生产2万片芯片、封装测试5亿颗芯片;二期投资约5亿美元,预计每月生产5万片芯片、封装测试12.5亿颗半导体芯片。

该项目于2017年2月开工建设,2018年6月封装测试场进入试生产,2018年10月12英寸功率半导体晶圆测试片顺利产出。根据近日重庆日报报道,重庆万国年开年以来产品今供不应求,1月份制造1.3亿颗芯片,比前一月增加3000万颗。

对于重庆万国筹备上市一事,重庆两江产业集团副总经理、两江基金公司执行董事朱军表示,将坚定不移地支持重庆万国踏上资本市场。

今年以来,“上市”已成为集成电路产业集体关注的词汇,随着科创板这一重大利好的出现,集成电路企业扎堆奔向资本市场,目前已有西安派瑞、无锡新洁能、立昂微电、杰理科技、瑞芯微等多家企业在IPO排队中,还有中微半导体、上海微电子装备、澜起科技等十多家企业已进行辅导备案。

如今,科创板规则落地,明确表示将集成电路列入重点领域,业界预计将有一批集成电路企业登陆科创板,正在拟定上市计划的重庆万国,不知道还能否搭上科创板首发这趟车?

重庆集成电路产业领了4个“百亿级”任务

重庆集成电路产业领了4个“百亿级”任务

1月18日,西永综合保税区内,SK海力士重庆工厂二期项目正在修建中。施工方介绍,整个工地约有1000名工人。

作为全球知名的半导体制造商,SK海力士主要产品为储存器,苹果、华为、小米等均为其客户。SK海力士落户于重庆西永的一期项目,目前每月产能达0.8亿颗芯片。2017年,SK的二期项目落户重庆,是其在全球布局的最大封装测试基地。

SK海力士去年产值近100亿元,对重庆集成电路产业的带动,不言而喻。

西永“制造+研发”双轮驱动

对SK海力士而言,重庆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SK海力士相关负责人说,重庆基础设施完善、物流便利,又是中国西部大开发的中心城市,所以SK海力士的重庆工厂更具运营成本优势。这也是SK海力士二期项目落户重庆的原因。

根据计划,二期项目会在6月打造完成其核心区域——洁净室。进行各类调试后,该项目明年将实现量产。

“二期工厂的生产能力,也是百亿元规模。”SK对外协作总监姜真守透露,二期投产后,SK海力士会优化整个重庆工厂的生产能力和结构,一期工厂将作为测试产线,二期工厂将作为封装产线。届时,SK海力士在渝产品所占比例将达到整个公司的40%,产值有望接近200亿元。

SK海力士的扩产,可视作西永微电子产业园(下称西永微电园)发展集成电路的缩影。

西永是重庆集成电路的高地。2018年,西永集成电路产业实现产值139.3亿元、增长21.4%,占全市八成以上。

2018年,西永微电园在集成电路领域收获满满:成立CUMEC联合微电子中心,投资100亿元打造世界一流的先进产品设计与高端工艺制造协同研发平台,并组建国际化产业研发联盟;与华润微电子合作打造全国最大功率半导体基地、建设先进的基板级扇出芯片封装项目和12英寸功率半导体芯片制造项目;引进英特尔FPGA中国创新中心,这也是英特尔在全球规模最大,亚洲唯一的FPGA创新中心……

“研发将是园区集成电路乃至所有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突破口。”西永微电园公司董事长吴道藩指出,没有研发就没有未来,下一步,西永将围绕“制造+研发”双轮驱动,坚持集群发展,在保持总量稳定的同时,积极盘活存量、用好增量,加快推动产业向高端化发展、企业向高新化推进、产品向高附加值延伸。

两江新区全面布局

作为重庆的产业高地,两江新区在集成电路领域也有布局。

在两江新区水土高新生态城,一个明亮整洁的车间里,工作人员穿梭在一台台巨大的机器间,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各种操作。这是中国首家、全球第二家12英寸功率半导体芯片制造及封装测试生产基地项目——重庆万国半导体12英寸功率半导体芯片制造及封装测试生产基地。

该基地一期投资5亿美元,月产两万片12英寸功率半导体芯片、月产500KK功率半导体芯片封装测试;二期计划投资5亿美元,月产5万片12英寸功率半导体芯片、月产1250KK功率半导体芯片封装测试。目前,该基地进入试生产阶段。

除了万国,两江新区在集成电路领域的布局可谓全面:做IC设计的,有紫光展锐西南通讯芯片设计中心、北京中星微人工智能芯片设计中心等;在核心材料上,布局了上海超硅8-12英寸抛光硅片项目、奥特斯IC载板项目和高密度印制电路板项目;人才培养上,则有两江半导体产学研基地……

目前,两江新区已聚集了IC设计、晶圆制造、半导体封装测试以及材料、半导体应用研发、半导体支撑平台等集成电路相关产业,累计引进集成电路类项目12个。

整体来看,两江新区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主要围绕汽车电子、电源管理、存储芯片3个领域展开。

“未来5年,我们将继续在IC全产业链上发力,搭建集成电路IC设计平台、孵化器、产业基金等。”两江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集成电路是“最聚焦”的领域

西永和两江新区是重庆发展集成电路的主要区域,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说,重庆发展电子信息产业下一步的目标,除了要稳定笔电产量、扩大手机产量外,集成电路是“最聚焦”的领域。

为此,我市已陆续出台《重庆市加快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支持政策》《重庆市集成电路技术创新实施方案》《重庆市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指导意见》等,进一步理清了产业发展思路及实现路径。

“下一步,在集成电路上,我们要安排4个‘百亿级’的任务。”该负责人介绍,到2022年,我市集成电路销售收入预计突破1000亿元,其中装备材料100亿元、设计企业200亿元、封装测试300亿元、生产制造400亿元。

在发展方向上,我市将重点聚焦电源管理芯片、存储芯片、先进工艺生产线、汽车电子芯片、驱动芯片、人工智能及物联网芯片、集成电路设计等领域。

该负责人还透露,集成电路是今年招商引资的重点目标,比如紫光存储芯片项目、12英寸集成电路先进工艺生产线项目等;同时,积极推进华润微电子12英寸晶圆制造、联合微电子中心等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