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电科技董事会换届:王新潮退出、周子学入局

长电科技董事会换届:王新潮退出、周子学入局

国内集成电路封测龙头企业长电科技即将迎来新一届董事会。

长电科技发布公告,4月25公司召开第六届董事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会议由董事长王新潮先生主持。会议审议通过了一系列议案,其中包括《董事会换届选举的议案》,鉴于长电科技第六届董事会任期已届满,根据《公司法》和《公司章程》的规定,须进行换届选举。

王新潮退出下一届董事会

根据公告,长电科技第七届董事会由9名董事组成。经提名委员会审核,同意提名周子学、高永岗、张春生、任凯、Choon Heung Lee(李春兴)、 罗宏伟为公司第七届董事会非独立董事候选人;同时,同意提名石瑛、 PAN QING(潘青)、李建新为公司第七届董事会独立董事候选人。

资料显示,长电科技第六届董事会亦由9名董事组成,王新潮、张文义、张春生、任凯、高永岗、刘铭为非独立董事,蒋守雷、范永明、潘青为独立董事。

对比第六届董事会,不难发现这次董事会提名名单出现较大变动。

现任董事长王新潮、副董事长张文义、董事刘铭未出现在名单上,独立董事蒋守雷、范永明也于2018年12月30日届满离任。同时,提名名单上新增非独立董事周子学、李春兴、罗宏伟以及独立董事石瑛、李建新。

从名单人数上看,第七届董事会的9名董事名额已齐,这也就意味着,王新潮、张文义、刘铭将无缘第七届董事会,王新潮继去年辞任长电科技CEO一职后,也即将不再担任长电科技董事长职务。

据了解,1990年,王新潮临危受命接任长电科技的前身江阴晶体管厂厂长,带领长电科技实现“逆袭翻盘”成长为国内封测龙头,其亦通过江苏新潮集团控股长电科技、成为长电科技实际控制人。

2015年,大基金、中芯国际携手投资长电科技、助其收购星科金朋,中芯国际全资子公司芯电半导体成为长电科技第一大股东,长电科技变更为无控股股东、无实际控制人。2018年,长电科技完成36.19亿元增发,大基金成为第一大股东,江苏新潮集团从第二大股东变更为第三大股东。

如今王新潮即将退出董事会,他与江苏新潮集团在长电科技的影响力可能将进一步稀释。

中芯国际董事长周子学加入

在长电科技新一届董事会提名名单中,周子学的加入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

半导体业界对周子学并不陌生,其是现任中芯国际董事长、执行董事及中芯国际若干附属公司的董事,同时亦任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理事长。

长电科技指出,周子学在在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有逾三十年的经济运行调节、管理工作经验。出任现职前,周子学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作,曾任总经济师、财务司司长等职;在此之前,周子学曾于信息产业部、电子工业部、机械电子工业部的不同部门和国营东光电工厂工作。

周子学的履历无疑十分丰富,但最受业界关注的是其同时为中芯国际董事长身份。事实上,中芯国际与长电科技原本就有着较为紧密的合作关系,目前中芯国际全资子公司芯电半导体是长电科技的第二大股东、持股14.28%,此外2014年中芯国际与长电科技还共同组建了合营公司中芯长电。

可预见的是,随着周子学加入长电科技董事会,国内最大晶圆代工厂中芯国际和最大封测厂长电科技之间的合作将更加密切。

某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中芯国际将给长电科技带来更多的订单,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国内制造与封测两个环节之间的协同性;此外,两者更进一步的合作亦将提高长电科技在先进封装方面的能力,因为先进封装会用到前端的技术和设备,与其他OSAT相比可进一步增强优势。

总投资5亿元 天毅半导体IGBT项目落户绍兴

总投资5亿元 天毅半导体IGBT项目落户绍兴

绍兴日报消息显示,自中芯国际项目签约落地绍兴皋埠集成电路小镇(IC小镇)后,不少产业链企业跟随而至,日前天毅半导体等多个项目分别签订落户框架协议。

据介绍,天毅半导体全称广东天毅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集新能源芯片设计、控制技术为一体,同时具备半导体设计、封装、控制器软硬件及特种材料自主研发及制造能力的企业,主导产品为IPM模块、IGBT模块、变频模组、电动汽车变频模组等。

天毅半导体IGBT项目拟在在绍兴投资建设IGBT、MOSFE模块、IPM模块一体机、变频一体机等电子产品的设计、研发和生产制造基地,项目总投资5亿元。绍兴日报称,该项目属于中芯国际项目的关联产业项目,中芯国际项目预计2019年6月主厂房结构封顶,9月工艺设备调试,2020年一季度正式量产。

目前,绍兴IC小镇布局招引了中芯国际等30余个重点项目,计划总投资超300亿元,上海韦尔、吉姆半导体等企业项目亦即将落地,拟打造国内知名的集成电路产业集群高地。根据规划,该小镇目标将于2020年实现产值300亿元,2022年突破500亿元,2025年突破1000亿元。 

中芯国际出售LFoundry,轻装上阵征战先进制程及特色工艺

中芯国际出售LFoundry,轻装上阵征战先进制程及特色工艺

3月31日,国内晶圆代工大厂中芯国际宣布出售其意大利8英寸晶圆厂LFoundry。

公告显示,3月29日,中芯国际全资附属公司SMIC Shanghai (Cayman) Corporation拟向江苏中科君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科君芯”)出售目标公司中芯国际香港(国际)有限公司100%股份,出售代价为1.13亿美元。

目标集团包括目标公司、LFoundry、SMIC Sofia、LFoundry Sofia EOOD及Consorzio Delta Ti Research。目标公司为于香港注册成立有限公司,主要从事摄像头芯片的开发及生产,其拥有占LFoundry70%已发行及流通在外企业资本的限额。该公司于2016年7月收购LFoundry 70%的企业资本。

资料显示,LFoundry是一家专业晶圆代工厂,总部位于古欧洲的中心意大利阿韦扎诺,主要提供最先进的模拟制造服务,晶圆月产量超过4万片。该工厂拥有先进的200mm生产线和150nm和110 nm工艺制程,提供MPW和MLM服务。

SMIC Sofia 为设计服务中心,开发汽车相关知识产权平台,由目标公司全资拥有;LF Sofia EOOD从事开发设计及技术解决方案,专注于生产感测器及集成电路,由LFoundry全资拥有。Consorzio Delta Ti Research从事纳米技术板块的研发,LFoundry拥有其50%权益。

甩掉包袱,聚集先进制程及特色工艺

事实上,LFoundry是中芯国际前两年收购而来。

2016年7月,中芯国际以4900万欧元的价格收购LFoundry 70%的企业资本。当时中芯国际表示,这是中芯国际在全球战略上迈出的重要一步,双方将实现在技术、产品、人才、市场方面的优势互补。彼时业界亦认为收购LFoundry对中芯国际而言可增产增量,是个不错的选择。

那么如今时隔不过两年多,中芯国际为何要出售LFoundry?对于这次交易的理由,中芯国际表示,本公司基于自身运营与未来整体发展的考虑,决定出售目标集团。该交易的好处在于使管理层可以集中着眼于公司的未来发展,以及从该业务投资中获得正面投资回报。

业界认为,对于中芯国际而言,这或是甩包袱减负。某不具名的业内人士表示,一来欧洲市场并不是中芯国际的主场、占比较小,二来LFoundry持续亏损,数据显示,2018年度及2017年度分别亏损810万美元及1490万美元,出售LFoundry的行为并不难理解。

在他看来,如今全球半导体市场不景气,中芯国际适当收缩一下或是好事,而且目前主战场国内仍有很多产能急需填满,还不如把LFoundry卖掉然后押注到主战场来。

中芯国际称,目标集团于2018年12月31日的未经审核资产总值为256.2百万美元,基于扣减净资产账面值的代价,这次交易预期将录得交易收益77.0百万美元(未经审核)。经计及相关交易成本约2百万美元后,交易的所得款项净额将约为174百万美元,本公司有意将其用于先进制程工艺技术及特色成熟工艺。

根据刚发布的2018年业绩报告,中芯国际现已完成了28纳米HKC+以及14纳米FinFET技术的研发,并开始相关客户导入的工作,预计于2019年内实现生产。此外,中芯国际也成功开发出了国内第一套14纳米级光罩,具备了国内最先进的光罩生产能力,今年可为客户 提供14纳米光罩制造服务。

在持续推进先进制程的同时,中芯国际在特色工艺方面亦在不断布局,其中芯宁波特种工艺N1项目已于2018年11月正式投产,N2项目亦已开工建设;此外,聚集微机电(MEMS)和功率器件等特色工艺的中芯集成(绍兴)项目亦预计将于今年设备搬入。

中科君芯转型IDM

这次的买方——中科君芯成立于2011年,是一家专注于IGBT、FRD等新型电力电子芯片研发的中外合资高科技企业。

据了解,中科君芯是国内率先国内率先开发出沟槽栅场截止型(Trench FS)技术并真正实现量产的企业,其IGBT芯片、单管和模块产品从600V至6500V,覆盖了目前主要电压段及电流段,已批量应用于感应加热、逆变焊机、工业变频、新能源等领域。

上述业内人士指出,中科君芯此番收购LFoundry,无疑是为了从芯片设计向IDM转型。该人士指出,在国内IGBT芯片设计领域,中科君芯的设计能力较强,LFoundry在这方面原本就有所积累,收购LFoundry可助其大幅提升竞争力,并进一步提升工艺技术、积累经验。

不过,该人士亦认为,中科君芯的主要客户在国内、LFoundry工厂位于欧洲,后续若能将LFoundry搬回国内或是更好。

但无论如何,这起交易若最终得以实现,中国IGBT产业将诞生一家新的本土IDM厂商。根据公告,该交易预计于今年6月底完成。

中芯国际拟1.13亿美元出售LFoundry 70%股权

中芯国际拟1.13亿美元出售LFoundry 70%股权

3月31日,中芯国际公告,2019年3月29日,公司全资附属SMIC Shanghai (Cayman) Corporation作为卖方,拟向江苏中科君芯科技出售卖方全资附属中芯国际香港(国际)100%股本,代价为约1.13亿美元。

目标集团包括目标公司、LFoundry、SMIC Sofia、LFoundry Sofia EOOD及Consorzio Delta Ti Research。目标公司为于香港注册成立有限公司,主要从事摄像头芯片的开发及生产,其拥有占LFoundry 70%已发行及流通在外企业资本的限额。

公司于2016年7月收购LFoundry 70%的企业资本。LFoundry为根据意大利法律注册成立的有限公司,主要从事摄像头芯片的开发及生产。Marsica及ISAR各自拥有占LFoundry 15%已发行及流通在外企业资本的限额。SMIC Sofia为设计服务中心,开发汽车相关知识产权平台,由目标公司全资拥有。LF Sofia EOOD从事开发设计及技术解决方案,专注于生产感测器及集成电路,由LFoundry全资拥有。Consorzio Delta Ti Research从事纳米技术板块的研发,LFoundry拥有其50%权益。

目标集团截至2018年12月31日止财政年度及2017年12月31日止财政年度的除税前或除税后亏损净额(未经审核)分别为810万美元及1490万美元。目标集团于2018年12月31日的未经审核资产总值为2.56亿美元。

基于扣减净资产帐面值的代价,预期公司将录得交易收益7700万美元(未经审核)。经计及相关交易成本约200万美元后,交易的所得款项净额将约为1.74亿美元。公司有意将交易的所得款项净额用于先进制程工艺技术及特色成熟工艺。

公告称,公司基于自身运营与未来整体发展的考虑,决定出售目标集团。该交易的好处在于使管理层可以集中着眼于公司的未来发展,以及从该业务投资中获得正面投资回报。

总投资39.9亿元、年产33万片,中芯宁波N2项目开工

总投资39.9亿元、年产33万片,中芯宁波N2项目开工

2月28日,浙江省举行扩大有效投资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仪式,宁波分会场共有63个项目参与,其中包括中芯宁波特种工艺(晶圆-芯片)N2项目(以下简称“N2项目”)。

N2项目位于宁波市北仑区柴桥,项目用地面积192亩,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项目总投资39.9亿元,建设单位为中芯集成电路(宁波)有限公司,建设工期2019年-2021年,2019年计划投资5亿元,主体施工,将新建特种工艺芯片光刻、蚀刻、薄膜、扩散等无尘车间及动力设备等附属设施。

根据规划,N2项目建成后将形成年产33万片8英寸特种工艺芯片产能,同期开发高压模拟、射频前端、特种半导体技术制造和设计服务。

中芯宁波于2016年11月正式揭牌,由中芯晶圆(中芯国际全资投资基金)与宁波胜芯、华创投资等联合成立。2018年3月,中芯国际宣布其全资附属中芯控股向国家大基金出售其所持有的中芯宁波28.17%股权,股权转让完成后中芯控股所持中芯宁波的股权由66.76%减少至38.59%。目前国家大基金为中芯宁波的第二大股东,持股32.97%。

该公司将通过对相关知识产权和技术的收购、吸收、提升和发展,在高压模拟半导体以及包括射频与光电特色器件在内的模拟和特色工艺半导体技术领域,开发、建立新的核心器件及技术平台,以支持客户面向智能家电、工业与汽车电子、新一代射频通讯以及AR/VR/MR等专用系统应用的芯片设计、产品开发。

成立两年有余,中芯宁波现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2017年初,中芯宁波完成了对日银IMP全套高压模拟工艺及产品知识产权收购;2017年5月,中芯宁波首款600V BCD高压模拟工艺及产品5-8英寸转换成功,良率达到99%;2018年11月2日,中芯宁波N1项目正式投产。

今年1月,中芯宁波和宜确半导体联合发布业界首个硅晶圆级砷化镓及SOI异质集成射频前端模组,封装尺寸仅为2.5×1.5×0.25立方毫米,是目前该领域内最紧凑的射频前端器件,可满足5G市场对于射频前端模组的微型化需求,首批产品预计将于2019年上半年在中芯宁波N1工厂投产。

随着N2项目的开工建设,中芯宁波的特种工艺布局进一步加速,将助推器件供给国产化。

2019年北京将重点实施中芯北方12英寸生产线等项目

2019年北京将重点实施中芯北方12英寸生产线等项目

2月27日,北京市发改委召开“2019年北京市重点项目融资工作会”,宣布今年谋划实施“三个一百”工程,集中精力推进100个基础设施、100个民生改善和100个高精尖产业项目,预计完成投资约2354亿元、建安投资约1243亿元。

其中,100个带动性强、具有龙头和引领作用的高精尖产业项目,当年计划完成建安投资约230亿元,包括先进制造业项目29个,重点实施中芯北方12英寸集成电路生产线、京东方生命科技产业基地(一期)等。

官网资料显示,中芯北方成立于2013年7月,是中芯国际与北京市政府共同投资设立的12寸先进制程集成电路制造厂。中芯国际作为中芯北方的控股股东和技术提供来源,全权负责中芯北方的生产和运营。中芯北方具备两座月产3.5万片的300mm晶圆厂。第一座晶圆厂主要生产40纳米和28纳米Polysion工艺产品;第二座晶圆厂具备28纳米HKMG工艺及更高技术水平(厂房在建中)。

据北京市发改委主任谈绪祥介绍,今年北京将推动奔驰新能源汽车、超高清显示设备、集成电路生产线、第三代半导体、“无人机小镇”等重大项目落地,加快推进中芯北方及燕东集成电路生产线等项目竣工投产等。

中芯国际2018年营收成长8.3%,12纳米制程研发开始进行

中芯国际2018年营收成长8.3%,12纳米制程研发开始进行

中国晶圆代工厂中芯国际日前发布了截至 2018 年 12 月 31 日的 2018 年第 4 季财报。根据资料显示,2018 年第 4 季营收 7.88 亿美元,较 2017 年同期约略持平外,在技术研发方面,中芯国际表示,第一代 FinFET 14 纳米技术进入客户验证阶段,产品可靠度与良率已进一步提升。同时,12 纳米的技术开发也开始有所突破。

根据财报显示,中芯国际在 2018 年第 4 季营收 7.88 亿美元,较 2017 年同期约略持平,较 2018 年第 3 季则是下滑 7.4%。其主要原因为产能利用率从上一季的 94.7%,下降至 89.9%,而导致毛利率下滑。当季毛利率为 17%,较 2017 年同期的 18.9%,以及 2018 年第 3 季的 20.5% 都有所下滑。至于,获利方面,当季运营亏损 4,093 万美元,较第 3 季扩大。

中芯国际表示,虽然第 4 季的财报表现不佳,但是符合预期,而且 2018 年全年营收 33.6 亿美元,较 2017 年增长 了8.3%,这成长率高于晶圆代工行业平均水平的。

目前,在全球晶圆代工行业中,除了市占率高达 60% 的台积电之外,其他代工厂的日子都不太好过。中芯国际第 4 季的高阶制程产能利用率下滑,28 纳米占比只有 5.4%,较第 3 季的 7.1%,下滑 1.7 个百分点。中芯国际解释,这是因为全球 28 纳米产能出现过剩的情况所导致,这部分甚至连台积电都有出现下滑的情况。

而在新技术发展的情况,中芯国际的第一代 14 纳米 FinFET 制程已技术进入客户验证阶段,产品可靠度与良率已进一步提升。同时,12 纳米的技术的开发也取得突破。这是中芯国际首次提到 12 纳米制程,这是基于 14 纳米 FinFET 制程的改良版。与 14 纳米制程相比,中芯国际的 12 纳米制程功耗降低了 20%,性能提升了 10%,错误率降低了 20%。而目前流程设计套件已准备就绪,同时 IP 验证正在进行中。

中芯国际先进制程重大进展:14nm量产在即、12nm取得突破!

中芯国际先进制程重大进展:14nm量产在即、12nm取得突破!

2月14日,国内晶圆代工大厂中芯国际发布2018年第四季度业绩,宣布14nm工艺进入客户验证阶段,且12nm工艺开发取得突破。

财报显示,中芯国际2018年第四季度实现营业收入7.88亿美元,比第三季度略有下降,与2017年第四季度基本持平;实现毛利润1.34亿美元,同比下降9.7%;毛利率为17.0%,同比下降1.9%。

2018年全年,中芯国际实现营收33.6亿美元,创历史新高,较2017年的31亿美元同比增长8.3%,连续4年持续成长,其中中国客户收入占总收入的59.1%,创历史新高;实现利润1.34亿美元,毛利率为22.2%。

展望2019年第一季度,中芯国际预计季度收入下降16%至18%。毛利率介于20%至22%的范围内。中芯国际联席首席执行官赵海军博士和梁孟松博士评论称,2019年全年核心业务收入成长目标与晶圆代工行业成长率相当,基于目前的可见度,一季度收入预计为全年相对低点。

赵海军还表示,面对 2019 年大环境许多的不确定,中芯国际努力寻求成长机遇,稳中带进,积极开发客户,拓展成熟和特色工艺的产品组合和应用范围,发掘市场价值机会,为成长储备力量。

对于业界最为关心的14nm工艺,梁孟松在公告中表示,中芯国际努力建立先进工艺全方位的解决方案,特别专注在FinFET技术的基础打造、平台的开展以及客户关系的搭建。目前中芯国际第一代FinFET14nm技术进入客户验证阶段,产品可靠度与良率已进一步提升。

数天前业界有消息称,中芯国际将在今年上半年就开始大规模生产14nm芯片,比最初预期至少提前几个季度实现了量产,并称其14nm工艺的良率已达95%。中芯国际未对此消息作出回应,但如今其14nm工艺已进入客户验证阶段,相信量产时间亦不会遥远。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在公告中梁孟松还首次提到了12nm工艺,此前坊间传闻中芯国际将越过12nm工艺直接研发10nm工艺,如今看来并非如此。梁孟松透露称,中芯国际在14nm进入客户认证阶段的同时,12nm的工艺开发也取得突破。这对于在先进制程上长期落后的中国集成电路制造业而言无疑是个大好消息。

纵观全球晶圆代工厂,龙头企业台积电已量产7nm、5nm即将登场,三星亦已量产7nm,有着在先进制程上与台积电一拼到底之势,中芯国际虽然与台积电等仍落后两代,但距离正在逐渐缩小;而随着格芯宣布搁置7nm FinFET项目、联电不再投资12nm以下制程,未来中芯国际或有希望在先进制程方面突围。

与中芯国际合作开通直接流片通道,南京IC企业受益

与中芯国际合作开通直接流片通道,南京IC企业受益

1月30日,ICisC南京集成电路产业服务中心(以下简称“ICisC”)透露,ICisC与中芯国际合作开通了直接流片通道,ICisC在建立全球流片一站式服务能力上又迈出了重要一步。

中芯国际是中国大陆第一大代工企业,也是国内首家具备28nm芯片生产工艺的晶圆代工企业。

ICisC认为,通过与中芯国际的紧密合作,可以更加方便地为区内企业获得中芯国际直接的技术支持,为各需求企业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

ICisC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通过与国际主流Foundry、Design Service、渠道商合作,已经建立了包括台积电在内的全球主流流片通道,为江北新区及南京市芯片企业提供“一站式全球流片渠道服务”。

截至目前,ICisC已为地区企业提供了多个项目、工艺节点至28nm的流片服务,服务金额达数千万元。

另外,ICisC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全球流片超市为集成电路设计企业提供包含MPW、工程批、MASK制作等流片相关技术服务。目前已建立了包含台积电16nm先进工艺在内的流片渠道,全球合作的Foundry及Design Service企业超过20家,提供流片工艺线超过100种。可为企业降低流片成本,拓宽流片渠道。

中芯国际14纳米2019年量产,首个客户将来自手机产业

中芯国际14纳米2019年量产,首个客户将来自手机产业

目前全球发展 7 纳米及其以下先进制程的只剩下台积电、三星及英特尔 3 家公司。其中,台积电 2019 年最快都要试产 5 纳米制程了。而相对于中国最大的晶圆代工厂中芯国际,虽然也表示也不会放弃先进制程研发。不过,技术水平与业界至少差了两代以上,已量产的最先进制程还是在 28 纳米制程上。对此,参与投资中芯国际的上海市政府日前在工作报告中表示,中芯国际的 14 纳米制程将于 2019 年量产。

中芯国际是目前中国最大的晶圆代工厂,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地设置有 8 寸及 12 寸晶圆厂。其中,上海市的 12 寸晶圆厂建设于 2016 年,整个投资计划共斥资近百亿美元。未来,预计将发展 14 纳米,10 纳米,7 纳米等制程,满载产能可达每月 7 万片。

对此,2018 年 1 月底,中芯国际宣布参与子公司中芯南方的投资,并且导入国家集成电路基金及上海集成电路基金,三方同意向中芯南方分别投资 15.435 亿美元、9.465 亿美元及 8 亿美元,使中芯南方的注册资本额由 2.1 亿美元,增加到 35 亿美元,而三方的持股比例也分别达到 50.1%、27.04% 及 22.86%。累计三方对中芯南方的投资总金额将为 102.4 亿美元,资金主要用于 14 纳米及以下制程的研发生产制造。

根据中芯国际 2018 年第 3 季的财报显示,28 纳米的营收占比下降到了 7.1%,相较 2017 年同期还有 8.8% 的比例。至于,其占比下降的原因是,28 纳米存在全球性产能过剩问题。因此,在产能过剩的状况下,28 纳米制程不会进行更多扩张,预计要到 2019 年下半年才会出现新的 28 纳米产能。

而在 28 纳米制程节点之后,中芯国际还将推出 14 纳米 FinFET 制程。据之前相关媒体的报导指出,在中芯国际找来前三星与台积电高层梁孟松坐镇之后,其 14 纳米制程良率已达 95%,进展符合预期,并且已经进入了客户导入阶段,当前正在进行验证及 IP 设计中。中芯国际也指出,未来首个 14 纳米制程客户将来自手机芯片产业,预计会在 2019 年上半年量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