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与长光卫星签署合作协议

华为与长光卫星签署合作协议

6月9日,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光卫星”)与华为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将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就ICT基础设施、云计算等前沿技术,以及卫星遥感数据及产品、数据综合服务平台等领域进行合作。

Source:华为云与计算

长光卫星董事长宣明表示:“本次合作将为双方在多个领域带来广阔前景。华为公司在信息化、智能化技术研发上位于世界前列,能助力长光卫星提升卫星遥感信息技术和产品的信息化水平,进而推动农林生产、环境监测、智慧城市、地理测绘、土地规划等各领域实现数字化转型。希望长光卫星与华为公司共同努力,在卫星遥感领域融合前沿技术,加强交流合作,引入先进理念和机制,推动关键技术和产品落地,共同开拓新局面。”

华为云与计算BG总裁侯金龙表示:“长光卫星,在卫星遥感领域处于业界领先水平。华为将充分发挥自身在云、AI、5G、大数据等方面的技术优势,支撑好长光卫星的信息化能力需求,提供全面立体的技术支持、业务服务,与长光卫星共同打造更智能、更便利、更先进的卫星遥感服务。”

长光卫星是我国第一家商业遥感卫星公司,依托“星载一体化”关键核心技术,已成功实现16颗“吉林一号”卫星在轨运行,建成了国内目前最大的商业遥感卫星星座,可实现对全球任意地点的天重访能力达到4~6次,最快可在11分钟内实现对应急任务的响应,这一指标全国领先。目前,长光卫星已为各级政府部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及大众用户提供包括卫星数据、系统软件、硬件装备等在内的多种技术服务和解决方案。

华为是中国政企行业数字化转型领导者,近年来注重提升遥感技术领域的信息化技术研究与能力,并在卫星遥感领域达成多个重量级合作。2019年7月,华为与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签署合作协议,共同开展生态环境立体监控、生物多样性监测、大数据分析评估等方面的关键技术研究和产品研发,提升生态环境立体遥感监测整体能力。2019年8月,华为与自然资源部国土卫星遥感应用中心达成合作,致力于提升自然资源陆地卫星遥感应用信息化、智能化和产业化水平。

此次华为与长光卫星合作,有利于构建数字化、智能化的卫星遥感应用技术体系,打造业界领先的技术和产品。

 

总投资150亿!阿里巴巴江苏云计算数据中心扩容项目签约

总投资150亿!阿里巴巴江苏云计算数据中心扩容项目签约

5月28日,阿里巴巴集团与南通开发区正式签约,计划增资150亿元,上马阿里巴巴江苏云计算数据中心扩容项目。

Source:拍信网

2017年12月18日,总投资180亿元的阿里江苏云计算数据中心项目签约落户南通综保区,2018年3月项目开工建设,同年10月主体封顶,实现当年开工、当年封顶的阿里形象和南通速度。去年11月,项目开始投运,目前已有4万台服务器上线运行,为南通大数据产业发展作出有力支撑。

阿里巴巴IDC研发事业部总经理高山渊表示,南通数据中心服务整个集团所有核心业务,包括电商、阿里云、金融等等,随着新形势不断发展,特别是此次疫情对数字经济产生深远影响,希望把南通打造成为阿里巴巴在华东区最大的数据中心,支撑未来5年的业务增长。

紫光股份与郑州市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紫光股份与郑州市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4月22日,郑州市人民政府、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与紫光集团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在郑州举行,宣布紫光集团控股子公司紫光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紫光股份”)将在郑州建设智慧计算终端全球总部基地项目。郑州市副市长史占勇和郑州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王新亭分别与紫光集团全球执行副总裁、紫光股份总裁王竑弢签署了《紫光股份智慧计算终端全球总部基地项目框架合作协议》和《紫光股份智慧计算终端全球总部基地项目合作协议》。

Source:紫光股份

作为中国大型综合性集成电路领军企业和领先的全产业链云网设备及服务提供商,紫光集团正致力于成为世界级高科技产业集团。紫光集团以移动芯片设计为突破口,以存储芯片制造为纵深,贯穿云计算和整个网络产业生态,打造出极具特色的“从芯到云”产业链条,并通过提供从产品到咨询、设计、建设和运营的全产业链云网设备和服务,帮助客户创造更高价值。凭借资源整合与创新能力等方面的不断提升,向智慧计算终端领域的发展有利于紫光集团和紫光股份扩大整体市场用户和业务规模,同时也能够使紫光集团将“芯”、“云”领域的资源与能力直接赋能智慧计算终端的发展,打造拉通产业上、下游的一体化优势。郑州作为中原城市群的引擎,客户群庞大、产业基础扎实、各类人才集中,为先进企业提供了充足的发展空间和机遇,智慧计算终端项目的落地生根,可谓恰逢其时。

作为紫光集团“从芯到云”云战略的主要承载者,紫光股份将在郑州高新区设立项目公司,负责智慧计算终端全球总部基地项目的运营,项目公司将在未来10年内针对研发、生产、人才、生态等方面的建设,预计累计投入近100亿元。智慧计算终端项目将立足国内、面向国际,为政教医企等行业用户提供通用平台和行业定制化平台,将依托紫光股份多年来服务行业客户的经验和对行业客户应用的理解、市场运营能力和供应链资源整合能力,在全面深化紫光股份云计算终端技术能力的同时,助力郑州市经济结构调整与新旧动能转化。

紫光股份智慧计算终端全球总部基地项目将布局研发、生产、销售的全链条生态,整合和聚焦集团资源。建设内容主要包括:

紫光股份在郑州高新区设立项目公司,作为建设和运营主体,承担其商用计算终端的设计研发、生产制造、销售结算等全球业务。

紫光股份与郑州市共同建设智慧计算终端产业链。为智慧计算终端产业链引进芯片、模组、电源、存储、适配等上下游企业,形成配套完善的生态体系。

河南省委常委、郑州市委书记徐立毅对项目在郑州落地表示热烈祝贺,他在致辞中表示,郑州是一座历史悠久而又充满活力的城市,在国家“一带一路”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中部崛起战略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目前,郑州已经形成了全球重要的智能终端生产制造基地,具备一定的特色和优势。在新的发展机遇下,郑州将进一步着力优化营商环境、强化跟踪服务、拓展应用空间,为紫光集团在郑州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希望未来双方的合作不断深化、取得更多务实共赢的成果。

于英涛代表紫光集团对河南省各级党委和政府领导给予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他表示,数字中原发展前景广阔,紫光集团将整合紫光旗下各业务板块资源,以此次合作为契机,进一步加大创新研发投入,把自身的能力融入到河南的发展过程当中,以实际行动推动河南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的发展,加速河南数字经济建设,为中国的“新基建”战略贡献力量。

建设服务器10万余台 腾讯西部云计算数据中心二期项目开工

建设服务器10万余台 腾讯西部云计算数据中心二期项目开工

4月3日下午,重庆市举行2020年首轮新基建项目集中开工视频联线活动,据重庆两江新区官微报道,本次集中开工项目共28个,总投资约1054亿元,年度计划完成投资约171亿元。

其中新型基础设施项目22个、总投资815亿元,涵盖5G网络、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等众多领域。值得注意的是,包括腾讯西部云计算数据中心二期工程在内的4个新基建项目,总投资200多亿元。

腾讯公司副总裁、腾讯西南区总经理蔡光忠介绍,腾讯西部云计算数据中心二期项目占地107亩、建筑面积7.4万平方米,总投资45亿元,规划建设服务器规模10万余台。建成后,将带动腾讯西部云计算数据中心形成20万余台服务器计算能力,成为中国西部最大的单体数据中心。该数据中心致力于以云服务方式,提升西南地区工业企业的科研级高性能计算力和互联网科技能力,助力产业向智能化转型。

腾讯西部云计算数据中心一期已于2018年6月投用,可容纳10万台服务器,是腾讯继天津、上海、深汕合作区三地之后的第四个自建大型数据中心集群,已经成为腾讯在西南地区重要的数据中心和网络中心。

云计算时代 国产CPU发展如何应变

云计算时代 国产CPU发展如何应变

芯片是当前最热话题之一,随着国际环境的变化,芯片设计和自主创新的重要意义越来越凸显。而在不同种类的芯片当中,中央处理器(CPU)因其通用性以及技术难度,受到最多的关注。以往英特尔通过独揽x86 CPU的基础架构、芯片设计、工艺制造三大环节,并主导着该领域的生态系统,国产CPU很难独立发展起来。

然而,随着大数据云计算时代的到来,CPU的产业生态正在发生变化。比如日前亚马逊发布第二代服务器芯片Graviton,并在数据中心实现商用;高通的骁龙8c、骁龙7c也在联网笔记本电脑市场站稳了脚跟。这些消息均给中国CPU厂商带来了更大的信心。在这样的市场机遇面前,国产CPU应当如何发展?记者采访了天津飞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窦强。

产业生态的转变

发展国产CPU,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是生态。在CPU主宰计算的时代,英特尔不仅在硬件层面掌控与北桥CPU配套的南桥芯片组外围接口等核心技术,也主导着与x86相关的标准技术和测试认证;在软件层面,与微软结成“Wintel”联盟形成长期相互协同的利益闭环。这些举措使得众多应用厂商均围绕x86+Windows体系开发产品。国产CPU很难独立发展起来。然而,随着大数据云计算时代的到来,CPU的产业生态正在发生变化。

对此,窦强表示,以前英特尔打败其他对手的法宝之一就是生态。但是在数据中心领域,面向云计算,大量使用的是开源软件。云计算厂家也会对自己的软件代码进行大量优化,这也导致相关软件掌握在云计算厂商手中,可以很容易就迁移到另一个平台上去。在这种情况下,传统CPU的生态优势就不那么明显了。此外,ARM架构芯片的性能也在不断提高。

“以前ARM架构服务器的性能弱于x86 CPU。但是,通过这些年的努力,CPU性能正在接近英特尔处理器的水平。比如亚马逊近日发布的第二代处理器得益于可以进行优化,性能已经不弱于采用英特尔CPU的解决方案。”窦强指出。有了性能和生态这两点,基于ARM架构的国产CPU已经具备快速独立发展的基本条件。

“在此情况下,飞腾公司希望能与生态伙伴共同努力,一起把国产CPU的产品性能与产业生态做起来。飞腾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芯片本身,将产品做精。同时依托合作伙伴推进软件层面的开发,我们会做一些底层的优化,然后提供给合作伙伴,双方共同将整个产业生态打造好。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最根本的取胜之道是开放,只有集合大家的力量,共同推进,才能将产业生态发展起来。”窦强表示。

窦强也承认,在生态系统上,英特尔现在的实力要强大得多。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英特尔就进入CPU行业,至今已经形成强大的生态体系,特别是在桌面市场和传统服务器市场。而ARM架构2012年发布64位指令集才算正式进入服务器等领域。至今只有几年时间,因此需要补强的地方还有很多。之所以ARM架构能够取得现在的成绩,一方面是由于ARM在移动处理器领域的积累,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像亚马逊这样的云计算企业拥有更大的人力物力,有足够多的应用场景去试验和优化,给ARM架构提供了更好的发展空间。这就要求国内企业通力合作,共同打造适合自身的产业生态。目前,飞腾公司在软件层面的合作伙伴包括了麒麟、金山、金蝶、东方通等众多企业。

异构计算的趋势

近几年来,受限于工艺、制程和材料发展的瓶颈,摩尔定律的演进开始放缓,芯片的集成越来越难以实现,依靠缩小线宽的办法已经无法同时满足性能、功耗、面积以及信号传输速度等多方面的要求。在此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半导体厂商开始把注意力放在异构集成层面。依托快速发展的先进封装技术,或者片上系统,在实现高效能运算的同时,又具备灵活性、差异化。比如英特尔针对摩尔定律的未来发展,提出了“超异构计算”概念,希望通过先进封装技术实现的模块级系统集成。在2018年年底举办的“架构日”上,英特尔首次推出Foveros 3D封装技术。在7月份召开的SEMICON West大会上,英特尔再次推出一项新的封装技术Co-EMIB,能够让两个或多个Foveros元件互连,并且基本达到单芯片的性能水准。

窦强认为,异构计算是CPU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中国CPU厂商也应加强这方面的技术开发。现在纯靠通用计算在很多领域已经不足以满足性能需求了,CPU+AI、CPU+FPGA或者CPU+特殊专用引擎以后肯定会大行其道。

“由于中国IC企业的实力普遍弱于国际大厂,面对异构计算大潮,中国企业同样应当采取与合作伙伴一起共同协同发展的模式,或者采取先进封装的方式将多颗小芯片封装在一起,或者通过授权的方式,将不同IP集成到一颗芯片。模式很多,可以共同探索。”窦强说。

由于整体实力的差异,决定了差异化竞争是国产CPU厂商发展的主要策略,而异构集成正是实现差异化的重要途径之一。窦强指出,CPU的开发肯定会做一些定制化工作,以实现产品的差异化。“我们会跟客户紧密捆绑,把客户的诉求体现在芯片里去,不光是PC芯片,服务器芯片、嵌入式芯片都会这样做。这是国产CPU的生存之道,也是我们的一个优势。将优化工作做好了,可以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实现用户的目的。”窦强说。

关键市场的布局

近日,飞腾公司首次介绍了飞腾芯片20多年的产品演进,以及飞腾公司的使命、愿景和发展理念。2019年9月,飞腾发布了新一代的FT-2000/4微处理器,集成4个飞腾自研处理器内核FTC663,采用16nm工艺流片,主频最高3.0GHz,支持双通道DDR4-3000内存,典型功耗10W。芯片性能相比飞腾上一代桌面CPU提升了1倍,访存带宽提升了3倍,功耗降低1/3,主要应用于桌面终端和工业控制嵌入式产品。

“在市场层面,飞腾公司关注服务器芯片、桌面芯片和嵌入式产品,建立完整的产品线。从服务器芯片到桌面终端芯片再到IoT端的嵌入式产品,飞腾公司将不断推出新的、适用的产品。”窦强介绍了飞腾的市场规划。

由于有党政等专用市场的牵引,飞腾公司在PC市场有着较大的占比。但是,窦强对于嵌入式和服务器市场也很重视。“工业半导体市场智能制造工厂等,对信息化的需求非常迫切,其中大量场景用到工业控制芯片,我们的使命就是解决信息安全问题。由于嵌入式产品需要一个比较长的导入时间,这方面的产品开发是十分迫切的。”

相对于嵌入式产品来说,服务器市场空间更大,云计算厂商数据中心,每年可能采购的服务器的数量是几十万到百万的量级,随着5G通信的布署,边缘计算也会很快的起来。窦强希望加强定制化服务器芯片的开发。飞腾会根据阿里、腾讯数据中心的需求,进行产品定制。通过这种方式,使飞腾的产品除了在专用市场应用之外,还能够进入运营商市场。

“而且这个市场的发展比以前预计的更快。”窦强最后告诉记者。

阿里达摩院发2020十大科技趋势:云成IT技术创新中心

阿里达摩院发2020十大科技趋势:云成IT技术创新中心

1月2日,阿里巴巴达摩院今日发布“达摩院2020十大科技趋势”。这是继2019年之后,阿里巴巴达摩院第二次预测年度科技趋势。

科技浪潮新十年开启,“达摩院2020十大科技趋势”围绕AI、芯片、云计算、区块链、工业互联网、量子计算等领域提出最新趋势,并断言多个领域将出现颠覆性技术突破。

趋势认为,芯片技术推动了历次科技浪潮,但随着摩尔定律的放缓和高算力需求场景的井喷,传统芯片陷入性能增长瓶颈,业界试图从芯片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寻找破解之道。达摩院认为,芯片领域的重大突破极有可能在体系架构、基础材料和设计方法三处实现。

体系架构方面,存储、计算分离的冯·诺依曼架构难以满足日益复杂的计算任务,业界正在探索计算存储一体化架构,以突破芯片的算力和功耗瓶颈;基础材料方面,以硅为代表的半导体材料趋于性能极限,半导体产业的持续发展需寄往于拓扑绝缘体、二维超导材料等新材料;芯片设计方法也需应势升级,基于芯粒(chiplet)的模块化设计方法可取代传统方法,让芯片设计变得像搭积木一样快速。

芯片技术突破的背后是“算力爆炸”,而人工智能无疑是未来最重要的算力需求方和技术牵引者。目前,语音、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等感知AI技术的发展已到极限,但在通向“强人工智能”的认知智能方面,AI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达摩院认为,在不久的将来,AI有望习得自主意识、推理能力以及情绪感知能力,实现从感知智能向认知智能的演进。

AI的认知演进,使得机器间的“群体智能”成为可能。达摩院预测,今后AI不仅懂得“人机协同”,还能做到“机机协同”。当机器像人一样,彼此合作、相互竞争共同完成目标任务,大规模智能交通灯调度、仓储机器人协作分拣货物、无人驾驶车自主感知全局路况等场景便不难想象。

与人工智能技术范式转变同步的是IT技术范式的转变。传统物理机、网络、软件等发展失速,云计算正在融合软件、算法和硬件,加速各行各业的数字化转型。达摩院指出,无论芯片、AI还是区块链,所有技术创新都将以云平台为中心,为云定制的芯片、与云深度融合的AI、云上的区块链应用将层出不穷。一言以蔽之,云将成所有IT技术创新的中心。

科研与应用间的张力是科技进步的永恒动力。达摩院的科技预测既有前瞻性又充分考虑落地性。去年,达摩院提出,区块链的商业化应用将加速,这一论断得到了现实验证。2019年,区块链技术上升为国家战略,在数字金融、数字政府、智能制造等领域逐步落地。达摩院认为,2020年企业应用区块链技术的门槛将进一步降低,专为区块链设计的端、云、链各类固化核心算法的硬件芯片等也将应运而生,日活千万的区块链应用将走入大众。

附:达摩院2020十大科技趋势

趋势一、人工智能从感知智能向认知智能演进

【趋势概要】人工智能已经在“听、说、看”等感知智能领域已经达到或超越了人类水准,但在需要外部知识、逻辑推理或者领域迁移的认知智能领域还处于初级阶段。认知智能将从认知心理学、脑科学及人类社会历史中汲取灵感,并结合跨领域知识图谱、因果推理、持续学习等技术,建立稳定获取和表达知识的有效机制,让知识能够被机器理解和运用,实现从感知智能到认知智能的关键突破。

趋势二、计算存储一体化突破AI算力瓶颈

【趋势概要】冯诺伊曼架构的存储和计算分离,已经不适合数据驱动的人工智能应用需求。频繁的数据搬运导致的算力瓶颈以及功耗瓶颈已经成为对更先进算法探索的限制因素。类似于脑神经结构的存内计算架构将数据存储单元和计算单元融合为一体,能显著减少数据搬运,极大提高计算并行度和能效。计算存储一体化在硬件架构方面的革新,将突破AI算力瓶颈。

趋势三、工业互联网的超融合

【趋势概要】5G、IoT设备、云计算、边缘计算的迅速发展将推动工业互联网的超融合,实现工控系统、通信系统和信息化系统的智能化融合。制造企业将实现设备自动化、搬送自动化和排产自动化,进而实现柔性制造,同时工厂上下游制造产线能实时调整和协同。这将大幅提升工厂的生产效率及企业的盈利能力。对产值数十万亿乃至数百万亿的工业产业而言,提高5%-10%的效率,就会产生数万亿人民币的价值。

趋势四、机器间大规模协作成为可能

【趋势概要】传统单体智能无法满足大规模智能设备的实时感知、决策。物联网协同感知技术、5G通信技术的发展将实现多个智能体之间的协同——机器彼此合作、相互竞争共同完成目标任务。多智能体协同带来的群体智能将进一步放大智能系统的价值:大规模智能交通灯调度将实现动态实时调整,仓储机器人协作完成货物分拣的高效协作,无人驾驶车可以感知全局路况,群体无人机协同将高效打通最后一公里配送。

趋势五、模块化降低芯片设计门槛

【趋势概要】传统芯片设计模式无法高效应对快速迭代、定制化与碎片化的芯片需求。以RISC-V为代表的开放指令集及其相应的开源SoC芯片设计、高级抽象硬件描述语言和基于IP的模板化芯片设计方法,推动了芯片敏捷设计方法与开源芯片生态的快速发展。此外,基于芯粒(chiplet)的模块化设计方法用先进封装的方式将不同功能“芯片模块”封装在一起,可以跳过流片快速定制出一个符合应用需求的芯片,进一步加快了芯片的交付。

趋势六、规模化生产级区块链应用将走入大众

【趋势概要】区块链BaaS(Blockchain as a Service)服务将进一步降低企业应用区块链技术的门槛,专为区块链设计的端、云、链各类固化核心算法的硬件芯片等也将应运而生,实现物理世界资产与链上资产的锚定,进一步拓展价值互联网的边界、实现万链互联。未来将涌现大批创新区块链应用场景以及跨行业、跨生态的多维协作,日活千万以上的规模化生产级区块链应用将会走入大众。

趋势七、量子计算进入攻坚期

【趋势概要】2019年,“量子霸权”之争让量子计算在再次成为世界科技焦点。超导量子计算芯片的成果,增强了行业对超导路线及对大规模量子计算实现步伐的乐观预期。2020年量子计算领域将会经历投入进一步增大、竞争激化、产业化加速和生态更加丰富的阶段。作为两个最关键的技术里程碑,容错量子计算和演示实用量子优势将是量子计算实用化的转折点。未来几年内,真正达到其中任何一个都将是十分艰巨的任务,量子计算将进入技术攻坚期。

趋势八、新材料推动半导体器件革新

【趋势概要】在摩尔定律放缓以及算力和存储需求爆发的双重压力下,以硅为主体的经典晶体管很难维持半导体产业的持续发展,各大半导体厂商对于3纳米以下的芯片走向都没有明确的答案。新材料将通过全新物理机制实现全新的逻辑、存储及互联概念和器件,推动半导体产业的革新。例如,拓扑绝缘体、二维超导材料等能够实现无损耗的电子和自旋输运,可以成为全新的高性能逻辑和互联器件的基础;新型磁性材料和新型阻变材料能够带来高性能磁性存储器如SOT-MRAM和阻变存储器。

趋势九、保护数据隐私的AI技术将加速落地

【趋势概要】数据流通所产生的合规成本越来越高。使用AI技术保护数据隐私正在成为新的技术热点,其能够在保证各方数据安全和隐私的同时,联合使用方实现特定计算,解决数据孤岛以及数据共享可信程度低的问题,实现数据的价值。

趋势十、云成为IT技术创新的中心

【趋势概要】随着云技术的深入发展,云已经远远超过IT基础设施的范畴,渐渐演变成所有IT技术创新的中心。云已经贯穿新型芯片、新型数据库、自驱动自适应的网络、大数据、AI、物联网、区块链、量子计算整个IT技术链路,同时又衍生了无服务器计算、云原生软件架构、软硬一体化设计、智能自动化运维等全新的技术模式,云正在重新定义IT的一切。广义的云,正在源源不断地将新的IT技术变成触手可及的服务,成为整个数字经济的基础设施。

两江紫光华智数字工厂开工 为重庆“智造重镇”建设增添新动能

两江紫光华智数字工厂开工 为重庆“智造重镇”建设增添新动能

12月15日,紫光华智数字工厂项目在重庆两江新区鱼复园区开工建设。

紫光集团联席总裁兼新华三首席执行官于英涛表示,重庆市委、市政府对此项目建设高度重视、高位推动,两江新区把 “紫光华智数字工厂项目”作为打造新区数字经济新名片的“领头”项目予以大力支持,仅用半年多时间为项目顺利开工创造了良好条件,充分体现了“两江速度”,充分彰显了新区一流的投资环境。未来,紫光集团将继续深耕重庆,不断加大在云网领域的投入与发展,把产业做深做透,助推重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数字经济发展,为重庆和两江新区建设“智造重镇”和“智慧名城”贡献紫光力量。

紫光华智数字工厂是紫光集团在渝投资的七大重点项目之一,位于重庆两江新区鱼复园区,占地面积256亩。项目共分两期建设,首期项目占地面积约128亩,预计2021年投产。工厂将通过大数据、云计算、5G、AI、AR/VR等先进技术手段,实现产品从研发到制造全流程的智能研发、智能生产、智能物流和智能运营,有效提升产品质量与客户满意度,并以此带动上下游千亿级关联产业逐步向重庆集聚。

据紫光华智董事长张江鸣介绍,作为智能视频解决方案引领者,紫光华智是紫光集团旗下专注于“视频+AI”产品的研发、制造、销售和服务的企业,紫光华智数字工厂的产品将重构安防产业,“传统的安防产业做的是‘看得见’和‘看得清’,而我们要做的是‘看得懂’,通过构建数字城市视觉中枢,对整个城市的视频数据进行自动化分析和解读、提前预判,最终为智慧城市、安全、交通、应急、环保、医疗等领域提供速度快,成本低,应用场景算法丰富的城市视觉底座,让局部智能变成全城智能,助力城市智能化发展。”张江鸣介绍道。

据了解,紫光集团致力于将该工厂打造成为国内领先的智能制造高端样板,并形成可复制的数字化工厂解决方案并对外推广,为推动中国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贡献领先经验。

紫光集团是国内大型综合性集成电路领军企业,实施“创新+合作”双轮驱动,形成了以集成电路为主导、从“芯”到“云”的高科技产业生态链,在全球信息产业中强势崛起。2018年2月,重庆市政府与紫光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及入驻两江新区的落地协议,开启了紫光与重庆合作的序幕,紫光“智能安防+AI”、紫光存储芯片产业基地等7个项目相继落地,目前均在有序推进中。

当前,重庆正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重要指示要求,聚焦高质量、供给侧、智能化持续发力,把大数据智能化创新作为发展的战略选择,加快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集中力量建设“智造重镇”“智慧名城”。

两江新区作为中国内陆第一个国家级开发开放新区和重庆建设内陆开放高地的重要战略平台,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着力强化“领跑”西部开放开发的担当,以大数据智能化引领转型升级,对标世界顶尖水平,加快高端高质高新产业集聚发展,努力成为重庆扩大开放排头兵、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先行示范区。在科技创新和数字经济发展方面,新区具有良好基础和明显优势,正全力打造礼嘉智慧公园、两江数字经济产业园和两江协同创新区三大创新平台,构建“芯屏器核网”全产业链,培育壮大智能产业集群,加快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目前,两江新区已经聚集了紫光、京东方、万国半导体、超硅半导体、奥特斯、联创电子等一批重点企业,电子信息产业作为新区重要支柱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前景十分广阔。

华为成立云计算公司 注册资本5000万元

华为成立云计算公司 注册资本5000万元

华为近日注册成立了华为云计算技术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为5000万元,法定代表人为华为副总裁、华为云业务总裁郑叶来。

天眼查数据显示,12月6日,华为云计算技术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本为5000万元。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持有该公司100%股权,华为公司副总裁、华为云业务总裁郑叶来担任法定代表人。该公司的经营范围包括数据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智能化设计咨询及改造;电子信息技术;通信产品的研发、制造、销售、服务等。

更早之前的11月28日,乌兰察布华为云计算技术有限公司注册成立,注册资本同样为5000万元,并由郑叶来担任法定代表人。

2017年3月,时任华为副董事长、轮值CEO徐直军宣布成立专门负责公有云的Cloud BU,当时Cloud BU设立在产品和解决方案部门之下,由IT产品线总裁郑叶来兼任Cloud BU总裁;当年8月,华为将Cloud BU将迁移至华为集团下,成为公司一级组织,与消费者BG、运营商BG和企业BG并列。

不过由于目前在华为整体收入中占比较小,华为云多公布其收入增速,而很少公布其具体收入规模。今年7月华为公布了2019年上半年业绩,华为云方面称,2019年6月华为对外运营的云服务及软件单月收入较2018年6月同比增长5.5倍。

百亿投资!光谷最大规模高等级数据中心宣布开工

百亿投资!光谷最大规模高等级数据中心宣布开工

11月18日,腾龙光谷数据中心开工仪式在光谷光电子信息产业园举行。该项目建成后,武汉光谷将迎来区域最大规模的高等级数据中心。

据介绍,腾龙光谷数据中心由光电子信息产业园和智能制造产业园两个园区组成,由腾龙控股集团投资105亿元,按照国际T3+标准,打造两个高等级、高安全、高可靠的新一代云计算数据中心。

该项目计划分为三期同步建设,2020年9月一期建成交付4360个机架,至 2021年9月共建成交付13000个机架。项目建成后,将成为武汉光谷区域内最大规模高等级数据中心。

腾龙光谷数据中心的布局,与光谷互联网及数字信息产业的爆发式增长密不可分。此前,小米、金山、小红书、科大讯飞、360等一大批知名互联网企业“第二总部”落户光谷。

高等级数据中心是发展网络经济与数字经济的重要基石,腾龙光谷数据中心成功落地,将有助于武汉进一步巩固大数据和云计算枢纽中心地位,未来将全面为区域产业进行数字化赋能,成为企业进行科技创新的引擎与刚性保障,全面助力区域产业创新与高质量发展。

多云策略受大厂重视,互通及简化管理为发展关键

多云策略受大厂重视,互通及简化管理为发展关键

Dell于Dell Technologies Forum指出,企业为处理数位转型产生之数据,部署两种云端服务已成基本模式,而跨云的妥适运行更成企业管理重点。

多云策略有效提升部署弹性及分散风险

多云为厂商带来更高弹性,满足不同的技术与业务需求,其可避免IT部门与技术被过于了解与掌握,用户也可根据自身地理位置来选择云端服务商,以降低延迟性,对用户而言是较为有利策略。

其中,最广泛考量因素是避免陷入特定云端服务商的基础架构与定价模式,以现行AWS、GCP、Azure、IBM等主流云端厂商皆有云端及IoT平台,单一厂商采用将造成用户于其他部署项目几被绑定。

分散风险则是另一项采用效益,2019年中旬Google Cloud发生服务器异常,美国东、西岸及欧洲地区皆受波及,不仅造成智慧家庭产品网络中断,使监视器无法正常运行、电子商务平台Shopify在在线线下也无法使用信用卡。

故对服务稳定攸关重要的产业来说,多云势必是其未来部署走势,例如澳洲国家银行(NAB)便在2019年7月加入多云部署,同时采用AWS、Microsoft、Google的云端组合。

在采用多云的企业中,仅有少数企业采用多个公有云或多个私有云,超过6成比例是采用混合云,概因混合云可安全的在私有云中使用资源,一方面亦能扩展公有云服务,是更被厂商广泛接受的解决方案,进而衍生出跨云、跨厂商的管理需求。

平台互通及简化管理将成未来发展重点

此市场趋势也让云端大厂在自身产品与跨云管理上做出回应,除Dell Technologies Cloud Partner Clouds能接入多个主流云端平台外,IBM在其资安产品上设计透过功能设定便能切换管理权限访问,提高用户便利性。

Google则在2019年推出混合云及任务管理解决方案Anthos,允许用户管理于诸如AWS或Azure等第三方云端上的任务,简化多云管理,目前已有逾30家软、硬件及SI厂商采用与规划整合Anthos,包括Cisco、VMware、Intel等。

除云端平台本身聚焦提升互通性,相对应的产品服务亦随之而生,例如商用软件巨头Zoho推出的监控工具Site24x7可完整提供跨云的数据可见性及其关联,云端储存提供商SwiftStack也推出全球首款用于多云AI/ML的数据管理解决方案。

多云策略能为用户带来许多优点,然无疑会增加额外的管理复杂性,云端原生架构中的服务性能、部署不同云服务所需设置的监控等,对企业信息长而言都是持续面临之挑战。

此外,管理云端成本始终是企业使用上的重大困境,许多厂商发现在服务上运行大量工作时难以有效对其管理,对此,服务提供商也推出许多成本管理工具,抑或如AWS定期降低部分产品价格,例如2019年9月对Amazon EFS之降价,希望藉此优化企业储存成本。

多云部署已成企业采用趋势,在数位生态系的基础上,现行市场主导厂商仍将持续蓬勃发展,然随着客户须有效掌握其数据的自由度和灵活性时,云端服务的选择将变得更加分散,届时互通服务、简化工具及管理方案或将成为产品发展的主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