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储器市况乐观 南亚科李培瑛:Q4出货可望持平Q3

存储器市况乐观 南亚科李培瑛:Q4出货可望持平Q3

DRAM大厂南亚科总经理李培瑛昨(5)日表示,第3季旺季效应优于预期,各应用领域需求均相当不错,第4季需求也可望与第3季持平,对第4季营运乐观看待,并看好第4季DRAM合约价有机会较第3季反弹走强。

由于DRAM供需逐步平稳,南亚科日前上调本季位元销售量季增幅度,由14-16%上调至逾25%。李培瑛5日表示,第3季旺季效应显现,且较原先预期稍微好一些,目前包括服务器、PC、消费型电子终端产品及手机等DRAM应用领域,市场需求均相当不错。

展望第4季,李培瑛指出,虽然第3季为传统旺季,但目前看来,第4季需求还算好,盼能与第3季持平,对第4季营运乐观看待。他并认为,第4季DRAM合约价有机会较第3季反弹走强。

对于美中贸易摩擦,李培瑛认为,贸易摩擦持续影响整体经济,双方何时能完成协商,还很难说,预期整体经济保守情况将会持续。不过,从DRAM产业来看,重点仍在市场供需,自贸易摩擦开打以来已历经逾1年时间,DRAM原厂会有因应动作,可望使DRAM产业市况渐趋稳定。

9月DRAM现货价与合约价价差将缩小 但消化库存仍需2到3季

9月DRAM现货价与合约价价差将缩小 但消化库存仍需2到3季

2018年下半年开始的存储器供过于求情况,加上后来的美中与日韩贸易摩擦冲击,使得存储器市场持续走跌的情况,日前似乎有回稳迹象。其中,在现货价之前首先止跌的状态下,厂商一直力图拉抬合约价也同时上涨。

不过,在当前合约价尚未复苏,而且加上市场需求仍不明显的情况下,预计将使得现货价有回复下跌的走势,使得现货价与合约价逐渐缩小价差。至于,整体去库存的情况,则还需要2到3季的时间。

至于,8月份的现货市场,集邦咨询则是指出,几乎每一个交易日都是小幅走跌的态势。但是,由于目前现货商在7月份抢货,造成的库存水位大增,在需求迟迟未见的状况下,降价的压力逐渐增大,后续现货价格的跌势将会加快,收敛与合约价的价差。

事实上,集邦咨询之前就表示,在日韩贸易冲突上,因为日本身为原物料供应大国,对南韩的手段是在于“加强审查”,并非极端的“停止供货”的情况下,相关的南韩进口需求,在日本相关单位审查完成,最快甚至不到先前公布的90天审核效期,就已经陆续通过部分的申请文件。这使得韩系相关厂上手上的原物料库存在预计用完以前,就可以及时供货到位,所以并不会造成DRAM市场供货短缺。

至于,在9月份的合约市场展望上,由于先前市场担忧的原物料供货紧缺因素已经排除。因此,价格走势回到单纯的供需态势。对此,集邦咨询也重申,在原厂目前DRAM库存仍高的情况下,价格易跌难涨,目前最乐观的情境预估是持平开出,而下一次价格跌幅将会在2019年第4季的第1个月份(10月)再现,但不排除在10月以前就会有特殊交易(specialdeals)低于US$25价位。只是,因为这类交易都有特殊的条件(condition),因此较难列入一般合约价格的采样。

整体来说,产业的库存去化预计还将需要2至3季的时间,届时才会由供应商有效的转移到买方,改变价格跌幅的走势。

美光宣布量产第3代10纳米级制程DRAM

美光宣布量产第3代10纳米级制程DRAM

根据国外科技媒体《Anandtech》的报导指出,日前美系存储器大厂美光科技(Micron)正式宣布,将采用第3代10纳米级制程(1Znm)来生产新一代DRAM。而首批使用1Znm制程来生产的DRAM将会是16GB的DDR4及LPDDR4X存储器。对此,市场预估,美光的该项新产品还会在2019年底前,在美光位于中国台湾台中的厂区内建立量产产线。

报导指出,美光指出,与第2代10纳米级(1ynm)制程相比,美光的第3代10纳米级制程(1Znm)DRAM制造技术将使该公司能够提高其DRAM的位元密度,从而增强性能,并且降低功耗。此外,以第3代10纳米级制程所生产新一代DRAM,与同样为16GB DDR4的产品来比较,功耗较第2代10纳米级制程产品低40%。

另外,在16GB LPDDR4X DRAM方面,1Znm制程技术将较1Ynm制程技术的产品节省高达10%的功率。而且,由于1Znm制程技术提供的位元密度更高,这使得美光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未来使得存储器更加便宜。

报导进一步指出,美光本次并没有透露其16Gb DDR4 DRAM的传输速度为何,但根据市场预计,美光的新一代1Znm制程DRAM存储器将会符合JEDEC制定的官方标准规格。而首批使用美光新一代1Znm制程16GB DDR4存储器的设备将会是以桌上型电脑、笔记型电脑、工作站的高容量存储器模组为主。

至于,在行动存储器方面,根据美光公布的资料显示,1Znm制程的16GB LPDDR4X存储器的传输速率最高可达4266 MT/s。此外,除了为高端智能手机提供高达16GB(8×16Gb)LPDDR4X的DRAM模组外,美光还将提供基于UFS规格的多存储器模组(uMCP4),其中内含NAND Flash和DRAM。而美光针对主流手机的uMCP4系列产品将包括64GB+3GB至256GB+8GB(NAND+DRAM)等规格。

虽然美光没有透露其采用1Znm技术的16GB DDR4和LPDDR4X存储器将会在哪里生产,不过市场分析师推测,美光其在日本广岛的工厂将会采用最新的制造技术开始批量生产,而在此同时,也期待2019年底前在台湾台中附近的美光台湾晶圆厂将开始营运1Znm制程技术的生产线。

前7个月威刚DRAM产品营收比重48.97%

前7个月威刚DRAM产品营收比重48.97%

存储器模组厂威刚6日公布2019年第2季财报,2019年上半年税后净利为2.62亿元(新台币,下同),较2018年同期增加78.63%,每股EPS 1.25元。

威刚指出,随着DRAM及NAND Flash现货价格双双落底反弹、国际贸易纷争未解,以及供应端产出收敛,下游客户回补安全库存需求持续强劲,再加上第3季传统旺季及新机上市效应,预期在价格、需求同步回升之下,下半年营运绩效可期,整体表现将明显优于上半年。

威刚指出,2019年第2季受DRAM价格跌幅超乎预期影响,第2季累计营收为55.74亿元,毛利率略为下滑至8.49%。不过,在业外获利挹注下,单季税前净利为1.99亿元,较第1季增加12.71%,税后净利1.1亿元。归属母公司业主利益为1.15亿元。累计,2019年上半年合并营收为119.8亿元,税后净利2.62亿元。归属母公司业主利益为2.73亿元,以加权平均股本21.82亿元计算。

7月合并营收部分,金额来到20.62亿元,较6月增加6.5%。NAND Flash相关产品营收较6月成长18.67%,固态硬盘(SSD)产品出货更持续升高,占整体营收比重也正式突破三成,达32.46%。

董事长陈立白表示,2019年NAND Flash与DRAM现货价已在6月落底,合约价亦在7月底和8月底分别落底,由于短期内日韩贸易战不易解决,恐影响韩国存储器厂全产能量产,加上上游原厂也纷纷宣布减产或延后资本支出和设备投资,看好此波存储器价格走势可望延续至11月。

另外,威刚还指出,在未来几个月价格走势确立之下,威刚预计第3季业绩将因需求呈现逐月成长态势,并持续优先出货予老客户,为下半年整体获利争取最佳效益。累计,威刚2019年前7个月合并营收为140.41亿元,DRAM产品营收比重48.97%,非DRAM产品营收比重51.03%。

“智能化”加持 国内存储控制芯片新兵突围

“智能化”加持 国内存储控制芯片新兵突围

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5G等新兴产业迅速发展,海量数据的产生为存储器产业带来巨大的市场需求,存储芯片已成为万物互联时代的兵家必争之地,近年来中国本土企业亦开始在这一国际大厂盘踞的领域崭露头角。

存储控制芯片市场“杀出”新兵

如果按产业链划分来看,与存储芯片相关的企业大体可分两大类。一类是做晶圆颗粒的存储器原厂,如三星、SK海力士、美光、东芝、长江存储等;另一类则是以Fabless模式为主的存储控制芯片厂商,如美满科技(Marvell)、慧荣、群联等。

相较于存储器晶圆制造的重资产、高投入,存储控制芯片的轻资产性质使得门槛相对要低,近年来国内亦已涌现了多家厂商,如早年成立土生土长的国科微等企业、从台系厂商剥离出来在大陆成立的兆芯电子等企业,此外还有不少海外技术团队回归国内创业,出现了英韧科技等技术实力不俗的企业。

“存储控制芯片这个领域技术迭代非常快,不断地有新产品、新技术出现,如SSD过去几年它的接口从SATA到PCle,每一次更新迭代都给新公司创造新机会。”英韧科技创始人兼CEO吴子宁在接受《全球半导体观察》采访时表示,数据存储以前只具备存储功能,但随着数据中心提出更多需求,存储控制芯片企业发展更具多样化,将会不断有新加入者出现。

英韧科技创始人兼CEO吴子宁

英韧科技就是存储控制芯片市场的新加入者之一。据吴子宁介绍,英韧科技是一家以存储为出发点,融合了计算、网络等功能的芯片公司,成立于2016年10月,至今两年多时间已发展成全球员工一百多人规模的公司,员工主要分布在美国硅谷、中国大陆及台湾地区。

英韧科技是由美国硅谷归来的华人团队创办,创始成员在半导体行业平均工作年龄超过15年,大部分曾在知名半导体公司工作过,团队涵盖了设计、软件、固件、算法等各领域人才。公司创始人兼CEO吴子宁是清华电子系毕业、斯坦福硕博出身,拥有280多项技术专利,曾在美国芯片厂商Marvell工作17年,离职前为Marvell全球CTO。

虽然刚成立不久,但在这支经验丰富的创始团队带领下,英韧科技将自身定位瞄准智能存储,现已在国内存储控制芯片领域崭露头角,创立时还获得了包括武岳峰、亦合资本、美国丰元等中美专业投资机构的A轮融资。

融合计算 存储芯片“智能化”

众所周知,近年来人工智能大行其道、未来亦可期,吴子宁及其团队看到了人工智能以及大数据带来的机遇,决定要将存储芯片“智能化”。

“存储芯片原本做的是一件单一的事情,就是把数据放进去以及读出来,但随着数据量越来越大、人工智能对数据处理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存储芯片的效率已经显得不够高。”吴子宁表示,英韧科技主攻的智能存储芯片则在存储功能的基础上融合计算功能,使得数据在存储端就可进行数据的预处理,以大幅提高CPU等的运算效率。

吴子宁用了一个比喻形容:CPU, GPU 像是工厂,数据是原料,而存储就像是仓库。原料需要从仓库运到工厂加工。网络就是连接工厂和仓库之间的道路。原料不多的时候,这个搬运过程不耽误工厂的生产,但是有一天工厂扩大了100倍,原料多了1000倍,从仓库到工厂的搬运过程就成了制约生产效率的瓶颈。解决的办法是把原料在仓库附近先做预加工,再把半成品运到工厂。这样需要搬运的东西减少了,工厂的效率也提高了。

与传统存储芯片相比,英韧科技的智能存储芯片最大的优势与区别就在于加了计算功能,体现在技术架构上则是结合了嵌入式CPU、再加上加速器等,但要做到存储与计算真正很好地融合,其实并不简单。

据吴子宁介绍,英韧科技的智能存储芯片首先需要以高性能存储芯片为基础,这本身就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在这个基础上要融合计算功能,其实已经相当于跨界;其次,需要对计算机的体系架构非常清晰,这样在将数据搬移摆放时才能很好地将数据调配起来,以及如何使得数据量经过数据单元而不影响整个系统的效果。

此外,存储与计算的融合还需要对整个软件和应用的深刻了解。“要融合计算功能,必须是放在同一个芯片上,如果是采取在外面接一个东西的方式,那是没有意义的,所以我们必须清楚软件如何运行、兼顾灵活与高效。”吴子宁强调软件的重要性,据其透露,目前英韧科技软件团队与芯片团队成员的比例约1:1。

经过两年半的迅速发展,英韧科技目前已逐步走向正轨。作为重头戏智能存储芯片的基础,英韧科技的高性能存储芯片已实现量产,并已有客户大规模量产出货。吴子宁透露,融合了计算功能的智能存储芯片将于今年下半年发布,现已有不少数据中心的客户在洽谈合作,第二代智能存储芯片已在紧锣密鼓地研发中,计划在明年推出。

“展望未来,英韧科技依然主要围绕数据处理打造高端芯片公司,仍会立足数据、从存储入手,实现存储与更多功能的融合,为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产业提供更好的硬件平台。”吴子宁及其团队已为英韧科技规划了长远蓝图。

“智能化”加持 国内存储控制芯片新兵突围

“智能化”加持 国内存储控制芯片新兵突围

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5G等新兴产业迅速发展,海量数据的产生为存储器产业带来巨大的市场需求,存储芯片已成为万物互联时代的兵家必争之地,近年来中国本土企业亦开始在这一国际大厂盘踞的领域崭露头角。

存储控制芯片市场“杀出”新兵

如果按产业链划分来看,与存储芯片相关的企业大体可分两大类。一类是做晶圆颗粒的存储器原厂,如三星、SK海力士、美光、东芝、长江存储等;另一类则是以Fabless模式为主的存储控制芯片厂商,如美满科技(Marvell)、慧荣、群联等。

相较于存储器晶圆制造的重资产、高投入,存储控制芯片的轻资产性质使得门槛相对要低,近年来国内亦已涌现了多家厂商,如早年成立土生土长的国科微等企业、从台系厂商剥离出来在大陆成立的兆芯电子等企业,此外还有不少海外技术团队回归国内创业,出现了英韧科技等技术实力不俗的企业。

“存储控制芯片这个领域技术迭代非常快,不断地有新产品、新技术出现,如SSD过去几年它的接口从SATA到PCle,每一次更新迭代都给新公司创造新机会。”英韧科技创始人兼CEO吴子宁在接受《全球半导体观察》采访时表示,数据存储以前只具备存储功能,但随着数据中心提出更多需求,存储控制芯片企业发展更具多样化,将会不断有新加入者出现。

英韧科技创始人兼CEO吴子宁

英韧科技就是存储控制芯片市场的新加入者之一。据吴子宁介绍,英韧科技是一家以存储为出发点,融合了计算、网络等功能的芯片公司,成立于2016年10月,至今两年多时间已发展成全球员工一百多人规模的公司,员工主要分布在美国硅谷、中国大陆及台湾地区。

英韧科技是由美国硅谷归来的华人团队创办,创始成员在半导体行业平均工作年龄超过15年,大部分曾在知名半导体公司工作过,团队涵盖了设计、软件、固件、算法等各领域人才。公司创始人兼CEO吴子宁是清华电子系毕业、斯坦福硕博出身,拥有280多项技术专利,曾在美国芯片厂商Marvell工作17年,离职前为Marvell全球CTO。

虽然刚成立不久,但在这支经验丰富的创始团队带领下,英韧科技将自身定位瞄准智能存储,现已在国内存储控制芯片领域崭露头角,创立时还获得了包括武岳峰、亦合资本、美国丰元等中美专业投资机构的A轮融资。

融合计算 存储芯片“智能化”

众所周知,近年来人工智能大行其道、未来亦可期,吴子宁及其团队看到了人工智能以及大数据带来的机遇,决定要将存储芯片“智能化”。

“存储芯片原本做的是一件单一的事情,就是把数据放进去以及读出来,但随着数据量越来越大、人工智能对数据处理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存储芯片的效率已经显得不够高。”吴子宁表示,英韧科技主攻的智能存储芯片则在存储功能的基础上融合计算功能,使得数据在存储端就可进行数据的预处理,以大幅提高CPU等的运算效率。

吴子宁用了一个比喻形容:CPU, GPU 像是工厂,数据是原料,而存储就像是仓库。原料需要从仓库运到工厂加工。网络就是连接工厂和仓库之间的道路。原料不多的时候,这个搬运过程不耽误工厂的生产,但是有一天工厂扩大了100倍,原料多了1000倍,从仓库到工厂的搬运过程就成了制约生产效率的瓶颈。解决的办法是把原料在仓库附近先做预加工,再把半成品运到工厂。这样需要搬运的东西减少了,工厂的效率也提高了。

与传统存储芯片相比,英韧科技的智能存储芯片最大的优势与区别就在于加了计算功能,体现在技术架构上则是结合了嵌入式CPU、再加上加速器等,但要做到存储与计算真正很好地融合,其实并不简单。

据吴子宁介绍,英韧科技的智能存储芯片首先需要以高性能存储芯片为基础,这本身就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在这个基础上要融合计算功能,其实已经相当于跨界;其次,需要对计算机的体系架构非常清晰,这样在将数据搬移摆放时才能很好地将数据调配起来,以及如何使得数据量经过数据单元而不影响整个系统的效果。

此外,存储与计算的融合还需要对整个软件和应用的深刻了解。“要融合计算功能,必须是放在同一个芯片上,如果是采取在外面接一个东西的方式,那是没有意义的,所以我们必须清楚软件如何运行、兼顾灵活与高效。”吴子宁强调软件的重要性,据其透露,目前英韧科技软件团队与芯片团队成员的比例约1:1。

经过两年半的迅速发展,英韧科技目前已逐步走向正轨。作为重头戏智能存储芯片的基础,英韧科技的高性能存储芯片已实现量产,并已有客户大规模量产出货。吴子宁透露,融合了计算功能的智能存储芯片将于今年下半年发布,现已有不少数据中心的客户在洽谈合作,第二代智能存储芯片已在紧锣密鼓地研发中,计划在明年推出。

“展望未来,英韧科技依然主要围绕数据处理打造高端芯片公司,仍会立足数据、从存储入手,实现存储与更多功能的融合,为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产业提供更好的硬件平台。”吴子宁及其团队已为英韧科技规划了长远蓝图。

“智能化”加持 国内存储控制芯片新兵突围

“智能化”加持 国内存储控制芯片新兵突围

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5G等新兴产业迅速发展,海量数据的产生为存储器产业带来巨大的市场需求,存储芯片已成为万物互联时代的兵家必争之地,近年来中国本土企业亦开始在这一国际大厂盘踞的领域崭露头角。

存储控制芯片市场“杀出”新兵

如果按产业链划分来看,与存储芯片相关的企业大体可分两大类。一类是做晶圆颗粒的存储器原厂,如三星、SK海力士、美光、东芝、长江存储等;另一类则是以Fabless模式为主的存储控制芯片厂商,如美满科技(Marvell)、慧荣、群联等。

相较于存储器晶圆制造的重资产、高投入,存储控制芯片的轻资产性质使得门槛相对要低,近年来国内亦已涌现了多家厂商,如早年成立土生土长的国科微等企业、从台系厂商剥离出来在大陆成立的兆芯电子等企业,此外还有不少海外技术团队回归国内创业,出现了英韧科技等技术实力不俗的企业。

“存储控制芯片这个领域技术迭代非常快,不断地有新产品、新技术出现,如SSD过去几年它的接口从SATA到PCle,每一次更新迭代都给新公司创造新机会。”英韧科技创始人兼CEO吴子宁在接受《全球半导体观察》采访时表示,数据存储以前只具备存储功能,但随着数据中心提出更多需求,存储控制芯片企业发展更具多样化,将会不断有新加入者出现。

英韧科技创始人兼CEO吴子宁

英韧科技就是存储控制芯片市场的新加入者之一。据吴子宁介绍,英韧科技是一家以存储为出发点,融合了计算、网络等功能的芯片公司,成立于2016年10月,至今两年多时间已发展成全球员工一百多人规模的公司,员工主要分布在美国硅谷、中国大陆及台湾地区。

英韧科技是由美国硅谷归来的华人团队创办,创始成员在半导体行业平均工作年龄超过15年,大部分曾在知名半导体公司工作过,团队涵盖了设计、软件、固件、算法等各领域人才。公司创始人兼CEO吴子宁是清华电子系毕业、斯坦福硕博出身,拥有280多项技术专利,曾在美国芯片厂商Marvell工作17年,离职前为Marvell全球CTO。

虽然刚成立不久,但在这支经验丰富的创始团队带领下,英韧科技将自身定位瞄准智能存储,现已在国内存储控制芯片领域崭露头角,创立时还获得了包括武岳峰、亦合资本、美国丰元等中美专业投资机构的A轮融资。

融合计算 存储芯片“智能化”

众所周知,近年来人工智能大行其道、未来亦可期,吴子宁及其团队看到了人工智能以及大数据带来的机遇,决定要将存储芯片“智能化”。

“存储芯片原本做的是一件单一的事情,就是把数据放进去以及读出来,但随着数据量越来越大、人工智能对数据处理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存储芯片的效率已经显得不够高。”吴子宁表示,英韧科技主攻的智能存储芯片则在存储功能的基础上融合计算功能,使得数据在存储端就可进行数据的预处理,以大幅提高CPU等的运算效率。

吴子宁用了一个比喻形容:CPU, GPU 像是工厂,数据是原料,而存储就像是仓库。原料需要从仓库运到工厂加工。网络就是连接工厂和仓库之间的道路。原料不多的时候,这个搬运过程不耽误工厂的生产,但是有一天工厂扩大了100倍,原料多了1000倍,从仓库到工厂的搬运过程就成了制约生产效率的瓶颈。解决的办法是把原料在仓库附近先做预加工,再把半成品运到工厂。这样需要搬运的东西减少了,工厂的效率也提高了。

与传统存储芯片相比,英韧科技的智能存储芯片最大的优势与区别就在于加了计算功能,体现在技术架构上则是结合了嵌入式CPU、再加上加速器等,但要做到存储与计算真正很好地融合,其实并不简单。

据吴子宁介绍,英韧科技的智能存储芯片首先需要以高性能存储芯片为基础,这本身就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在这个基础上要融合计算功能,其实已经相当于跨界;其次,需要对计算机的体系架构非常清晰,这样在将数据搬移摆放时才能很好地将数据调配起来,以及如何使得数据量经过数据单元而不影响整个系统的效果。

此外,存储与计算的融合还需要对整个软件和应用的深刻了解。“要融合计算功能,必须是放在同一个芯片上,如果是采取在外面接一个东西的方式,那是没有意义的,所以我们必须清楚软件如何运行、兼顾灵活与高效。”吴子宁强调软件的重要性,据其透露,目前英韧科技软件团队与芯片团队成员的比例约1:1。

经过两年半的迅速发展,英韧科技目前已逐步走向正轨。作为重头戏智能存储芯片的基础,英韧科技的高性能存储芯片已实现量产,并已有客户大规模量产出货。吴子宁透露,融合了计算功能的智能存储芯片将于今年下半年发布,现已有不少数据中心的客户在洽谈合作,第二代智能存储芯片已在紧锣密鼓地研发中,计划在明年推出。

“展望未来,英韧科技依然主要围绕数据处理打造高端芯片公司,仍会立足数据、从存储入手,实现存储与更多功能的融合,为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产业提供更好的硬件平台。”吴子宁及其团队已为英韧科技规划了长远蓝图。

“智能化”加持 国内存储控制芯片新兵突围

“智能化”加持 国内存储控制芯片新兵突围

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5G等新兴产业迅速发展,海量数据的产生为存储器产业带来巨大的市场需求,存储芯片已成为万物互联时代的兵家必争之地,近年来中国本土企业亦开始在这一国际大厂盘踞的领域崭露头角。

存储控制芯片市场“杀出”新兵

如果按产业链划分来看,与存储芯片相关的企业大体可分两大类。一类是做晶圆颗粒的存储器原厂,如三星、SK海力士、美光、东芝、长江存储等;另一类则是以Fabless模式为主的存储控制芯片厂商,如美满科技(Marvell)、慧荣、群联等。

相较于存储器晶圆制造的重资产、高投入,存储控制芯片的轻资产性质使得门槛相对要低,近年来国内亦已涌现了多家厂商,如早年成立土生土长的国科微等企业、从台系厂商剥离出来在大陆成立的兆芯电子等企业,此外还有不少海外技术团队回归国内创业,出现了英韧科技等技术实力不俗的企业。

“存储控制芯片这个领域技术迭代非常快,不断地有新产品、新技术出现,如SSD过去几年它的接口从SATA到PCle,每一次更新迭代都给新公司创造新机会。”英韧科技创始人兼CEO吴子宁在接受《全球半导体观察》采访时表示,数据存储以前只具备存储功能,但随着数据中心提出更多需求,存储控制芯片企业发展更具多样化,将会不断有新加入者出现。

英韧科技创始人兼CEO吴子宁

英韧科技就是存储控制芯片市场的新加入者之一。据吴子宁介绍,英韧科技是一家以存储为出发点,融合了计算、网络等功能的芯片公司,成立于2016年10月,至今两年多时间已发展成全球员工一百多人规模的公司,员工主要分布在美国硅谷、中国大陆及台湾地区。

英韧科技是由美国硅谷归来的华人团队创办,创始成员在半导体行业平均工作年龄超过15年,大部分曾在知名半导体公司工作过,团队涵盖了设计、软件、固件、算法等各领域人才。公司创始人兼CEO吴子宁是清华电子系毕业、斯坦福硕博出身,拥有280多项技术专利,曾在美国芯片厂商Marvell工作17年,离职前为Marvell全球CTO。

虽然刚成立不久,但在这支经验丰富的创始团队带领下,英韧科技将自身定位瞄准智能存储,现已在国内存储控制芯片领域崭露头角,创立时还获得了包括武岳峰、亦合资本、美国丰元等中美专业投资机构的A轮融资。

融合计算 存储芯片“智能化”

众所周知,近年来人工智能大行其道、未来亦可期,吴子宁及其团队看到了人工智能以及大数据带来的机遇,决定要将存储芯片“智能化”。

“存储芯片原本做的是一件单一的事情,就是把数据放进去以及读出来,但随着数据量越来越大、人工智能对数据处理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存储芯片的效率已经显得不够高。”吴子宁表示,英韧科技主攻的智能存储芯片则在存储功能的基础上融合计算功能,使得数据在存储端就可进行数据的预处理,以大幅提高CPU等的运算效率。

吴子宁用了一个比喻形容:CPU, GPU 像是工厂,数据是原料,而存储就像是仓库。原料需要从仓库运到工厂加工。网络就是连接工厂和仓库之间的道路。原料不多的时候,这个搬运过程不耽误工厂的生产,但是有一天工厂扩大了100倍,原料多了1000倍,从仓库到工厂的搬运过程就成了制约生产效率的瓶颈。解决的办法是把原料在仓库附近先做预加工,再把半成品运到工厂。这样需要搬运的东西减少了,工厂的效率也提高了。

与传统存储芯片相比,英韧科技的智能存储芯片最大的优势与区别就在于加了计算功能,体现在技术架构上则是结合了嵌入式CPU、再加上加速器等,但要做到存储与计算真正很好地融合,其实并不简单。

据吴子宁介绍,英韧科技的智能存储芯片首先需要以高性能存储芯片为基础,这本身就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在这个基础上要融合计算功能,其实已经相当于跨界;其次,需要对计算机的体系架构非常清晰,这样在将数据搬移摆放时才能很好地将数据调配起来,以及如何使得数据量经过数据单元而不影响整个系统的效果。

此外,存储与计算的融合还需要对整个软件和应用的深刻了解。“要融合计算功能,必须是放在同一个芯片上,如果是采取在外面接一个东西的方式,那是没有意义的,所以我们必须清楚软件如何运行、兼顾灵活与高效。”吴子宁强调软件的重要性,据其透露,目前英韧科技软件团队与芯片团队成员的比例约1:1。

经过两年半的迅速发展,英韧科技目前已逐步走向正轨。作为重头戏智能存储芯片的基础,英韧科技的高性能存储芯片已实现量产,并已有客户大规模量产出货。吴子宁透露,融合了计算功能的智能存储芯片将于今年下半年发布,现已有不少数据中心的客户在洽谈合作,第二代智能存储芯片已在紧锣密鼓地研发中,计划在明年推出。

“展望未来,英韧科技依然主要围绕数据处理打造高端芯片公司,仍会立足数据、从存储入手,实现存储与更多功能的融合,为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产业提供更好的硬件平台。”吴子宁及其团队已为英韧科技规划了长远蓝图。

日韩问题真相!移出“白名单”对韩半导体甚至内存产业影响如何

日韩问题真相!移出“白名单”对韩半导体甚至内存产业影响如何

日本限制3项半导体原物料的起因,在于这些有转为军事用途的可能性,并非针对韩国半导体产业

日本身为国际组织一员,根据瓦圣纳协议(Wassenaar Arrangement)对常规武器与军商两用物品都有严格规范,目前参与签署的国家有42国,目的就是确保武器不扩散,避免部分国家有能力制造毁灭性武器,并维护世界的稳定。

这次导火线起因是韩国可能因审核人员不足,导致受管制的日本原物料出口到禁止国家,而日本先在7月1日宣布其中3项可能会成为军事用途的半导体原物料,需要逐笔审核,所以并非针对韩国半导体产业而来,但至今对管理双方仍无共识之下,日本将在8月2日决定是否将韩国移出“白名单国家”之列。

而移出“白名单国家”后,需要审查的产品将增至千项,半导体原物料只是其中之一,日本经济产业省应对韩国未来可能不在“白名单国家”内,已增加百名人员因应未来大增的业务量,也是为了不延迟对韩国出口,毕竟日本是全球最大半导体原物料出口国,而韩国是全球半导体数一数二的采购方,双方唇齿相依,即使游戏规则改变,商业往来也必须继续合作。

“白名单国家”为日本制订的最惠国待遇,移出只是审查时间变长,并非禁止出货

日本监于受管制的原物料审查需要较长时间,日本另外订定对与日本友好和信任的国家,提出“白名单国家”的最惠国待遇,只要在名单内,受管制的物品都可以享受简化出口流程的优惠,目前在“白名单国家”有27国,韩国是亚洲之前唯一在白名单的国家,其余皆为欧美先进国,禁止的国家共有10国。

韩国如果真被移出“白名单国家”,只是审查时间变长,只要妥善做好计划与原物料预估,未来并不会产生生产方面的严重问题。

从另外角度来看,中国大陆是目前半导体发展最快速的地区,而中国台湾是全球半导体重镇,甚至全球半导体代工龙头台积电也在台湾,上述两个地区都不在白名单内,至今也都发展得不错,未听闻有断料情况出现,绝非外界所传的禁止出货,是加强管理而已。

目前韩国企业第一时间提交文件审查,无退件下最快第三季可恢复正常交易

以目前加强管理的3项半导体原物料来看,光阻剂部分仅适用于EUV机台有冲击,目前DRAM/NAND产品尚未需要使用到EUV机台,故影响甚微;而氟化氢部分,这是半导体厂运作时必须使用原料,也是唯一与DRAM/NAND生产有关的原物料,所幸日本全球市占约在60%~70%,仍可从其他区域或国家取得,短期冲击影响不大;最后是氟化聚醯亚胺,主要应用在面板CPI,但属于过渡产品,明年可能就不需要。

根据调查,韩系DRAM厂已第一时间将相关文件送至日本政府审查,大多听到并无退件等事宜发生,如有退件也多是补齐资料再送审,算是成功闯入第一关,这也是日本政府一直强调的对目前3项半导体原物料仅是加强管理,并非限制出货。

审查时间最长90天,最终结果将在第三季明朗化,如果第一批管制物品可出口至韩国,那日韩间管制原物料问题将可暂告一段落,即使移出“白名单国家”后,日韩间也都会照此流程进行。

最新消息是,今(2)日上午,日本内阁批准通过《出口贸易管理令》修订案,决定把韩国排除出获得贸易便利的“白名单”,预计于8月底实施。

商务合作请加微信:izziezeng

加入集邦半导体交流群,请加微信:DRAMeXchange2019

集邦咨询:现货、合约价格两样情,七月内存合约价大跌逾10%

集邦咨询:现货、合约价格两样情,七月内存合约价大跌逾10%

集邦咨询:现货、合约价格两样情,七月内存合约价大跌逾10%

集邦咨询半导体研究中心(DRAMeXchange)指出,虽然现货市场价格自7月初以来大涨24%,但毕竟现货市场规模小,无法有效去化原厂高库存水位,加上整体终端需求进入旺季前未见明显起色,导致合约价格再度呈现下跌走势。市场主流产品DDR4 8GB成交均价来到25.5美元,较上月28.5美元下跌10.5%。

集邦咨询表示,合约价格的议价基础来自于供给与需求,并非依据市场散布的消息。从需求端来看,今年PC市场(含NB)衰退4.8%、全球智能手机衰退达5%,服务器市场也从原先预估最高3.9%下修至零成长;供给端方面,部分DRAM(内存)厂宣称启动减产计划,但实际规模都不大,多是以旧制程减产或是制程转换产生的晶圆减少居多,而原厂库存水位至今仍达3-5个月以上。由于合约市场规模占整体DRAM交易市场九成以上,在供过于求仍未改善的情况下,7月合约价格依然走跌。

放眼第三季的DRAM价格走势,日本能否在90天允许原物料出货将是观察重点,但从原厂仍愿意在七月降价求售的角度来看,显示后续生产供货暂无太大问题。即使日本随后宣布将韩国移出白名单,也仅是取消最惠国待遇,未来韩国将和台湾地区一样,敏感原物料皆须逐笔审查,而非制裁与限制。不过,原厂仍希望透过此议题让价格有所支撑,使得第三季合约价格走势难以预测。

消息面带动现货上涨,是否成真正价格反弹仍由供需决定

集邦咨询指出,近期现货价格翻扬,起因于日本管制出口三种半导体原料的消息面,尤其近二年的价格下跌导致渠道库存普遍不高,加上市场恐慌与对未来供货的担忧,让现货价格短期大幅翻扬。但实际上现货市场的状况却是有行无市,若没有实际的买单,高点过后下滑的机率极高。根据过往经验,现货市场往往是DRAM产业涨跌幅的先行指标,但价格涨跌幅大波段的基础,在于实际的库存增加或减少。然而,此次DRAM现货价格的上涨仅以消息面为主,加上原厂库存水位高,除非日韩问题持续恶化,短期尚不构成价格趋势正式反转的条件。

日本强化出口管理,实质冲击程度第三季将明朗

日本自7月1日宣布对韩国强化出口管理,其中三项可能会成为军事用途的原物料,需要逐笔审核,但经过集邦咨询调查,三项管制物品光阻剂、氟化氢、氟化聚酰亚胺中,仅有氟化氢与DRAM/NAND生产有关连。日本此项产品虽在全球市占约为60-70%,半导体厂仍可从其他区域或国家取得,加上三星与SK海力士都有2.5月左右的库存,短期冲击影响不大。据了解,韩系DRAM厂已在第一时间将相关文件送至日本政府审查,大多并无退件等相关事宜发生,如有退件也多是将资料补齐送审,审查时间最长90天,而此事件最终结果将在第三季度明朗化。若第一批管制物品可以出口至韩国,预料日韩间管制原物料问题将可暂时告一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