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市值不低于50亿元 又一半导体企业成功闯关科创板

预计市值不低于50亿元 又一半导体企业成功闯关科创板

近日,上交所科创板上市委公告2019年底38次审议会议情况,审议结果显示,同意华润微电子有限公司首发上市,这是其继2011年港交所退市8年后再次上市。

今年6月,华润微电子申请科创板上市,根据其招股说明书显示,华润微电子拟募集资金30亿元,主要用于8英寸高端传感器和功率半导体建设项目、前瞻性技术和产品升级研发项目、产业并购及整合项目、以及补充营运资金。

来源:华润微电子招股书

资料显示,华润微电子是华润集团半导体投资运营平台,拥有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等全产业链一体化经营能力的半导体企业,产品聚焦于功率半导体、智能传感器与智能控制领域,公司客户资源覆盖工业、汽车、消费电子、通信等多个终端行业。

值得一提的是,华润微电子曾参与建成并运营中国第一条4英寸晶圆生产线、第一条6英寸晶圆生产线。华润微电子表示,公司在无锡拥有1条8英寸和3条6英寸半导体圆制造生产线。

其中,8英寸晶圆生产线年产能约为73万片,6英寸晶圆生产线年产能约为247万片;在重庆拥有1条8英寸半导体晶圆制造生产线,年产能约为60万片;在无锡和深圳拥有半导体封装测试生产线,年封装能力约为62亿颗。

来源:华润微电子招股书

2016至2019上半年,华润微电子的营收分别为43.97亿元、58.76亿元、62.71亿元、26.40亿元,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分别为-3.02亿元、7028万元、4.29亿元、1.64亿元。本次发行前,华润微电子的唯一股东为CRH(Micro),持有华润微电子100%股份,而华润微电子的实际控制人为中国华润,国务院国资委持有中国华润100%的股权。

招股书显示,华润微电子为《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证监会关于开展创新企业境内发行股票或存托凭证试点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8〕21号)所规定的尚未在境外上市的红筹企业,此次选择的具体上市标准为,“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50亿元,且最近一年收入不低于5亿元”。

研究报告咨询:0755-82838930-2101

商务合作请加微信:18128855903(微信同号)

电动汽车技术持续演进,SiC厂商积极布局抢占市场!

电动汽车技术持续演进,SiC厂商积极布局抢占市场!

根据拓墣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伴随车厂推出的各类电动汽车款增加,2020年电动汽车(纯电、插电混合式、油电混合式)有望攀上600万辆大关,目前以油电混合的成长速度较快,但就长远来看,纯电动汽车仍持续占有重要份额,为提升消费者接受度,高端电动汽车在性能与行驶距离的技术上还有进步空间。

其中,关键的功率半导体元件如SiC晶圆与SiC Diode、SiC MOSFET等,在技术与需求上需要时间提前布局,因此也看到越来越多相关厂商在此领域的积极动作。

高端电动汽车技术发展日益重要,推升未来SiC晶圆与元件需求将持续增加

现行电动汽车大多还是以硅基材的IGBT做为逆变器的芯片模块,是功率半导体在电动汽车领域的技术主流。SiC MOSFET虽具有较好的性能与散热表现,但碍于成本过高及SiC晶圆制造技术复杂,良率表现没有硅晶圆好,因此目前SiC在电动汽车使用的渗透率仍不高。

然而,自电动汽车龙头厂商Tesla推出Model 3后,高阶电动汽车市场氛围可能有些许改变。相较市面上其他电动汽车厂商使用硅基底芯片(IGBT、MOSFET等)制作PEM(Power Electronics Module,用以做为AC/DC间的电流转换),Tesla Model 3完全使用SiC MOSFET来做PEM,也让SiC MOSFET在电动汽车领域引起讨论。

根据厂商说法,Tesla Model 3因使用SiC MOSFET模块,因此AC/DC的电流转换效率在长距离电动汽车市场上排名第一(若不论行驶距离,Hyundai推出的电动汽车Ionic Electric在电流转换效率方面较Model 3好,但电池功率仅有27KWh,行驶距离只有Model 3一半),让以Tesla为主要竞争对手的高端汽车厂商评估使用SiC MOSFET的效益。

值得一提的是,车用Tier 1大厂Delphi在2019年9月发表其最新使用SiC模块的800V Inverter(目前电动汽车主要使用400V系统),能延长电动汽车行驶距离并缩短电动汽车充电时间。此项技术也为Delphi赢得一家主要客户为期8年,总值达27亿美元订单,预计自2022年开始供货给使用800V系统的高端车款,为SiC未来需求加添信心。

此外,SiC MOSFET Module在快速充电桩的使用上也正迅速扩展。豪华车品牌Porsche在2018年10月即发表以SiC MOSFET模块建置可适合各种电动汽车使用的快速充电桩,除是为自家Taycan拉抬声势,也显示快速充电桩在高阶电动汽车市场的必要性。

由此看来,尽管目前电动汽车型以HEV居多,且现行多数电动汽车采用的功率元件仍以IGBT为主,但基础设施的建置与消费者的购买意愿仍需要时间布局,从长远规划来看,市场端的需求后势相当可期,也将持续助长SiC话题性。

SiC相关厂商布局积极,营运策略与产业类别多元

从车用SiC产业供应链分析,可看到不仅厂商多元,布局脚步也相当积极,首先在SiC晶圆部份,市场上占比最高的厂商是美国Cree,在晶圆制作技术与良率方面皆有良好表现,市占约6成。

看好未来需求,Cree扩产规划相当积极,2019年5月宣布为期5年的扩产计划,总投资为10亿美元,估计届时在SiC晶圆产能与SiC晶圆制作材料上将提升30倍之多。

有了充足的晶圆产能,旗下Wolfspeed也是生产SiC Diode、SiC MOSFET的主要厂商,相辅相成下将持续拉抬在SiC产业供应链的占比,其余厂商还有美国II‐VI Incorporated、收购DuPont SiC晶圆事业的韩系硅晶圆厂商SK Siltron等。

在SiC芯片制造部分,主要功率半导体IDM厂商皆榜上有名,包括Infineon、ON Semiconductor、STMicroelectronics、ROHM、Mitsubishi Electrics等,是市场上提供SiC芯片与SiC Module的主要厂商。芯片商与模块商在SiC材料上的布局也很积极,包括ROHM收购SiCrystal、STMicroelectronics收购Norstel、Infineon收购Siltectra借助冷切技术提升元件制作效率等。

另外,在车用Tier 1厂商与整车厂部份,例如日前Robert BOSCH即宣布,2020年将进军以SiC碳化硅晶圆做基底生产车用微芯片,主要用在AC/DC转换,全力助攻主要客户抢占电动汽车市场,而日本厂商DENSO亦有自己生产相关芯片的能力。

在车厂方面,陆系车厂比亚迪(BYD)有自研SiC及扩大SiC功率元件的规划,投入巨资布局SiC建立完整产业链,将整合材料(高纯碳化硅粉)、单晶、外延片(Epitaxy)、芯片、模块封装等,致力于降低SiC元件的制作成本,加快其在电动汽车领域的应用。

而在台系供应链方面,主要有硅晶圆厂环球晶与GTAT签订长约,以取得长期稳定的SiC高质量碳化硅晶球供应,致力扩展SiC晶圆供应链占比;汉磊提供SiC Diode、SiC MOSFET代工服务;嘉晶提供SiC磊晶代工服务;升阳半导体提供晶圆薄化服务;瀚薪科技则聚焦SiC与GaN的元件开发,持续增加技术实力,逐渐让自家产品能跟国际大厂相抗衡。

然较可惜的是,由于台湾地区缺乏本土汽车产业的助益,车用芯片渗透率并不高,加上主要汽车厂商多半以长期合作的Tier 1或芯片商合作,台系厂商要切入汽车供应链仍有些许困难待克服,包括长期的车规认证及建立客户采买意愿等,目前较有获利效益的应用仍以工业电源管理与通讯方面为主,在车用SiC产业供应链要能有一定程度的占比尚需持续努力。

研究报告咨询:0755-82838930-2101

商务合作请加微信:18128855903(微信同号)

第三代半导体研究院落户江苏如皋

第三代半导体研究院落户江苏如皋

10月27日,中乌第三代半导体产业技术研究院成立并落户如皋。

据南通广播电视台报道,中乌第三代半导体产业技术研究院由乌克兰国家科学院(单晶研究院)、江苏省如皋高新区、江苏卓远半导体发起成立,研究院将联合中国、乌克兰、德国等产业专家,共同开展第三代半导体晶体制造智能装备、大功率用晶圆、功率芯片及器件、光电材料、激光晶体材料及其他功能性晶体材料和设备等关键技术研究。

半导体晶体与现代人类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如皋抓住了未来‘智造业’的核心!”据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子才介绍,智能制造发展的关键在于核心材料。以碳化硅为代表的第三代半导体是当前制作高温、高频、大功率、高压芯片最为理想材料之一,未来将广泛应用于5G通讯、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等智能制造领域,市场潜力巨大。

第三代半导体及激光设备制造产业集群在如皋初具规模。如皋市委书记张建华表示者,近年来,该市坚持把第三代半导体及智能制造产业作为重要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布局,先后落户迅镭激光设备制造产业园、总投资300亿元的正威5G 新材料产业园,集聚了卓远半导体、海迪科光电科技、中科新源等一批优质企业,吸引了孙智江、张新峰等一批行业领军人才,建成第三代半导体产业技术研究院、第三代功率器件测试实验室、芯片级封装实验室、纳米压印实验室等一批高端研发平台。

如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如皋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前沿阵地。如皋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孙得利告诉交汇点记者,该区现拥有如皋第三代半导体产业研究院、中科大控温联合创新实验室、中乌第三代半导体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平台,集聚苏州迅镭激光、北京浦丹光电等30余家光电显示、功率器件、第三代半导体设备等领域领军企业,规划了2平方公里的光电科技产业园、2平方公里的激光和智能制造产业园。

10亿元 国电南瑞拟与联研院合资设立功率半导体公司

10亿元 国电南瑞拟与联研院合资设立功率半导体公司

10月17日,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电南瑞”)发布公告称,拟与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网公司”)下属科研单位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联研院”)共同投资设立南瑞联研功率半导体有限责任公司(以工商部门核准名称为准,以下简称“合资公司”),由该合资公司实施IGBT模块产业化项目的部分投资。

公告指出,国电南瑞拟以IGBT模块产业化项目的部分募集资金55,864.45万元出资,占合资公司69.8305625%股权,联研院以技术作价出资24,135.55万元(该出资技术的评估值已经国有资产管理单位备案),占合资公司30.17%股权。涉及变更实施主体的计划投资额55,864.45万元,占IGBT模块产业化项目投资额的33.98%,占公司募集资金总筹资额的9.15%,相关募集资金用途、建设内容、地点等不变。

IGBT(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是国家产业政策重点支持发展的功率半导体器件,技术难度大、研发及产线建设周期长、资金投入大,核心技术一直被国外企业垄断,目前国内高端人才缺乏,国内仅有少量厂商开展高压IGBT研制业务。联研院是国家电网公司直属科研单位,国内首家专业从事全球能源互联网关键技术和设备开发的高端科研机构。

联研院于2010年开始研究功率半导体器件,拥有100多人的技术团队和先进的功率器件中试线,是国内少数掌握高压IGBT芯片设计技术的单位之一。在功率半导体器件领域,联研院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02专项)“国产高压大功率IGBT模块电力系统应用工程”等攻关任务,自主研发了1200V至4500V系列IGBT、FRD芯片及器件,其中3300V/1500A压接式和焊接式IGBT器件,掌握成套的设计、制备等核心技术,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成功研制1200V至6500V碳化硅二极管样品,实现了新一代电力电子器件的重大创新突破。

国电南瑞指出,通过与联研院合作,有利于公司降低IGBT等功率器件技术研发及产品批量化生产的风险,保障中低压、加快高压IGBT等功率半导体芯片及模块研制和产业化进程。为加快公司产业链延伸和产业升级,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公司募集资金使用效率和效果,降低公司募投项目投资风险,公司拟以“IGBT模块产业化项目”部分募集资金出资与联研院共同设立合资公司,并增加合资公司为该项目的实施主体。

公告显示,经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核准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向南瑞集团有限公司等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并募集配套资金的批复》(证监许可[2017]2224号)核准,公司以非公开发行股份方式向7名特定投资者发行了人民币普通股381,693,558股,发行价格为15.99元/股,本次发行募集资金总额为61.03亿元元,扣除各项发行费用83,23.94万元,实际募集资金净额为60.2亿元。上述募集资金已于2018年4月8日全部到位。

“IGBT模块产业化项目”是上述募集资金投资项目之一,根据原计划,“IGBT模块产业化项目”全部由国电南瑞母公司实施,项目投资总额为164,388万元,项目建设期42个月,项目投产后第7年达到本项目预计的生产能力。截止2019年8月31日,该项目已累计使用募集资金2,370.53万元,占总投资1.44%,剩余募集资金162,017.47万元(不含利息)。

公告指出,公司本次拟增加“IGBT模块产业化项目”的实施主体,以计划用于该项目设备投资的部分募集资金出资,与联研院以技术作价出资共同投资设立合资公司,即由该合资公司实施IGBT模块产业化项目的部分投资。涉及变更实施主体的计划投资额为55864.45万元,占“IGBT模块产业化项目”投资额的33.98%,占公司募集资金总筹资额的9.15%,相关募集资金用途、建设内容、地点等不变。

国电南瑞表示,本次交易有利于募集资金投资项目的运作和实施、提高募集资金的使用效率、加快募集资金投资项目的实施进度。

思源电气拟1000万元增资陆芯科技

思源电气拟1000万元增资陆芯科技

10月15日,思源电气发布公告,以上海陆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下称“陆芯科技”)投前整体估值1.75亿元人民币向该公司增资共计1000万元人民币,本次增资后公司预计将持有陆芯科技4.444%的股份(最终持股比例以最终签署的增资协议为准)。

据介绍,陆芯科技成立于2017年5月,聚焦于功率半导体的设计和应用,设计高性能、低成本、覆盖全电压段的功率器件,产品拟覆盖全电压段的MOSFET、IGBT、Diodes、Power IC 以及宽禁带功率器件(SiC、GaN),并提供整体的电源管理解决方案。

本次增资前上海武岳峰集成电路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下称“上海武岳峰”)持股陆芯科技14.894%。上海武岳峰与上海承芯企业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下称“上海承芯”)均为武岳峰资本平台的下属企业。上海承芯目前持有公司总股份的9.08%,公司董事 PETER QUAN XIONG(熊泉)先生目前为陆芯科技董事。本次投资属关联投资,本次交易构成关联交易。

思源电气表示,这几年公司无功补偿大类中电力电子产品订单和收入增长良好,公司对功率半导体器件(如IGBT等)的需求随之增大。目前功率半导体器件依赖进口,存在供给不足的问题。公司通过本次投资,有助于提升功率半导体器件的市场供给,有助于公司与目标公司建立在功率半导体应用方向的长期稳定合作关系。

资料显示,思源电气成立于1993年12月,是国内知名专业从事电力技术研发、设备制造、工程服务的上市公司,主要提供电气设备与服务。此前思源电气曾筹划收购北京矽成41.65%股权以转型半导体领域,后来宣布终止收购。

成都集成电路产业规模排名全国第五 高新区规划2022年目标

成都集成电路产业规模排名全国第五 高新区规划2022年目标

据成都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局报道,10月11日,成都高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赵继东“成都高新区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研究”课题开展专题党课。本次研究着力发挥产业优势、补齐产业链短板,查找产业痛点,提出工作思路、发展路径和对策建议,以集成电路产业为牵引,促进电子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

赵继东提到,成都高新区凭借产业资源和服务优势,已成为中西部地区集成电路产业发展高地,成都市集成电路产业规模排名全国第五,成都高新区承载了全市近90%的集成电路企业,产业呈聚集发展态势。

近年来,成都高新区集成电路产业整体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目前高新区IC设计产业在通信、人工智能、物联网、功率半导体、IP等特色领域发展较好,已经形成集群优势。

高新区已经建立起完善的生态配套,包括丰富的人力资源、优质的产业载体、专业的服务平台、良好的人居条件、完善的生活配套、以及便捷的金融和政务服务等若干要素。

但是,成都高新区集成电路产业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缺乏引领性企业,产业规模较小;企业研发创新能力较弱,流片和测试渠道不通畅;专项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等。

赵继东表示,为发挥集成电路产业的杠杆作用特别是IC设计领域的牵引作用,充分利用成都高新区在IC设计环节的相对优势,缩小与产业发达地区的差距,高新区将在产业调研和现有工作基础上加速推动IC设计产业发展,目标是在2022年IC设计产值突破100亿元,引进和培育数家龙头企业,形成北斗导航、IP、汽车电子等数个具有长期竞争力的特色优势领域,从而带动集成电路产业产值突破1300亿。

下一步,将继续细化顶层设计,以实际工作为指引完成的产业发展计划;持续强化招商引资,以产业链协同为重点加速项目落地;积极优化产业培育,以特色领域和关键节点为核心构建政策体系;促进系统整机厂商联动,实现生态圈协同发展;落实要素保障,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

为征战5G添砝码  Qorvo收购RF MEMS厂商Cavendish Kinetics

为征战5G添砝码 Qorvo收购RF MEMS厂商Cavendish Kinetics

5G时代来临,全球半导体厂商之间的较量早已开启,各企业正通过收购整合等方式为5G之战添砝码。尤其在射频领域,前不久高通宣布收购其与TDK在射频前端(RFFE)技术的合资企业RF360的剩余股权,日前RF解决方案供应商Qorvo也宣布收购高性能RF MEMS(射频微机电系统)技术提供商Cavendish Kinetics, Inc.。

据了解,Cavendish Kinetics成立于2006年,其RF MEMS技术主要用于天线调谐应用,为智能手机、移动基础设施和物联网提供射频前端产品。Qorvo表示,Cavendish Kinetics团队将继续推动RF MEMS技术用于Qorvo的全部产品线,并将该技术转变为能针对移动设备和其他市场进行大规模制造。

Qorvo移动产品总裁Eric Creviston表示,Cavendish Kinetics的加入让Qorvo能够在天线调谐领域确立市场领先地位。多家全球领先的智能手机供应商通过采用Cavendish Kinetics的RF MEMS技术降低损耗并提高线性度,实现了天线性能的显著提升。Cavendish Kinetics优化了该技术并扩大了其适用范围,将该技术应用于基础设施和国防等其他应用,Qorvo将在Cavendish Kinetics原有的基础上继续努力。

据悉,RF MEMS是一项能对现有雷达和通讯中射频结构产生重大影响的技术,利用MEMS/NEMS技术微纳精细制造实现的射频微波结构、器件、单片集成子系统等,具有小型化、低功耗、低成本、集成化等方面的优势。

Qorvo介绍称,RF MEMS设备用于在低、中、高频段调整主天线和分集智能手机天线,从而产生更强的信号和更快的数据速率。RF MEMS通过出色的Q-factor、改善的线性度和极低的插入损耗来最大化性能,为改善4G和5G系统性能提供了巨大的潜力。

自2015年以来,Qorvo一直是总部位于圣何塞的Cavendish Kinetics的主要战略投资者。据此前报道,2015年Cavendish Kinetics募资3.6亿美元以加速下一代射频组件的开发,Qorvo旗下公司作为战略投资者参与了该轮筹资。

Qorvo将在2020财年第二季度营收电话会议上提供有关Cavendish Kinetics收购交易的更多细节。

工信部:加快支持工业半导体芯片技术研发及产业化自主发展

工信部:加快支持工业半导体芯片技术研发及产业化自主发展

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工业半导体材料、芯片、器件及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模块的发展滞后将制约我国新旧动能转化及产业转型,进而影响国家经济发展。

10月8日,工信部网站发布《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第2282号(公交邮电类256号)提案答复的函》,在答复函中,工信部就加快支持工业半导体芯片技术研发及产业化自主发展的政策扶持、开放合作、关键技术突破、以及人才培养等四个方面做出了答复。

具体答复如下:

一、关于制定工业半导体芯片发展战略规划,出台扶持技术攻关及产业发展政策的建议

为推动我国工业半导体材料、芯片、器件及IGBT模块产业发展,我部、发展改革委及相关部门,积极研究出台政策扶持产业发展。

一是2014年国务院发布的《推进纲要》中,已经将工业半导体芯片相关产品作为发展重点,通过资金、应用、人才等方面政策推动产业进步。

二是发展改革委、我部研究制定了集成电路相关布局规划,推动包括工业半导体材料、芯片等产业形成区域集聚、主体集中的良性发展局面。

三是按照国发〔2011〕4号文件的有关要求,对符合条件的工业半导体芯片设计、制造等企业的企业所得税、进口关税等方面出台了多项税收优惠政策,对相关领域给予重点扶持。

四是围绕能源、交通等国家重点工业领域,充分发挥相关行业组织作用,通过举办产用交流对接会、新产品推介会、发布典型应用示范案例等方式,为我国工业半导体芯片企业和整机企业搭建交流合作平台。

下一步,我部及相关部门将持续推进工业半导体材料、芯片、器件及IGBT模块产业发展,根据产业发展形势,调整完善政策实施细则,更好的支持产业发展。通过行业协会等加大产业链合作力度,深入推进产学研用协同,促进我国工业半导体材料、芯片、器件及IGBT模块产业的技术迭代和应用推广。

二、关于开放合作,推动我国工业半导体芯片材料、芯片、器件及IGBT模块产业发展的建议

集成电路是高度国际化、市场化的产业,资源整合、国际合作是快速提升产业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我部与相关部门积极支持国内企业、高校、研究院所与先进发达国家加强交流合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研发团队,推动包括工业半导体芯片、器件等领域国际专家来华交流,支持海外高层次产业人才来华发展,提升我国在工业半导体芯片相关领域的研发能力和技术实力。

下一步,我部和相关部门将继续加快推进开放发展。引导国内企业、研究机构等加强与先进发达国家产学研机构的战略合作,进一步鼓励我国企业引进国外专家团队,促进我国工业半导体材料、芯片、器件及IGBT模块产业研发能力和产业能力的提升。

三、关于步步为营分阶段突破关键技术的建议

为解决工业半导体材料、芯片、器件、IGBT模块等核心部件的关键性技术问题,我部等相关部门积极支持工业半导体材料、芯片、器件、IGBT模块领域关键技术攻关。

一是2017年我部推出“工业强基IGBT器件一条龙应用计划”,针对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轨道交通三大领域,重点支持IGBT设计、芯片制造、模块生产及IDM、上游材料、生产设备制造等环节,促进IGBT及相关产业的发展。

二是指导湖南省建立功率半导体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协同攻关工业半导体材料、芯片、器件、IGBT模块领域关键共性技术。

三是指导中国宽禁带半导体及应用产业联盟发布《中国IGBT技术与产业发展路线图(2018-2030)》,引导我国IGBT行业技术升级,推动相关产业发展。

下一步,我部将继续支持我国工业半导体领域成熟技术发展,推动我国芯片制造领域良率、产量的提升。积极部署新材料及新一代产品技术的研发,推动我国工业半导体材料、芯片、器件、IGBT模块产业的发展。

四、关于高度重视人才队伍的培养,出台政策和措施建立这一领域长期有效的人才培养计划的建议

当前,人才问题特别是高端人才团队短缺成为制约我国工业半导体材料、芯片、器件及IGBT模块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为此我部及相关部门积极推动我国相关产业人才的培养。

一是我部、教育部共同推动筹建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发展联盟,促进产业界和学术界的资源整合,推动培养拥有工程化能力的产业人才。

二是同时以集成电路为试点实施关键领域核心技术紧缺博士人才自主培养专项,根据行业企业需要,依托高水平大学和国内骨干企业,针对性地培养一批高端博士人才。

三是教育部、我部等相关部门印发了《关于支持有关高校建设示范性微电子学院的通知》,支持26所高校建设或筹建示范性微电子学院,推动高校与区域内集成电路领域骨干企业、国家公共服务平台、科技创新平台、产业化基地和地方政府等加强合作。

下一步,我部与教育部等部门将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推进设立集成电路一级学科,进一步做实做强示范性微电子学院,加快建设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平台,保障我国在工业半导体材料、芯片、器件及IGBT模块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总投资达25亿元的广东芯聚能半导体项目奠基

总投资达25亿元的广东芯聚能半导体项目奠基

据南沙投资报道,近日,广东芯聚能半导体有限公司在广州南沙举行奠基活动。

资料显示,芯聚能半导体有限公司聚焦车规级功率半导体元器件研发、生产和销售,将建成面向新能源汽车主驱动器的核心功率半导体芯片设计、器件与模块产品的研发与产业化基地。

2018年9月,广州南沙开发区管委会和芯聚能半导体有限公司签订投资协议,标志着这家企业正式落户南沙,也标志着应用第三代半导体技术产业化基地在南沙落地。芯聚能将建设IGBT模块和传感器设计、研发与生产基地,IGBT模块被业内称之为新能源汽车的“CPU”,即是控制新能源汽车电能的“大脑”。

据金羊网此前报道,芯聚能项目总投资达25亿元。项目第一阶段将建设用于新能源汽车的IGBT和SiC功率器件与模块生产基地,同时实现工业级功率器件规模化生产。第二阶段将面向新能源汽车和自动驾驶的汽车功率模块、半导体器件和系统产品,延伸并形成从芯片到封装、模块的产业链聚集。

泉州造半导体助力神舟游太空

泉州造半导体助力神舟游太空

一切从零开始,1972年创办泉州半导体器件厂(简称“半导体厂”),1975年撒下微波射频“种子”,之后微波通信民营遍地开花,上世纪90年代初期全国一半以上的对讲机产自泉州,被称为“泉州现象”。在1980年5月18日,半导体厂为向太平洋海域发射运载火箭提供微波混合集成功能组件,受到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表彰。之后该厂多次成功为神舟飞船载人航天试验提供配件。记者近日来到位于市区镇抚巷55号的这家半导体厂,探访该厂两位元老。

多方求才曲折办厂 点燃微波行业星火

泉州中侨(集团)半导体器件厂是国内最早生产微波混合集成电路的专业化生产厂家之一,是一家技术密集型企业,是福建省首批高新技术企业,成立至今已有40多年历史。

张炼成,今年82岁,1961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在半导体厂创建初期担任技术股长,负责技术协议商讨认定。“当时泉州并没有微波产业,一切从零开始。”他回忆说,1972年,为了响应国家发展电子行业的号召,来自不同专业领域的一群年轻人开始学习相关知识技术,而后聚集起来,由此奠定了泉州半导体器件厂初创时的人才基础,“从各个单位抽调人才,尤其是高校,我就是其中一人”。

有了专业人才,还得对口培训,“派到上海、南京等地学习经验,终于把厂子办了起来,创办初期产品主要是二极管、三极管。”张炼成说,同期创办的还有泉州无线电元件厂(位于市区城西路)、泉州电子仪器厂(位于市区通政巷1号),“几十年过去,如今半导体厂仍然在坚持生产微波产品,继续为国防建设作贡献”。

厚积薄发辉煌发展 产值8年里翻20倍

陈泽良,今年79岁,1965年毕业于厦门大学,从1985年开始担任半导体厂书记,一直到2001年退休。坚持每天写日记的他,对半导体厂的发展点滴了如指掌。

“1975年至1991年这十几年,是工厂发展辉煌时期。”老陈回忆说,当年在南京工学院(东南大学)任教的泉州人庄昆杰为半导体厂带来了技术和生产工艺,其他地区研究所和设计院的人才也被调入泉州,“我们厂成为国内起步较早的微波电路专业化工厂,从前期研发到后期自主生产,真正实现一条龙。”在此基础上,该厂规模逐渐扩大,而且专业技术人员约占全厂职员的1/3。

1975年后,该厂微波电路已达到较大的生产规模,能生产17个系列、200多种产品,其中的微波组件等产品还被作为零部件供给了国家信息部、机械工业部、核工业部、邮电部、电子工业部、水利电力部、航天部、总参通信兵部等。当时泉州微波通信工业全省著名,“1991年,半导体厂发展达到最高峰,年产值达到619.68万元,在全省同行中排第一”。资料显示,泉州半导体厂产值从1983年的30多万元,至1991年达到600多万元,“这短短8年时间,整整翻20倍,令人振奋!”

为运载火箭提供组件 国务院中央军委表彰

上世纪70年代,泉州半导体器件厂集聚了一大批来自部队研究所的技术人员,带来了当时在全国最先进的技术与设备。这家国内最早生产微波射频功能组件并经总参通信部认可的军工部件定点厂,撒下了泉州微波通信产业的种子。

“接到这张特殊的订单,全厂高度重视,从技术人员到一线生产工人,全方位调动起来。”张炼成回忆道,当时对于产品的定型,还特别邀请了全国各地专家来泉州一起协商讨论。1980年5月18日,泉州半导体器件厂为向太平洋海域发射运载火箭提供微波混合集成功能组件,受到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表彰。

有了这次良好的开端,各种订单纷至沓来。1991年5月,该厂生产的多路定向耦合器应用于北京正负离子对撞机,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99年,该厂生产的28V/20W加热片,为神舟一号航天试验飞船成功配套;2004年4月,该厂生产和负责维修的器件在神舟飞船载人航天飞行中呈现良好性能……

张老说,各种表彰既是对半导体厂产品质量的肯定,也是对泉州微波行业的认可。

“微波城”美誉传全国 过半对讲机产自泉州

上世纪90年代,泉州这家半导体厂的“星星之火”,开始呈现“燎原之势”,推动了泉州民间资本创建的电子工业企业的高速发展。

“1991年后企业改制,许多厂里的技术骨干纷纷下海创业。”张炼成说,人们意识到,微波通信产业蕴藏着巨大商机,泉州拥有成熟技术,善于学习和敢拼的泉州人很快将这一高科技推广。一时间,生产微波通信产品的民营企业在泉州纷纷涌现,泉州微波通信产业迅速步入发展黄金期。

当时,全国一半以上的对讲机产自泉州,被称为“泉州现象”。泉州市从此有了“微波城”的美誉,与成都、南京同为我国微波通信混合集成组件及微波通信整机开发与生产的三大基地。

2009年,泉州微波通信产业集群成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全国首家创新产业集群试点。从20多年前的民营小厂、家庭小作坊云集,到2010年20多家龙头企业合作成立泉州数字微波通信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点点滴滴都记载了泉州微波通信产业从简单复制到技术创新,从单打独斗到通力合作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