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投资39.9亿元、年产33万片,中芯宁波N2项目开工

总投资39.9亿元、年产33万片,中芯宁波N2项目开工

2月28日,浙江省举行扩大有效投资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仪式,宁波分会场共有63个项目参与,其中包括中芯宁波特种工艺(晶圆-芯片)N2项目(以下简称“N2项目”)。

N2项目位于宁波市北仑区柴桥,项目用地面积192亩,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项目总投资39.9亿元,建设单位为中芯集成电路(宁波)有限公司,建设工期2019年-2021年,2019年计划投资5亿元,主体施工,将新建特种工艺芯片光刻、蚀刻、薄膜、扩散等无尘车间及动力设备等附属设施。

根据规划,N2项目建成后将形成年产33万片8英寸特种工艺芯片产能,同期开发高压模拟、射频前端、特种半导体技术制造和设计服务。

中芯宁波于2016年11月正式揭牌,由中芯晶圆(中芯国际全资投资基金)与宁波胜芯、华创投资等联合成立。2018年3月,中芯国际宣布其全资附属中芯控股向国家大基金出售其所持有的中芯宁波28.17%股权,股权转让完成后中芯控股所持中芯宁波的股权由66.76%减少至38.59%。目前国家大基金为中芯宁波的第二大股东,持股32.97%。

该公司将通过对相关知识产权和技术的收购、吸收、提升和发展,在高压模拟半导体以及包括射频与光电特色器件在内的模拟和特色工艺半导体技术领域,开发、建立新的核心器件及技术平台,以支持客户面向智能家电、工业与汽车电子、新一代射频通讯以及AR/VR/MR等专用系统应用的芯片设计、产品开发。

成立两年有余,中芯宁波现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2017年初,中芯宁波完成了对日银IMP全套高压模拟工艺及产品知识产权收购;2017年5月,中芯宁波首款600V BCD高压模拟工艺及产品5-8英寸转换成功,良率达到99%;2018年11月2日,中芯宁波N1项目正式投产。

今年1月,中芯宁波和宜确半导体联合发布业界首个硅晶圆级砷化镓及SOI异质集成射频前端模组,封装尺寸仅为2.5×1.5×0.25立方毫米,是目前该领域内最紧凑的射频前端器件,可满足5G市场对于射频前端模组的微型化需求,首批产品预计将于2019年上半年在中芯宁波N1工厂投产。

随着N2项目的开工建设,中芯宁波的特种工艺布局进一步加速,将助推器件供给国产化。

300+半导体、汽车领域人士都来了 2019半导体与智能化汽车技术革新论坛 就差你!

300+半导体、汽车领域人士都来了 2019半导体与智能化汽车技术革新论坛 就差你!

当前世界主要汽车强国纷纷开展智能汽车应用示范,国内外IT巨头纷纷布局车载计算,打通智能汽车上下游产业,汽车智能化发展趋势已成必然,智能计算平台成为竞争制高点。

在车联网、智能汽车等新技术大发展的背景下,以及汽车保有量上升、电子器件占比提升等因素作用,国内汽车电子市场规模正迅速增长。无论是汽车的安全系统、舒适系统,还是动力总成、车身控制系统,都离不开半导体技术。

汽车和电子制造业,作为重庆工业经济的两大支柱产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重庆汽车产业正以长安汽车为龙头,搭载东风小康、众泰、力帆等自主品牌,长安福特、上汽通用五菱、北京现代等合资品牌,以及上千家配套企业,一举成为国内四大汽车生产基地之一,支撑起“1+10+1000”的汽车产业集群。而如今汽车行业正在进行一场浩大的转型,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崛起,重庆作为电子和汽车发展的老牌工业城市,便是一座很好的试验田。而在这个试验田的背后,承载的是重整个汽车产业的发展。

GISE全球半导体展携手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联合主办2019半导体与智能化汽车技术革新论坛,就业界和社会普遍关心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和“汽车半导体的竞争格局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详细解读,配合国家半导体发展战略引导汽车企业做好未来技术路径规划。详细的剖析半导体产业同时,结合与汽车行业的融合属性,使汽车行业和半导体行业尤其是中国自主品牌得到长远发展。

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主席周孟奇;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姚杰;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刘明;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副理事长于燮康;第三代半导体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于坤山;重庆大学微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副院长周喜川;华润微电子(重庆)有限公司总经理李虹等将作为发言嘉宾出席活动,为我们带来有关行业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展望、技术发展与系统解决方案的专业演讲,预计300多位汽车领域人士将参与会议。

论坛邀请了全球知名的协会参加分享经验,参与者与观众能得到更多的知识与交流成果。且论坛名额非常有限,加大了观众与展商之间的零距离接触的机会,能够做到和行业大咖一对一的沟通,了解企业的个性化问题,为决策者提供个性化咨询方案和沟通解决方案。有助于各个企业之间彼此的全面细致的深入了解,为后期的战略合作选择最合适的伙伴。

本次论坛的宗旨为给行业内的大咖优质买家能有一个轻松的面对面的交流的机会,省去天南海北跑的麻烦的同时共同展望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旨在打造成为我国西南地区首个半导体汽车发展技术推广交流平台。

本次论坛将在2019年5月8日在重庆博览中心盛大开办

再次诚挚邀请您莅临论坛,共话产业未来!顺颂商祺!

大摩看淡 2019 年全球半导体发展,机器学习与自驾车将成亮点

大摩看淡 2019 年全球半导体发展,机器学习与自驾车将成亮点

进入 2019 年之后,分析师们对于半导体产业的看法是否如同先前所提出一样的保守。根据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大摩)的分析师团队于 2018 年 12 月所发布报告指出,2019 年全球半导体产业周期性低潮尚未见底,对北美和亚太市场均持保留态度,将预期成长从 -1% 下调至 -5%;至于,中国半导体产业仍存在着机会,整体未来成长点,将在于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以及无人驾驶等两大领域。

根据报告指出,2019 年半导体产业整体销售金额将比 2018 年下降 4.7%,这与 2017 及 2018 年各自有 22% 及 14% 双位数的年度成长率形成鲜明的反差。从个别产业来分析,存储器设备的销售金额在经历前两年各自 60% 及 30% 的高幅度成长之后,将在 2019 年急剧下滑至仅有 18%。

对此,大摩认为,在未来 5 年内,全球半导体产业的成长率将围绕着 GDP 成长率上下波动。不过,对于 2019 年的半导体产业景气则不抱持乐观的看法,因为大摩认为,形势将比 2015 年的产业低潮的情况更加严重。原因是半导体产业存货和供应过剩,加上需求不足,导致 2019 年供需不平衡。这部分从 2018 年年初实际生产增加了 22%,但市场仅消化了 15% 的增加量。因此,2019 年的开年,需求面要如何消化这 7% 的过剩产能,将是个很大的挑战。

另外,在需求放缓的部分,是由于汽车和工业的垂直需求减少,以及整个供应链的库存调整。此外,智能型手机方面的成长疲软,特别是来自苹果 iPhone 的销售不如预期,以及中国厂商的市场需求缩小,更是对半导体需求方面的进一步造成压力。

报告指出,全球半导体产业未来两大长期成长点,关键在于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以及无人驾驶方面。其中。机器学习的应用正在升级,从资料中心扩展到边缘运算上。而目前的机器学习相对处于早期的发展阶段,但是在接下来的 3 到 5 年中,重点将从会用于算法开发、培训的半导体工具转向计算机解决方案,以取代人力资本。另外,人工智能及机器学习还有基于计算机视觉构建的 Amazon Go 概念店、脸部或车牌辨识、甚至正在进行的犯罪的监控摄影机、医学放射影像的内容解释等应用,使得未来的应用成长可期。

至于,在自动驾驶方面,大摩认为这是汽车设备制造商的一个重点发展方向。随着安全应用的反覆运算和技术的廉价化,全自动车辆正在阶段性发展。自动驾驶还伴随着处理器、传感器的应用,以及诸如车到车间的通讯等新技术普及。这些技术都将推动全球半导体产业在未来 5 到 10 年内,在汽车产业的市场产值扩大 2 到 3 倍,而目前车辆使用半导体产品的数量,也将从目前每辆车 400 美元,上升至 1,000 美元。

异构战略日渐盛行

异构战略日渐盛行

随着传统市场走向下坡路和摩尔定律的逐渐失效,半导体行业正在不断革新,力求了解人工智能、自动驾驶汽车、物联网等新市场的需求。

而其中最奇特的也许当属人工智能,因为它的计算范式与传统的“处理器-内存”方法有着明显差异。在近期于旧金山举办的国际电子器件大会上,法国研究员Damien Querlioz在谈及“神经形态计算的新型器件技术”时说道,“长期以来,模式识别和认知任务都是计算机的弱点,比如识别和解读图像、理解口语、自动翻译等。”

大约从2012年起,训练和推理阶段的人工智能技术开始加速发展,但当使用传统计算架构时,功耗仍是一个巨大挑战。

Querlioz是法国国家实验室CNRS的一名研究员,他举了一个活生生的例子:2016年Google的AlphaGo与围棋世界冠军李世石之间的著名围棋大战。李世石的大脑在比赛中消耗了大约20瓦,而AlphaGo估计需要超过250,000瓦才能使其CPU和GPU保持运转。

虽然从那以后Google和其他公司均在功耗方面做出了改进,但越来越多的工作开始侧重于为神经形态计算技术设计耗电更少的新器件。

Ted Letavic是格芯的高级战略营销人员,他表示,回想人工智能的各个阶段,从改进传统计算技术,到设计耗电更少的全新器件和架构,在整个过程中,先进高效的封装将发挥关键作用。

Letavic称,“人工智能时代正在逐步到来,我们可以利用现有的技术,再加上衍生技术,通过DTCO(设计技术协同优化)进行全面优化,一直深入到位单元设计层面。”

格芯的技术人员正在努力降低14/12 nm FinFET平台的功耗并提升其性能,所采用的办法包括双功函数SRAM、更快且功耗更低的累加运算(MAC)元件、对SRAM的更高带宽访问等。基于FD-SOI的FDX处理器的功耗也将降低,尤其是在部署背栅偏置技术时。Letavic表示,设计师掌握了这些技术后,客户便可以“重新设计功耗包络更低的人工智能固有元件,甚至达到7 nm。”

除了这些DTCO改进以外,全球各地也在开展其他研发工作,希望实现基于相变存储器(PCM)、阻性RAM (ReRAM)、自选扭矩转换磁性RAM (STT-MRAM)和FeFET的嵌入式内存与内存中计算解决方案。

Querlioz在IEDM专题会议上提到,在IBM Almaden研究中心,由Jeff Welser领导开发的基于PCM的芯片已取得显著进展,而基于STT-MRAM和ReRAM的人工智能处理器也前景光明。Querlioz表示,“现在,我们极有可能成功为认知类型的任务和模式识别重新发明电子器件。”

Letavic称,降低功耗的道路还很长,对于推理处理而言尤其如此,而这正促使众多初创公司开发新的人工智能解决方案,格芯也与其中部分公司及长期合作伙伴AMD和IBM保持着密切合作关系。

Letavic认为,凭借对冯诺依曼计算模式的DTCO改进,我们只能发展到这一步。除了分类逻辑和内存,下一步是发展内存中计算和基于模拟的计算。此外,为计算行业服务了35年的指令集架构(ISA)将需要被新的软件堆栈和算法取代。他说道:“对于特定领域的计算,必须重新发明软件。IBM对软件堆栈有着深刻的见解。”

“各方都必须一同转向人工智能。格芯将与主要客户紧密合作,我们不能将算法与技术分开,”Letavic在谈及该系统技术协同优化(STCO)方面的紧密合作时说道,“随着我们迈入计算发展的第四个时代,STCO将是DTCO的自然延伸。我们将朝着特定领域的计算发展,共同迎接这一转变。”

突破!中微半导体5纳米刻蚀机通过台积电验证

突破!中微半导体5纳米刻蚀机通过台积电验证

在台积电宣布明年将进行5纳米制程试产、预计2020年量产的同时,国产设备亦传来好消息。日前上观新闻报道,中微半导体自主研制的5纳米等离子体刻蚀机经台积电验证,性能优良,将用于全球首条5纳米制程生产线。

据了解,在晶圆制造众多环节中,薄膜沉积、光刻和刻蚀是三个核心环节,三种设备合计可占晶圆制造生产线设备投资总额的50%~70%,其中刻蚀技术高低直接决定了芯片制程的大小,并且在成本上仅次于光刻。而5纳米相当于头发丝直径(约为0.1毫米)的二万分之一,方寸间近乎极限的操作对刻蚀机的控制精度提出超高要求。

虽然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在设备领域整体落后,但刻蚀机方面已在国际取得一席之地,中微半导体成绩尤为突出。

中微半导体是中国大陆首屈一指的集成电路设备厂商,2004年由尹志尧博士与杜志游博士、倪图强博士、麦仕义博士等40多位半导体设备专家创办,主要深耕集成刻蚀机领域,研制出中国大陆第一台电介质刻蚀机。

目前,中微半导体的介质刻蚀设备、硅通孔刻蚀设备、MOCVD设备等均已成功进入海内外重要客户供应体系。截至2017年底,已有620多个中微半导体生产的刻蚀反应台运行在海内外39条先进生产线上。

在目前全球可量产的最先进晶圆制造7纳米生产线上,中微半导体是被验证合格、实现销售的全球五大刻蚀设备供应商之一,与泛林、应用材料、东京电子、日立4家美日企业为7纳米芯片生产线供应刻蚀机。

作为台积电长期稳定的设备供应商,据悉中微半导体在台积电量产28纳米制程时两者就已开始合作并一直延续至如今,这次5纳米生产线将再次采用中微半导体的刻蚀设备,足见台积电对中微半导体技术的认可,可谓突破了“卡脖子”技术,让国产刻蚀机跻身国际第一梯队。

中微半导体首席专家、副总裁倪图强博士向媒体表示,刻蚀机曾是一些发达国家的出口管制产品,但近年来已在出口管制名单上消失,这说明如果中国突破了“卡脖子”技术,出口限制就会不复存在。

目前看来,台积电将于明年率先进入5纳米制程,中微半导体5纳米刻蚀机现已通过验证,预计可获得比7纳米生产线更大的市场份额。数据显示,第三季度中国大陆半导体设备销售额首次超越韩国,预计明年将成为全球最大半导体设备市场,中微半导体也有望迎来更大的发展。

但整体而言,大陆刻蚀设备国产化率仍非常低,存在巨大的成长空间,对于设备厂商来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海峡两岸半导体产业可优势互补 实现共赢

海峡两岸半导体产业可优势互补 实现共赢

近日,首届全球IC企业家大会暨第十六届中国半导体博览会(IC China2018)在上海举办期间, 2018年海峡两岸(上海)集成电路产业合作发展论坛于近日同期举办。

上海市集成电路行业协会会长张素心表示,天然的地缘优势以及两岸IC产业的互补性,为两岸IC产业合作缔造了良性发展平台。一方面,中国大陆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半导体与集成电路消费市场,是全球电子产品出货量最大的地区之一,巨大的应用市场带动了IC设计、制造、封测等各个环节的共同发展,投资软硬件环境日趋完善。

同时,中国台湾的电子产业经过30多年的成长和积累,无论电子终端产品的设计和制造,还是IC产业链的建设都已形成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在IC制造服务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值得大陆产业界学习借鉴。

力晶集团总裁黄崇仁将半导体新一轮发展动能总结为“大人物(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大人物”为存储器、高性能处理器、特定用途系统晶片的发展注入活力,为半导体产业带来新的商机。AI需要芯片和算力的支持才能模拟人脑机制,人脑是多程的,处理信息几乎没有延时。

而过去四十年,存储和逻辑器件是分开的,信息需要在存储和CPU之间流动,这并不符合人脑的处理机制,存储与逻辑器件需要更深入的融合。由于DRAM和逻辑器件的制程和制作技术有所区别,在内存中加入逻辑单元并不容易,需要半导体厂商的更多探索。

上海华力微电子有限公司总裁雷海波表示,两岸半导体行业相互依存。2017年中国台湾半导体产业出口值占中国台湾总出口值的29.1%,其中对中国大陆和中国香港的出口达到512亿元,占比55%,中国大陆及中国香港已成为中国台湾半导体出口的主要市场。同时,大陆及香港地区也是中国台湾半导体产业最大的进口市场,2017年占中国台湾IC总进口的36.7%。他指出,两岸可以在市场、技术、人才、资金、资源五个方面优势互补,实现“同芯同行,共展共赢”。

联发科技集团副总经理高学武指出,两岸半导体发展有五个重点。

首先是EUV技术,EUV能够推动7nm之后SoC制程的发展,但在节约成本、降低耗能方面还存在困难,需要陆续克服;其次是“打破”摩尔定律的限制,通过异质整合满足芯片系统整合和芯片微小化的需求;第三是5G,5G的高频宽能容纳更多用户,促进物联网发展,但5G芯片成本较高,需要市场的洗礼;第四是人工智能平台,随着AI向更新、更广、更高效的方向发展,用户的智能装置越来越多,会催生更多的应用场景;最后是自动驾驶,一部车子用到的智能半导体器件预计是手机的15倍,包含巨大商机。

高学武表示,他希望两岸互信、互补、互利、互惠,抓住新的市场机遇,共同发展。

中国RISC-V产业联盟理事长戴伟民表示,在后摩尔时代,DSA(专有领域架构)和RISC-V将为计算机架构领域注入创新活力。DSA通过针对专有领域的应用特点裁剪架构,达到更高的执行效率,能更高效地利用带宽并消除不必要的精确度。RISC-V有专用指令、标准扩展指令、基准指令三个层次,正在行成国际生态,有望为构建繁荣、创新的CPU架构带来机遇。

通富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石磊指出,两岸产业具有较强的互补性。中国大陆具有广阔的市场、充沛的资金、推动发展的策略和丰富的人力资源,中国台湾则拥有半导体人才、独立开发技术的能力和形成经济规模的产能,希望两岸在半导体领域保持开放、紧密配合,建立更加广阔的合作空间。

日月光集团副总经理郭一凡表示,计算能力是促进集成电路持续发展的动力。数字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计算,第二个阶段是信息,第三个阶段是将要到来的智能化时代,三个阶段的主要区别是计算能力的增进。在智能化时代,大数据和计算能力的边缘化变得更加关键,尤其对于无人驾驶等实时决策场景。在产业集中度不断扩大的情况下,两岸应有更多合作共赢的领域和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