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芯片的破局,萎靡还是腾飞,与每个人息息相关…

国产芯片的破局,萎靡还是腾飞,与每个人息息相关…

过去的一年多,全球集成电路产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如果国产芯片产业能够在这轮竞争中取得竞争优势,那将为中国制造添上一双翅膀。

纵观全球,一方面智能手机增长趋于平缓、国际形势变化等因素,给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多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5G、自动驾驶和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的日益崛起,又给集成电路产业带来了新的希望。

在此环境下,中国大力发展集成电路产业,在各种利好政策和资金的推动下,国内硅片项目密集上马、晶圆制造生产线相继投建,中国集成电路产业迎来爆发式发展。目前,我国已有部分集成电路企业在国际市场崭露头角,如设计领域方面,华为海思在技术水平方面已可与国际领先水平媲美;在封测领域,长电科技在全球封测市场中已位列第三……

但整体而言,我国集成电路产业仍相当薄弱,包括大硅片、核心设备以及某些核心器件等仍严重依赖进口,尤其高性能运算芯片CPU/GPU/FPGA以及高性能模拟芯片,目前国内终端厂商、通讯设备厂商等均面临着被芯片“卡脖子”的问题。

以通信设备为例,其所需的RF、PLL、ADC/DAC乃至外围测量电源电压的芯片等均未见国产企业的身影,而基站缺少其中一颗芯片,都将造成整台基站无法交付。贸易摩擦发生的一些事件,让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中国芯片的薄弱和自主可控的迫在眉睫。

“这些事件,对于通信产业冲击较大,也敲响了半导体产业的警钟,自主可控不仅仅是口号,而是涉及到国家安全,国计民生的要务。我们不单要行远志,大张旗鼓建设晶圆厂,更要韬光养晦,从小处着力,支持本土芯片设计公司。”日前,媒体记者采访了iST宜特检测中国区工程总处协理黄志国,他对国产芯片的研发和创新还是保持着谨慎乐观的态度。

据了解,宜特(上海)检测技术有限公司自2002年成立,凭借台湾宜特二十多年在半导体验证、分析产业所累积的雄厚经验,上海宜特迅速发展,从工程技术移转、人员教育训练、与台湾同步的先进工艺验证、分析设备建置,至今为止,上海宜特已成为国内真正且全面性针对集成电路产业提供一条龙服务的工程验证与分析平台。自成立以来上海宜特高度注重研发与技术创新,目前公司员工共计254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96人,占企业总人数77%。使公司在技术创新的整体实力得到充分保证与有效发挥。

宜特检测中国区工程总处协理黄志国在采访中表示:“宜特的服务客群及项目非常全面,客群囊括电子产业上游 IC设计、晶圆制造、封测制造,乃至下游终端成品,但凡与集成电路相关企业,宜特均可为其提供相应且快速有效率的验证分析服务。同时宜特在国内已建置实验室5间,提供客户一站到位的服务,严格的预约排程机制,全天24小时,一年365天全年无休,并且具备集成电路产业丰富经验的技术团队及人才的优势,提供国内及国际品牌大厂,高质量的技术服务。”

随着集成电路产业的蓬勃发展,大数据,云技术和物联网技术的兴起,上海宜特也紧跟科技发展的步伐,凭借雄厚的科研实力与丰富的行业经验支持,不断的创新发展,促进检测手法更新换代,并且上海宜特同样注重知识产权专利的申请,已拥有各项专利近40余项,目前这一数字还在逐年增加。

宜特检测中国区工程总处协理黄志国在采访中强调:“宜特既有强大的项目实施团队也有专业技术研发团队,透过国内大型客户不断提炼出的用户需求及快速互动,并协同与国际、国内知名科研院所、机构之间的技术交流,形成了良性的技术、和产品水平不断提升和创新的研发平台。”

上海宜特始终坚持追求精准、效率、客观的宗旨,先后获得2016年《优秀服务机构奖》、《最佳服务效益奖》、《最热门服务机构奖》,2017年 《闵行区科技小巨人企业》、《上海市科技小巨人培育企业》,2018年 《闵行区级研发机构》等诸多荣誉。

宜特检测中国区工程总处协理黄志国在后续采访中表示:“宜特除了不仅专注自身的核心服务,亦有在关注国内与国际多元性发展趋势,近两年更是建置了完整车用芯片验证平台、板级可靠度测试服务平台、高速传输讯号测试等,向我们的客户提供更全面的服务特性。 ”

此外,上海宜特建立了良好的质量管理体系并进行了持续有效地运行,公司以第三方实验室的身份,严格地为客户进行质量把关控制,用公平、公正、公开的态度开展监测工作,积极承担着社会的责任。目前,上海宜特已成为诸多国际品牌大厂、国际组织认可的第三方公正实验室。

宜特检测中国区工程总处协理黄志国在最后强调:“宜特一直坚持不变的使命及愿景,就是解决国内集成电路发展上所遭遇的问题,缩短研发时程,提升竞争力并加速客户产品投入市场。宜特重视国内各区域集成电路发展生态与实际需求,配合政府第一、二期大基金投入标的,包括晶圆厂、设备商、IC设计、AI及智能车辆,积极探索集成电路分析业务领域的拓展和复制,持续地改善和优化公司的技术体系,稳步提升公司在集成电路各个领域的市场份额,保持公司在集成电路行业中的领先地位和优质品牌形象。”科技成就梦想、创新引领未来。接下来,宜特(上海)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将以始终如一的创新精神、拼搏精神与服务精神为前提,为客户提供更专业的服务,也为行业的提升贡献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虽然当前国内芯片设计产业仍属薄弱,但我们相信全国的芯片产业里,终归会走出巨头厂商,也希望无数个像宜特检测这样的服务型科技企业能够为我们国产芯片的研发助一份力,在未来尽早解决中国电子产业的缺芯之痛。

采访链接:https://v.qq.com/x/page/c08114z0kg4.html

10大事件回顾2018年全球半导体产业

10大事件回顾2018年全球半导体产业

时光飞逝,我们结束2018年、迎来崭新的2019年。回顾过去一年,伴随着5G、AI、物联网、汽车电子等新兴市场日益崛起,全球半导体产业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在这辞旧迎新之际,全球半导体观察盘点出2018年全球半导体产业具有较大关注度和影响力、以及具有产业趋向性的十大标志性事件,助产业人士回顾过去、展望未来。

01 ▶ 高通终止收购恩智浦

2018年7月26日,历时21个月的高通收购恩智浦交易案正式宣告失败。

2016年10月,高通、恩智浦联合宣布,双方已达成最终协议并说经董事会一致批准,高通将以380亿美元收购恩智浦已发行的全部股票,约合每股110美元。随后该收购案相继得到了美国、欧盟、韩国等全球8个国家监管部门批准,但迟迟未获中国商务部批准。

为了得到中国监管机构的批准,高通与恩智浦一再延迟交易有效期。按照原计划,这次收购将于2018年4月25日完成交易,一再推迟至5月25日、7月20日,最终确定7月25日为最后期限。但截至美国时间7月25日23:59,由于尚未接到中国监管机构审批通过的消息,高通终止收购恩智浦。

点评:在特殊时代背景下,这一收购案最终“流产”可以说是注定的。

02 ▶ 台积电标志性事件

作为全球最大的晶圆代工厂,台积电的一举一动均备受瞩目,在此盘点台积电过去一年里的三大标志性事件。

产线感染病毒

8日3日,台积电遭到电脑病毒入侵,新竹总部Fab12厂区的内部电脑最先遭到病毒感染,并于当晚10时透过内网蔓延至中科Fab15厂、南科Fab14厂,导致这三大厂区产线停机。
台积电称,此次病毒感染的原因为新机台在安装软件的过程中操作失误,因此病毒在新机台连接到公司内部电脑网络时发生病毒扩散的情况。

台积电第三季度财报数据显示,病毒事件影响台湾厂区部分电脑系统及厂房机台,相关晶圆生产也受到波及,所有受影响机台都已在8月6日恢复正常,第3季认列电脑病毒感染相关损失25.96亿新台币。

点评:若真是装软件过程中操作失误所致,那么对于各晶圆厂来说,针对相关流程的梳理再优化将是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重要工作;另外,也警示大陆半导体产业在人才培训方面容不得半点马虎,尤其在当前大批产线落地并陆续导入量产的时期,人员的流动将更加频繁,人才的筛选培训需更加严格。

南京厂量产

10月31日,台积电(南京)晶圆十六厂举行开幕暨量产典礼,宣布南京12英寸厂正式量产。该厂采用16纳米制程,是目前中国大陆制程技术最先进的晶圆代工厂,目前月产能为1万片,预计在2020年达到2万片的规模。

2015年底,台积电决定到南京投资。2016年3月28日,台积电正式与南京市政府签约,并于同年7月7日进行动土、2017年9月12日举行进机典礼。据悉南京厂是台积电建厂最快、上线最快、最美、最宏伟、最有特色的厂区。

点评:虽然台积电南京厂规划产能并不高,但是在承接大陆客户订单转移方面作用明显,不排除其后期更多的产能扩增计划;另外,基于TSMC的品牌效应,对于产业链配套的引进意义非凡,未来南京在全国半导体产业发展中的地位会越来越高。

15年来首建8英寸厂

12月6日,台积电在供应链论坛上宣布,由于8英寸需求相当强劲,台积电将在台南6厂新增1座8英寸新厂,专门提供特殊制程。这是继2003年台积电在大陆上海松江盖8英寸厂后,再次打算增建8英寸厂产能。

点评:台积电再建8英寸产线,一方面说明了8英寸覆盖产品领域广,市场驱动动能强劲;另一方面,也说明本土替代空间仍然较大,大陆半导体产业在规划的时候并不一定都需要上来就切入12英寸,事实上,成熟的8英寸产线能更多绑定市场订单,同时也能给予本土对应设备及材料厂商更好的支持。

03 ▶ 紫光集团股权改革

9月4日,紫光集团实际控制人清华控股分别与高铁新城、海南联合签署附生效条件的《股权转让协议》,分别向后两者转让所持有的紫光集团30%、6%股权,同时三方签署《共同控制协议》对紫光集团实施共同控制。不过,上述股权转让协议于10月25日终止。

同时,10月25日清华控股与深圳市政府国产委全资子公司深投控及紫光集团共同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拟向深投控转让紫光集团36%股权,深投控以现金支付对价。本次股权转让完成后,紫光集团第一大股东北京健坤持股49%,第二大股东深投控持股36%,第三大股东清华控股持股15%。

公告称,清华控股和深投控应在签署36%股权转让协议的当天,签署《一致行动协议》或作出其他安排,约定本次股权转让完成后由清华控股和深投控一致行动或作出类似安排,达到将紫光集团纳入深投控合并报表范围的条件,以实现深投控对紫光集团的实际控制。

点评:作为校企改革先锋,紫光集团的这一股权变化将有利于实现混合所有制,通过体制变革激发企业活力,为紫光集团实现现代化管理提供机会,尤其是紫光集团已获得较强竞争优势的集成电路行业,市场竞争激烈,对相关人才极度渴求,这将有利于紫光集团引入专业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

04 ▶ 瑞萨67亿美元收购IDT

9月11日,瑞萨电子与IDT宣布双方已签署最终协议,瑞萨电子将以每股49.00美元的价格,总股权价值约67亿美元全现金交易方式收购IDT所有流通股份。该交易已获得双方董事会一致批准,预计在获得IDT股东和相关监管机构批准后,将于2019年上半年完成。交易若完成,将成为日本半导体产业史上最大规模的并购案。

瑞萨电子表示,IDT的模拟混合信号产品包括传感器、高性能互联、射频和光纤以及无线电源,与瑞萨电子MCU、SoC和电源管理IC相结合,为客户提供综合全面的解决方案,满足从物联网到大数据处理日益增长的信息处理需求。此外,IDT的内存互联和专用电源管理产品有利于瑞萨电子在不断发展的数据经济领域实现业务增长,并加强其在产业和汽车市场的影响力。

点评:随着近年来智能网联汽车市场的发展,模拟IC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全球范围内的半导体厂商都纷纷布局汽车市场,瑞萨大手笔收购IDT可以看作是对汽车芯片或者是自动驾驶汽车市场的加码。

05 ▶ 阿里成立平头哥半导体

2017年云栖大会上,阿里巴巴宣布成立达摩院进行基础科学和颠覆式技术创新研究,研究范围涵盖量子计算、机器学习、基础算法、芯片技术、传感器技术、嵌入式系统等多个产业领域。

2017年10月11日,达摩院正式注册成立,并组建了芯片技术团队进行AI芯片的自主研发。2018年4月,达摩院宣布正在研发一款神经网络芯片Ali-NPU,预计于明年下半年面世,并全资收购自主嵌入式CPU IP Core公司中天微。

今年9月云栖大会上,阿里巴巴CTO、达摩院院长张建锋宣布,阿里将把此前收购的中天微和达摩院自研芯片业务整合成一家独立的芯片公司,推进云端一体化的芯片布局。该公司由马云拍板决定取名“平头哥半导体有限公司”,目前阿里巴巴达摩院旗下已注册成立3家“平头哥”全资子公司。

点评:在成长为庞大的商业帝国之后,阿里入局芯片产业已在情理之中,据说“平头哥”是马云亲自命名,无论未来结果如何,其互联网的基因从一开始就“深入骨髓”,希望阿里芯片事业真的像“平头哥”所代表的的寓意一样,顽强执着、勇敢逐梦!

06 ▶ 联电格芯放弃高端制程

今年8月中旬,晶圆代工大厂联电宣布不再投资12nm以下的先进工艺,将专注于改善公司的投资回报率,未来经营策略将着重在成熟制程。据悉这一决定是由联电联席CEO王石、简山杰调研一年后作出的,联电将彻底改变以往的增长策略,不再盲目追赶先进技术。联电表示,未来还会投资研发14nm及改良版的12nm工艺,不过更先进的7nm及未来的5nm等工艺不会再大规模投资了。

在联电宣布上述消息不久后,全球第二大晶圆代工格芯(GLOBALFOUNDRIES)也于8月28日宣布,为支持公司战略调整,将搁置7纳米FinFET项目,并调整相应研发团队来支持强化的产品组合方案。在裁减相关人员的同时,格芯一大部分顶尖技术人员将被部署到14/12纳米FinFET衍生产品和其他差异化产品的工作上。

点评:半导体制程技术演进到7nm/5nm,不仅仅是开发难度呈指数级上升,对企业来讲,更是成本、市场不确定性等高风险,市场化机制下,企业若因为承担过高的风险而失去盈利信心和能力,企业最终可能会走向破产,所以以“舍”求“得”未必不是更好的经营策略。

07 ▶ 中芯14纳米获重大进展

2017年10月,中芯国际延揽三星电子及台积电的前高层梁孟松来担任联席首席执行长的职务,希望其指导中芯国际在加速14nm FinFET制程的发展进程。

8月9日,中国大陆最大晶圆代工厂商中芯国际在发布2018年第二季度财报时表示,中芯国际最新一代14nm FinFET工艺研发完成,正进入客户导入阶段。中芯国际执行副总裁李智在第二十一届中国集成电路制造年会上表示,中芯国际14nm制程将于2019年上半年实现量产。

据悉,进入客户导入阶段实际上是邀请芯片设计公司将其芯片设计的图纸放到中芯国际的14nm产线上流片,看看目前的14nm工艺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通过双方的合作生产出一款合格的14nm制程逻辑芯片。

点评:首先,14nm工艺流片,对本土foundry来说,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但是真正实现多IP要求的14nm芯片制造工艺仍然面临很大挑战,中芯国际在对应IP储备方面仍有大量工作要做。

08 ▶ 海思发布7纳米芯片

8月31日,华为海思发布7nm制程芯片麒麟980。

根据官方介绍,麒麟980此次实现了TSMC 7nm制造工艺在手机芯片上首发,相比业界普遍采用的 10nm 制造工艺,性能可提升 20%,能效提升 40%,晶体管密度提升到 1.6 倍,在不到 1 平方厘米面积内集成了69亿晶体管。

点评:海思麒麟980的意义并不在于制程更高、性能更强、GPU更能打,作为华为旗下半导体平台其在芯片领域的某些核心技术已经开始引领潮流,这才是值得称道的地方,也说明华为自研芯片的路是走对了。

09 ▶ 长江存储发布Xtacking技术

8月6日,长江存储公开发布其突破性技术——XtackingTM。该技术将为3D NAND闪存带来前所未有的I/O高性能,更高的存储密度,以及更短的产品上市周期。

据官方介绍,采用XtackingTM技术可在一片晶圆上独立加工负责数据I/O及记忆单元操作的外围电路,这样的加工方式有利于选择合适的先进逻辑工艺,以让NAND获取更高的I/O接口速度及更多的操作功能。存储单元同样也将在另一片晶圆上被独立加工。当两片晶圆各自完工后,创新的XtackingTM技术只需一个处理步骤就可通过数百万根金属VIA(Vertical Interconnect Accesses,垂直互联通道)将二者键合接通电路,而且只增加了有限的成本。

长江存储已成功将Xtacking TM技术应用于其第二代3D NAND产品的开发。该产品预计于2019年进入量产阶段。

点评:随着3DNAND技术堆叠到128层甚至更高,外围电路可能占到芯片整体面积的50%以上,XtackingTM技术将外围电路置于存储单元之上,可实现更高的存储密度。长江存储XtackingTM主要是对传统3D NAND架构的突破,从这层面来看,殊为不易。

10 ▶ 中微5nm设备通过台积电验证

台积电对外宣布将于2019年第二季度进行5纳米制程风险试产,预计于2020年量产。12月中旬,国产刻蚀机龙头企业中微半导体向媒体表示,中微半导体自主研制的5纳米等离子体刻蚀机经台积电验证,性能优良,将用于全球首条5纳米制程生产线。

5纳米相当于头发丝直径(约为0.1毫米)的二万分之一,方寸间近乎极限的操作对刻蚀机的控制精度提出超高要求,中微半导体5纳米等离子体刻蚀机经台积电验证,突破了“卡脖子”技术,让国产刻蚀机跻身国际第一梯队。

点评:对外,中微半导体逐渐切入全球一流客户,赢得了在国际市场上的重要地位;对内,其刻蚀设备业务已扩展覆盖到介质刻蚀、深硅刻蚀,对国内其他对手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然而,中微半导体的成功可复制性并不强。

 

为防中国半导体人才挖角,SK海力士推出续聘退休工程师计划

为防中国半导体人才挖角,SK海力士推出续聘退休工程师计划

中国近来积极发展半导体,半导体人才需求急切,为防相关人才挖角,南韩半导体大厂SK海力士(SKHynix)近期推出一套新的制度,让已经达到推退休龄的优秀工程师仍可继续工作,使得相关的技术得以延续,继续发挥产业竞争力。

根据南韩媒体《BusinessKorea》报道,为了持续留住优秀的半导体人才,SK海力士宣布一项新的制度,那就是让达到退休年纪的优秀半导体工程得以继续留在工作岗位上工作,不受60岁的退休年纪限制。SK海力士表示,这些优秀的半导体工程师,虽然已经达到退休年龄,但是以其过去成熟及优秀的经验,仍旧能在半导体的研发、生产制造以及分析等工作上做出贡献,因此公司希望能继续延聘这些优秀的半导体人才。

报道表示,目前SK海力士在南韩的员工数约为2.5万人,其中约有1万人是相关的工程师,约占总员工数的40%。未来SK海力士除了继续聘用这些届临退休的优秀半导体工程师之外,还将强化这些半导体工程人员的职等,使得工程人员都能够有进一步晋升管理阶层的机会,期望也更好的福利与制度来留才。

报道进一步指出,SK海力士新的留才做法被视为防堵优秀人才出走的方式之一。因为目前中国积极发展半导体,其包括SK海力士的竞争对手都在祭出高薪,以挖角三星与SK海力士的优秀半导体人才投靠。因此,现阶段南韩企业对于员工的退休管理更显得重要。所以,SK海力士期望藉由这样留才的举动,一方面让人才能提高对公司的忠诚度,一方面也能管理到这些工程师所用拥有的专业知识不会流入竞争对手之手,甚至能在当地进行知识的传递工作。

闻泰科技公布收购安世半导体新进展

闻泰科技公布收购安世半导体新进展

12月27日,闻泰科技发布重大资产重组进展公告,披露了收购安世半导体公司的新进展。

闻泰科技拟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的方式实现对目标公司安世集团的间接控制。根据安世集团的股权结构,境内基金持有合肥裕芯100%的股权,合肥裕芯和境外基金持有裕成控股100%的股份,裕成控股持有安世集团100%的股份,安世集团持有安世半导体100%的股份。

截至公告披露日,本次重大资产重组进展情况如下:

2018年12月23日,小魅科技与建广资产、合肥建广、智路资本签署了《资产收购协议之补充协议》,本次交易中建广资产转让的标的资产不再包括建广资产持有的合肥广韬、宁波广宜、宁波益穆盛3只境内基金的GP财产份额及相关权益,本次交易与建广资产、合肥建广及智路资本的交易总对价变更为311,800万元人民币,调减金额9,310万元将直接从原《GP资产收购协议》中约定的支付给建广资产的最后一期付款中扣除。

2018年12月24日,公司召开2018年度第四次临时股东大会,股东大会审议通过了关于《闻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重大资产购买暨关联交易报告书(草案)》及其摘要的议案、关于合肥中闻金泰半导体投资有限公司增资的议案、关于闻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小魅科技有限公司支付收购安世集团控制权交易价款的议案等相关议案。

2018年12月26日,公司根据2018年第四次临时股东大会决议和境内LP资产收购协议的约定,已经向京运通、宁波圣盖柏、德信盛弘、谦石铭扬、肇庆信银分别支付预付款12,709.716万元人民币、9,150.00万元人民币、2,000.00万元人民币、5,341.038万元人民币、3,623.40万元人民币,合计支付预付款32,824.154万元人民币。

根据境外LP资产收购协议,小魅科技或其指定的境外关联方应向Huarong Core Win Fund L.P.、Bridge Roots Fund L.P.、Pacific Alliance Investment Fund L.P.(以下合称“境外 LP”)支付预付款共计8,235万元美元,小魅科技拟在近期通过境外关联方向境外LP支付上述预付款。

超越韩国 中国首次成为全球最大半导体设备市场

超越韩国 中国首次成为全球最大半导体设备市场

根据最新数据显示,中国首次超越韩国成为全球最大半导体设备市场。近日,国际半导体设备与材料协会(SEMI)发布消息,今年第三季度韩国半导体设备出货规模为34.5亿美元,环比减少29%,同比减少31%。这是韩国自2016年第一季度(16.8亿美元)以后设备出货规模首次出现下滑。

韩国2016年第三季度以后半导体设备出货规模激增。由于DRAM和闪存芯片市场前景良好,三星电子和SK海力士一直在积极扩建生产线。2017年第一季度,韩国半导体设备出货金额达到35.3亿美元,首次超越中国台湾(34.8亿美元),成为全球最大的半导体设备市场。

2018年第一季度,韩国半导体设备市场规模创历史新高,达到62.6亿美元,此后出现下滑,第二季度仅为48.6亿美元,第三季度韩国拱手让出蝉联6个季度的首位,半导体设备市场规模仅为34.5亿美元,屈居第二。半导体业界有关人士分析说,今年上半年芯片市场形势良好,但是进入下半年需求减少,市场景气下滑,加之三星电子、SK海力士调整投资计划,整体设备市场规模有所减小。

中国半导体设备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第三季度中国半导体设备市场规模为39.8亿美元,环比增长5%,同比增长106%,成为全球最大半导体设备市场。2017年第三季度时,中国半导体设备市场规模还仅仅只有19.3亿美元,当时仅为韩国市场规模的2/5,短短一年,中国便实现反超,市场规模扩大了两倍。

据SEMI报告显示,中国目前正在北京、天津、西安、上海等16个地区打造25个FAB建设项目。报告预测,今年中国半导体设备市场规模有望达118亿美元,同比实现43.9%的增长,明年市场规模有望扩大至173亿美元,增长46.6%,成为全球第一大市场。

SEMI:全球半导体产业将陷入低迷  2019年韩国半导体资本支出减34.7%

SEMI:全球半导体产业将陷入低迷 2019年韩国半导体资本支出减34.7%

随着存储器价格的下滑,接下来全球半导体产业将面临一轮新的的低迷。对此,半导体设备和材料国际协会 (SEMI),日前已经将 2019 年全球的半导体产业预期资本支出,下调至更低的水平上。其中,SEMI 预测半导体大国韩国,其半导体产业的资本支出与 2018 年相较,将下降 34.7%。但是在中国台湾地区,则预期将会逆势成长,较 2018 年成长 24.2%,达到 114.38 亿美元。

根据 SEMI 最近的最新报告中指出,2019 年全球晶圆厂设备支出总额可能达到 557.8 亿美元,相较 2018 年减少 7.8%。这样的数字较 2018 年 9 月时提出的675亿美元,成长表现已经从之前 14%下调到当前 9%。其中,在存储器产业的部分,制造商的资本支出预计将下降 19%,而不是原本预计的成长 3%。而在 DRAM 产业方面,估计 2019 年将下降 23%,NAND Flash 的部分则是下滑 13%。

此外,针对半导体大国韩国,2019年半导体产业的资本支出,预计将达到 120.87 亿美元,较 2018 年下降 34.7%,这将有可能引发整体产业的衰退潮。至于,在中国半导体方面,2018年资本支出虽然成长 84.3%,但预计 2019 年将下降 2%,金额将达到 119.57 亿美元。

另外,预计中国台湾地区的半导体产业资本支出将达114.38 亿美元,较 2018 年成长 24.2%,这方面归功于台积电在 7 纳米以下新的先进制程投资所造成结果。至于美国存储器大厂美光,则将成长 28%,金额达到 105 亿美元。

而 SEMI 表示,为了因应 2019 年面临的半导体景气逆风,韩国三星电子可能会减少对平泽的 P1 厂和 P2 厂设施,以及华城的 S3 厂的相关资本投资。至于,一心想扩展 DRAM 产业的韩国另一家半导体大厂 SK 海力士,预计将放慢DRAM 技术发展的速度。而除了韩国半导体公司之外,SEMI 还表示,格芯也正在重新考虑其在成都新建厂的计划。还有中芯国际以及联华电子目前也正在进行相关资本支出延迟的规划。

协鑫集成:关于投资半导体产业基金暨关联交易的进展公告

协鑫集成:关于投资半导体产业基金暨关联交易的进展公告

近日,协鑫集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协鑫集成”)公布了关于投资半导体产业基金暨关联交易的进展公告。

今年7月9日,协鑫集成审议通过了《关于投资半导体产业基金暨关联交易的议案》,该事项已经公司2018年第三次临时股东大会审议通过。为构建产业投资整合平台,推动公司的战略发展布局,协鑫集成拟作为有限合伙人以自有资金人民币5.61亿元投资徐州睿芯电子产业基金(有限合伙)(以下简称“睿芯基金”)。

12月21日,协鑫集成通过全资子公司协鑫集成科技(苏州)有限公司与南京鑫能、徐州引导基金等相关方签署了《徐州睿芯电子产业基金(有限合伙)之有限合伙协议》。

根据上述协议,苏州协鑫集成受让南京鑫能全部出资份额中所对应的睿芯基金 5亿元认缴份额(实缴出资0元),受让徐州引导基金全部出资份额中所对应的睿芯基金5,100万元认缴份额(实缴出资0元),同时出资1,000万元对睿芯基金进行增资。本次交易完成后,协鑫集成将间接持有睿芯基金 25.38%份额。

资料显示,协鑫集成是国内新能源企业协鑫集团旗下的光伏公司,主营光伏组件和系统集成业务。在2018年,该公司频繁布局半导体业务。

今年4月,协兴集成开始接触半导体产业,对外宣布拟收购一家半导体材料制造企业。

7月,协鑫集成发布公告称,拟以自有资金5.61亿元投资半导体产业基金徐州睿芯电子产业基金。

8月,协鑫集成通过了《关于调整第二主业战略规划的议案》,决定把握半导体行业的历史性机遇,探索半导体项目的可行性,进入夯实光伏产业、发展半导体产业的战略转型阶段。

12月7日,协鑫集成又对外宣布,拟非公开发行股票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500,000.00万元。扣除发行费用后的募集资金净额将全部用于大尺寸再生晶圆半导体项目,C-Si材料深加工项目,半导体晶圆单晶炉及相关装备项目,以及补充流动资金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