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首家 平头哥宣布开源MCU芯片平台

国内首家 平头哥宣布开源MCU芯片平台

10月21日,在第六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期间,阿里巴巴旗下半导体公司平头哥宣布开源其低功耗微控制芯片(MCU)设计平台,成为国内第一家推进芯片平台开源的企业。
                       
据了解,平头哥开源MCU芯片平台包含处理器、基础接口IP、操作系统、软件驱动和开发工具等模块,其搭载基于RISC-V架构的玄铁902处理器,能提供多种IP以及驱动,还可让用户快速集成、快速验证,减少基础模块开发成本。

平台面向AIoT时代的定制化芯片设计需求,目标群体包括芯片设计公司、IP供应商、高校及科研院所等。全世界的开发者能基于该平台设计面向细分领域的定制化芯片,而IP供应商可以研发原生于该平台的核心IP,高校和科研院所则可开展芯片相关的教学及科研活动。

此前,平头哥已经发布了基于RISC-V的处理器IPCore玄铁910、SoC芯片平台“无剑”和含光800芯片。

阿里巴巴研究员、平头哥半导体副总裁孟建熠认为,自RISC-V内核开源以来,开源开放成为芯片领域的一种新趋势,它能有效降低芯片设计门槛,通过对接开源生态的资源,推动芯片设计走向定制化,让芯片行业有机会解决AIoT时代应用碎片化问题。

第二季度业绩显著回暖  兆易创新上半年营收小幅增长

第二季度业绩显著回暖 兆易创新上半年营收小幅增长

8月27日,兆易创新发布其2019年上半年业绩报告。

公告表示,尽管受到中美贸易摩擦、宏观经济增速放缓等因素影响,公司经营业绩自第二季度显著回暖,第二季度单季实现收入7.45 亿元,同比增长31.98%;第二季度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47亿元,同比增长1.19%。

综合2019 年上半年,兆易创新实现营业收入12.02亿元,同比增长8.63%。净利润方面,兆易创新表示,由于研发费用大幅增长等原因,2019年上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87亿元,同比下降20.24%。

兆易创新的主要产品分为闪存芯片产品、微控制器产品(MCU)以及2019年新增加的指纹传感器产品。闪存芯片产品主要为NOR Flash和NAND Flash 两类,MCU产品主要为基于ARM Cortex-M系列32位通用MCU产品,传感器芯片主要为智能移动终端传感器SoC芯片和解决方案。

存储方面,2019年上半年兆易创新NOR Flash产品累计出货量已经超过100亿颗,NAND Flash产品上,高可靠性的38nm SLC制程产品已稳定量产,并将进一步推进24nm制程产品进程,完善中小容量NAND Flash产品系列及相应eMMC解决方案。

MCU产品,兆易创新累计出货数量已超过3亿颗,客户数量超过2万家,目前已拥有330余个产品型号、23个产品系列及11种不同封装类型。报告期内,兆易创新高性能M4 E103系列产品实现量产,并成功研发出全球首颗通用RISC-V MCU GD32V产品系列。

传感器方面,公告称报告期内,公司积极推进与上海思立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整合,实现优势互补。在光学指纹传感器方面,积极优化第一代产品并推出超薄产品,并在大面积TFT产品上取得阶段性进展。在MEMS超声指纹传感器研发方面也取得了阶段性进展。

兆易创新还提及,公司继续推进与合肥产投合作的12英寸晶圆存储器研发项目。2019年4月26日,兆易创新与合肥产投、合肥长鑫集成电路有限责任公司签署《可转股债权投资协议》,约定以可转股债权方式投资3亿元,并继续研究商讨后续出资方案。

证监会放行,兆易创新收购思立微获重大进展

证监会放行,兆易创新收购思立微获重大进展

兆易创新发布公告表示,公司于2019年5月8日收到证监会核发的《关于核准北京兆易创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向联意(香港)有限公司等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并募集配套资金的批复》。

批复内容显示,证监会核准兆易创新向联意(香港)有限公司发行 11,172,424 股股份、向青岛海丝民和股权投资基金企业(有限合伙)发行 3,595,435 股股份、向上海正芯泰企业管理中心(有限合伙)发行 2,192,433 股股份、向合肥晨流投资中心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发行 1,813,350 股股份、向上海思芯拓企业管理中心(有限合伙)发行 903,548 股股份、向青岛民芯投资中心(有限合伙)发行 781,616 股股份、向杭州藤创投资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发行 637,798 股股份、向北京集成电路设计与封测股权投资中心(有限合伙)发行 468,969 股股份、向上海普若芯企业管理中心(有限合伙)发行 358,761 股股份、向赵立新发行 332,186 股股份、向梁晓斌发行 332,186 股股份购买相关资产。

同时,证监会核准兆易创新非公开发行股份募集配套资金不超过 97,780 万元。

上述交易案指的是兆易创新拟以公开发行股票的方式收购联意香港、青岛海丝、上海正芯泰、合肥晨流、上海思芯拓、青岛民芯、杭州藤创、北京集成、上海普若芯、赵立新和梁晓斌合计持有的上海思立微100%股权。

同时,兆易创新拟采取询价方式向不超过10名符合条件的特定投资者非公开发行股份募集配套资金,用于支付本次交易现金对价、14nm工艺嵌入式异构AI推理信号处理器芯片研发项目、30MHz主动式超声波CMEMS工艺及换能传感器研发项目、智能化人机交互研发中心建设项目以及支付本次交易相关的中介费用。

资料显示,思立微主营业务为智能移动终端传感器SoC芯片和解决方案的研发与销售,提供包括电容触控芯片、指纹识别芯片、新兴传感及系统算法在内的人机交互全套解决方案。

兆易创新主营产品则为NOR FLASH等非易失性存储芯片和微控制器MCU芯片。

兆易创新认为,收购思立微旨在整合境内优质的芯片设计领域资产,获取智能人机交互领域的核心技术,拓展并丰富公司产品线,在整体上形成完整系统解决方案,并有助于强化公司行业地位。

顺德正在规划建设芯片产业园区

顺德正在规划建设芯片产业园区

珠三角地区城市佛山正在加快集成电路发展步伐,逐步摆脱“缺芯”之困。数天前报道称,佛山市预计今年建成国内首条大板级扇出型封装示范线。日前,佛山市顺德区政府相关人员则透露,顺德正在规划规划芯片产业园区。

2月25日,佛山顺德区政协第十四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召开,会议上区政协委员廖海辉代表顺德区工商联提出建议,顺德应大力发展“芯”片产业,助力科技顺德建设。

廖海辉指出,目前国内广泛应用于空调/冰箱等各类家电的混合信号中央处理芯片主要来自于国外,顺德具有中国很好的制造业,单家电产值超2000亿,家电产业是半导体产业发展的沃土。在他看来,利用顺德的产业规模和集中度,以家电领域的芯片为突破口,是实现顺德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繁荣的一条重要途径。

会上廖海辉还建议,顺德应给紧扣家电智能化升级需求,特别在“高水平的智能模块”和“具有公信力的云平台”上培育芯片新兴产业,重点扶持“MCU芯片+WIFI芯片”的发展;同时,创建高端电子信息特色产业园,以创新平台集群为战略支撑,加快掌握核“芯”技术;此外,加强沟通合作,在重点引进国内外相关芯片服务平台进入的同时,鼓励顺德的电子信息相关机构走出去。

对于发展芯片产业的建议,顺德经科局局长吴显强在会议现场回应称,芯片产业的发展推进“科技顺德”和产业发展,特别是向智能化发展有很大的需求,后续将通过政策的支持补强产业链,一方面扶持几家大的企业,另一方面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入比较高端、研发力度比较强的企业。

吴显强还透露,目前顺德正在规划芯片产业园区,希望扩大产业发展空间,形成一个产业链。

中颖电子:锂电池管理芯片增速最快 进口替代市场广阔

中颖电子:锂电池管理芯片增速最快 进口替代市场广阔

前不久,中颖电子发布2018年业绩预告,预计2018年净利润16170万元~17240万元,同比上升21%-29%,交出一张稳中有升的成绩单。日前,中颖电子迎来了多家机构调研,对其2018年各类产品发展状况等相关问题作出回应。

中颖电子成立于1994年,专注于单片机(MCU)产品设计,主要产品包括家电芯片、锂电池管理芯片、智能电表管理芯片及OLED显示驱动芯片等。中颖电子表示,公司产品有一定的通用性,但是针对特定的产品应用会特别合适,公司会根据市场的需求持续投入研发,产品可用于许多领域。

在中颖电子各产品类别中,家电芯片营收占比最大。中颖电子表示,家电主控芯片销售额2018年前三季度约占公司销售总额的一半,公司客户对家电主控芯片的需求在历经2017年的快速增长后,2018年则呈现相对平稳的情况。但总体而言,新增design-in的数量比去年同期增加明显,积蓄了未来在家电主控芯片市场持续扩大市场份额的动能。

至于锂电池管理芯片,中颖电子表示各产品线中以锂电池管理芯片的销售同比增速最快,产品的应用场景持续增加,除了能用于笔记本电脑电池包外,还可应用于手机的锂电池计量芯片、电动自行车锂电池保护芯片市场等。中颖电子还指出,公司在该领域已经有效实现突破海外国际大厂垄断局面,而锂电池管理芯片可进行进口替代的市场空间还很广阔,市场自身也在增长。

此外,关于业界较为关注的AMOLED产品线,中颖电子表示,公司新款AMOLED显示驱动芯片的销售,还处于起步阶段,数量不大,但是产品在所切入的市场应用领域颇具竞争力,后续销售量呈现稳步增长趋势的机会良好。中颖电子表态称,公司将持续深植AMOLED显示驱动芯片的技术,提升技术力,积极把握国内AMOLED产业起飞的商机。

当被问及是否考虑利用外延式增长来发展,中颖电子回应称,对外投资是公司经营的策略方向,一直有在评估。公司会积极考虑类似与从事无线通讯、电机控制和电源有关的芯片设计公司合作,或策略伙伴的外延式增长方式将公司做强做大,主要关注重要的核心技术与公司技术的相关性、互补性以及被购并公司研发团队将来的稳定性,也要有协同效应及发展前景。

国产MCU技术获突破 四维图新首颗车规级MCU芯片量产

国产MCU技术获突破 四维图新首颗车规级MCU芯片量产

打破国外巨头垄断 四维图新MCU芯片获首批订单

近日,国产车规级MCU技术取得一大突破,实现量产。

四维图新旗下全资子公司AutoChips杰发科技对外发布消息称,国内首款通过AEC-Q100Grade 1, 工作温度-40℃~125℃的车规级MCU(车身控制芯片)在客户端量产,并获得首批订单。

四维图新首颗车规级MCU芯片实现量产,意味着国内MCU技术首次实现零的突破,打破国外企业的垄断。

据了解,这款车规级MCU芯片的诞生经历了三年时间才完成设计、研发与测试等阶段。四维图新副总裁、AutoChips杰发科技副总经理万铁军指出,“车规级MCU芯片因研发周期长、设计门槛高、资金投入大,使得国内厂商对车规级芯片产品望而却步。”但该款MCU芯片的面世也令车规级MCU芯片市场出现国内产品的身影。

国产MCU发展空间巨大

资料显示,MCU被喻为电子产品的心脏,被广泛应用在消费和工业电子产品中。但事实上,MCU技术被业界人士称为“核心之痛”,长期以来受国外巨头垄断。更重要的是,国内主营MCU的上市公司数量并不多,目前包括兆易创新、中颖电子和东软载波。而对于其他大型集成电路上市公司而言,如华大半导体、大唐微电子、同方微电子和贝岭股份等,MCU只是作为其产品线分支而存在。

目前,对于国内企业而言,占据的主流市场还停留在8位MCU,占比约50%。16/32位MCU占比分别为20%左右。国内MCU应用领域多集中在低端电子产品,中高端电子产品市场依然由国外掌控。总体来看,国内MCU不管是从市场份额还是技术优势,都落后于国外。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电子产品领域,MCU芯片在汽车领域的应用也相当广泛,从车载信息娱乐产品,到雨刷、车窗、电动座椅等车身控制都需要芯片组来实现功能。据相关数据统计,一辆汽车中所使用的半导体器件数量中,MCU芯片约占30%。由此可见,MCU芯片在汽车领域应用的重要性。

这一次四维图新量产首颗车规级MCU芯片,虽然意味着迈出了国内MCU芯片的第一步,但如四维图新副总裁万铁军所说,“要实现真正的‘中国芯’,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