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光集团股权转让新进展:尽职调查已接近尾声

紫光集团股权转让新进展:尽职调查已接近尾声

清华控股对紫光集团的股权转让事宜有了新进展。

2018年10月,紫光集团的实际控制人清华控股与深圳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深投控”)及紫光集团共同签署《合作框架协议》,清华控股拟向深投控转让所持有的紫光集团36%股权,深投控以现金支付对价。股权转让完成后,深投控、清华控股将在紫光集团分别持股36%、15%。

公告显示,《合作框架协议》签订后,清华控股、深投控、紫光集团将在上述合作原则的基础上推进相关工作,深投控安排专业机构对紫光集团进行尽职调查,力争自《合作框架协议》签订之日起1个月内签订正式交易文件。 

如今距协议签订之日已过去3个月时间,终于传来进展消息。

1月28日,紫光集团旗下港股上市公司紫光控股发布公告称,截至本公告日期,深投控仍在对紫光集团进行尽职调查,但该项工作已接近尾声。同时,清华控股、紫光集团及深投控仍在就将签署的转让协议及一致行动协议的内容进行协商,暂无其他进展。

根据此前公告,清华控股和深投控应在签署股权转让协议的当天,签署《一致行动协议》或作出其他安排,约定本次股权转让完成后由清华控股和深投控一致行动或作出类似安排,达到将紫光集团纳入深投控合并报表范围的条件,以实现深投控对紫光集团的实际控制。

深投控是深圳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全资子公司,据悉是深圳国资旗下六大投资平台之一,是深圳最大的国资运作平台、国有资本投资界的“巨无霸”,集中了深圳市属国有主要金融资产,资产规模高达数千亿。

这次股份转让被业界看做是紫光集团的第三次改革。清华控股表示,通过跨地域国有产权的合作,可以进一步提升紫光集团的发展潜力和竞争力,更好地发挥协同和整合效应,从而实现强强联合,进一步促进公司的健康发展。

尽管相关协议仍在协商,但随着尽职调查工作进入尾声,紫光集团纳入深圳国资旗下的时间将越来越近。

绍兴赴沪推介 签约总额逾350亿元

绍兴赴沪推介 签约总额逾350亿元

1月19日下午,长三角一体化·绍兴(上海)合作推介会在沪举行,绍兴奏响全面“融入长三角、接轨大上海”号角。

会上,绍兴市政府与紫光集团签订集成电路(设计)产业链项目合作协议,与上海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与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签订共建绍兴分中心战略合作协议。另有信息技术、智能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及教育、医疗等领域15个项目现场签约,签约投资总额351.8亿元。

立足长三角审视发展定位,近年来,绍兴坚持把“融入长三角、接轨大上海”作为提升城市开放水平、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抓手,积极加快融入步伐,战略协同、产业协作、开放互联、服务共享工作都提升到全新高度。

去年以来,绍兴先后引进了总部位于上海的中芯国际、张江生物等投资5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打造大湾区集成电路产业大平台,并成功创建省级集成电路产业基地。同时积极参与长三角区域创新共同体建设,签署长三角协同优势产业基金合伙协议,主动对接G60科创走廊、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共建浙江大学绍兴微电子研究中心,建立上海引才联络站并开设引才专列,有效承接了沪杭甬高端产业和技术人才溢出。

当前,绍兴正全力打好以“两业经”“双城计”“活力城”为主要内容的高质量发展组合拳,加快推进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市体系、城市文化体系、自然生态体系建设,更高水平打造长三角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努力提升绍兴综合经济实力。

“站在新起点上,绍兴将聚焦高质量、聚力一体化,坚定不移做好融杭联甬接沪大文章,通过打造‘上海制造’协作区,融入沪杭甬‘一体同城’大格局,打造长三角最具标识度的城市,建设上海的后花园,打造‘上海服务’的拓展区,为长三角地区实现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贡献绍兴力量。”绍兴市委主要负责人表示。

 

紫光企业级3D NAND封测正式进入量产

紫光企业级3D NAND封测正式进入量产

1月7日,紫光集团官方微信公众号发文,宣布旗下紫光宏茂微电子(上海)有限公司宣布成功实现大容量企业级3D NAND芯片封测的规模量产。

资料显示,紫光宏茂的前身宏茂微电子(上海)有限公司原为台湾南茂科技的全资子公司,2017年6月紫光集团通过旗下全资子公司西藏紫光国微出资收购其48%股权,成为其最大股东并实际主导经营。

2018年7月4日,宏茂微电子正式完成工商登记变更,公司名称由“宏茂微电子(上海)有限公司”变更为“紫光宏茂微电子(上海)有限公司”。经过一系列战略调整和转型,紫光宏茂重点发展存储器的封装与测试。

根据紫光集团存储芯片战略规划,紫光宏茂自2018年4月起开始建设全新3D NAND封装测试产线,组建团队、研发先进封测技术;2018年5月完成无尘室建置;2018年6月开始投片实验;2018年9月完成产品初期验证;2018年11月产品通过客户内部验证;2019年1月顺利实现量产,正式交付紫光存储用于企业级SSD的3D NAND芯片颗粒。

至此,紫光宏茂成为全系列存储器封测的一站式服务提供商,产品包括3D NAND(Raw NAND,eMMC,UFS,eMCP,TF card)、2D NAND、NOR、DRAM、SRAM等存储器产品的封装和测试。紫光集团表示,紫光宏茂企业级3D NAND芯片封测成功量产,标志着内资封测产业在3D NAND先进封装测试技术实现从无到有的重大突破,也为紫光集团完整存储器产业链布局落下关键一步棋。

目前,紫光集团在存储器领域拥有长江存储、西安紫光国芯、紫光存储等系列子公司,涵盖NAND Flash、DRAM等存储产品的研发、制造、封测及模组等产业链布局。

2018年8月6日,长江存储公开发布其突破性技术XtackingTM,该技术将为3D NAND闪存带来前所未有的I/O高性能,更高的存储密度以及更短的产品上市周期,据悉长江存储已成功将Xtacking技术应用于其第二代3D NAND产品的开发。

根据规划,长江存储将于2019年大规模量产64层堆栈的3D NAND闪存,传闻2020年将跳过96层堆栈的3D闪存,直接量产128层堆栈的3D闪存。业界认为,紫光宏茂企业级3D NAND芯片封测的成功量产为长江存储芯片规模上市做好最后的准备。

紫光集团与中国电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深化从端到云的产业合作

紫光集团与中国电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深化从端到云的产业合作

2018年12月17日,中国电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电信)与紫光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紫光集团)在京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宣布全面深化双方合作关系,将在以云计算为代表的DICT、网络智能化重构、5G、IP数据通信与数字化创新、手机及物联网芯片与终端业务、大容量SIM卡产品、存储等多个领域开展深度业务合作,依托信息技术创新驱动,助力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进程,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提供更为优质的数字基础设施与服务。

中国电信董事长杨杰表示:“中国电信与紫光集团是长期的业务合作伙伴,此次战略合作关系的达成,将双方的合作推向了新高度。希望双方持续深化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5G、芯片等领域的合作,并适时开展资本层面的合作,推动产业链向着跨界融合、共享共赢的生态形式演进,从而为中国及全球数字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助力。” 

紫光集团董事长赵伟国表示:“多年来,紫光集团一直在云计算、IP数据通信、物联网、芯片等领域为中国电信提供优质的服务;同时,紫光集团在发展为世界级‘从芯到云’的高科技产业集团的过程中,也得到了中国电信的大力支持。双方有着共同的发展理念和战略互补优势,本次战略协议的签署,会将双方的合作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并为未来的合作共赢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为各自产业领域的领军企业,中国电信与紫光集团已在多领域取得了丰硕的合作成果。双方将基于本次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全面深化从端到云的合作关系,打造共享共赢的业务生态,不断推动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为数字中国、智慧社会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紫光集团与萧山区签订协议 助力杭州数字经济发展

紫光集团与萧山区签订协议 助力杭州数字经济发展

12月12日-13日,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周江勇带队来到北京开展产业招商系列活动,并召开杭州(北京)投资合作恳谈会。活动举办期间,紫光恒越董事长兼总裁彭涛与萧山区副区长魏大庆签订了《紫光恒越创新实验室及数字化产品研发生产基地 》项目合作协议。

紫光集团是全球知名的信息产业高科技企业,以“创新加合作”为“双轮驱动”,形成了以集成电路为主导,从“芯”到“云”的高科技产业生态链。目前企业级IT服务细分领域排名中国第一、世界第二,是中国领先的私有云/混合云方案提供商,在企业网市场、云管理平台、政务云、国产虚拟化等领域占据中国第一的市场份额。

当前,萧山区正面临“后峰会、前亚运”的历史机遇,浙江省“大湾区”建设和杭州“拥江发展”的战略机遇,新一轮科技革命融合实体经济的振兴机遇。萧山区结合自身区位和产业优势,精准聚焦“7+1”新兴产业发展,谋划布局“1+4+X”产业发展格局,全力推进数字经济“一号工程”。

根据协议,此次紫光集团拟在萧山区设立创新实验室及研发生产基地,聚焦智能化生产系统及过程、信息与运营技术深入融合方案以及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人工智能、自动化无人工厂、智能综合监控等先进技术趋势研究,通过构建生产设备、生产资料、人员及生产信息系统间的全面连接及自动化、智能化运作,打造国内领先的工业 4.0 样板点。

以嘉宾身份出席恳谈会的紫光集团联席总裁兼新华三首席执行官于英涛,在座谈交流时表示,“紫光集团旗下的核心企业新华三集团就发源于杭州。未来,新华三及其他紫光核心企业将继续深耕杭州,并不断加大在云网领域的投入与发展。同时,我们将充分发挥紫光集团在杭州的产业辐射作用,围绕下一代通讯设施和人工智能,以及云计算、大数据等前沿领域,把产业做深做透,为杭州打造中国数字经济第一城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