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工艺市场获优势,联电差异化转型取得新进展

特色工艺市场获优势,联电差异化转型取得新进展

在摩尔定律迈向5纳米之际,人们的目光多被几家半导体公司间的先进工艺之争所吸引。然而,逻辑芯片的制造工艺极其复杂多样,5纳米、7纳米等标准工艺只是一部分,晶圆代工厂可以发展的制造工艺平台还有很多,如混合信号、高电压、射频、微机电系统(MEMS)等。联电作为第三大晶圆代工厂,尽管于2018年宣布不再投资12纳米以下的先进工艺,转向多元化发展,追求投资回报率,但是竞争力依然强劲,在诸多成熟、特色工艺平台上均具备领先优势。今年正是联电成立40周年。联电的发展经验,值得业内借鉴。

持续加码成熟工艺平台

目前,联电在成熟、特色工艺代工市场占据领先优势。在面板驱动IC领域,联电的市占率居于全球首位,在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驱动IC领域也居领先地位。随着5G的部署加快,驱动了智能手机市场的增长,加上大尺寸电视面板需求逐步回温,市场对面板驱动IC的需求持续提升。日前有消息称,联电12英寸厂在驱动IC龙头联咏大量投片下,今年1月45/40纳米工艺段的出货量较去年第四季度平均出货量多出近10%。此外,5G高端机型已普遍开始采用OLED面板。受此影响,OLED面板驱动IC也成为市场重点。联咏等厂商的OLED面板驱动IC多采用联电40纳米及28纳米工艺量产投片。联电在面板驱动IC领域的领先优势不断提升。

22nm超低功耗(ULP)工艺也是联电推进的重点。2019年年底,联电宣布推出基于22纳米超低功耗(ULP)与22纳米超低漏电(ULL)工艺的基础元件IP解决方案。该方案是联电与智原科技共同研发的。针对低功耗SoC需求,22ULP/ULL基础元件IP具备进阶绕线架构,以及优化的功率、性能和面积设计。相比28纳米技术,22纳米元件库可以在相同性能下减少10%的芯片面积,或降低超过30%功耗,可满足连接、移动、物联网、可穿戴设备、网络和汽车等对低功耗有着很高需求的应用领域产品。

联电的制造工艺平台当然不仅这两个方面。随着5G、物联网等市场的发展,与之相关的电源管理IC、指纹识别芯片、CIS传感器、物联网MCU、功率半导体等需求不断涌现。联电在务实发展策略指导下,持续加强对成熟工艺平台的开发,取得快速发展,目前55/65纳米、40纳米和28纳米成为联电业绩贡献的主力。在联电日前发布的2019年财报中,净利润达81.55亿元新台币,同比增长6.22%。在2019年全球半导体市场进入下行周期的背景下,联电依然能够取得这样不俗的业绩,显示出转型策略的成功。

增资并购布局5G、物联网

在投资收购方面,近段时间联电的动作也是不断。4月份,联电在厦门市举行的重大招商项目中,签约对联芯实现35亿元增资。新增资金主要用于采购生产设备及开展22纳米、28纳米高压工艺研发等。这一举措将进一步加速联芯公司的产能扩充,提升市场份额,预计增资资金采购的设备全部投入生产后,将可新增年产值20亿元。

去年10月,联电还完成了对三重富士通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MIFS)全部股权的收购,收购金额544亿日元。2014年联电与富士通半导体达成合作协议,分阶段收购MIFS 15.9%的股权,2019年联电再次收购剩余的84.1%股份。通过该次并购,联电不仅增加3万片12英寸晶圆的月产能,还进一步扩大了在日本半导体市场的版图。

通过这两场增资并购行动可以看出,联电在5G、物联网、无线通信及电脑周边等应用领域有着良好发展态势,特别是在中国大陆,这些领域的市场需求空间广阔。并购增资行动将进一步加强联电在这些领域的布局。随着5G商用进程的加速、物联网等创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包括日前启动的“新基建”风口都会带来巨大的市场机遇,也将给联电晶圆代工业务带来更多市场商机。

联电总经理王石指出,来自无线通信和电脑周边市场对芯片的需求稳定,整体业务前景维持稳健。随着客户未来新产品设计定案即将进入量产,预期联电有望从5G、物联网、无线设备以及电源管理应用增加的半导体需求中获益。

联电差异化路线值得借鉴

近年来,中国大陆半导体产业加快发展,晶圆代工企业同样面临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先进工艺研发投资越来越多,成本也越来越高,但是未来能够用得起、用得上先进工艺的客户群在减少,大量营收依然来自成熟工艺。

这种情况下,联电的经验便非常值得借鉴。首先是不要急于追求先进工艺的开发,对于眼下已掌握的技术要做到稳扎稳打,精益求精。其次是拥抱成熟、特色工艺市场,在需求更广阔的成熟、特色工艺市场取得突破。第三是结合自身状况,借鉴先进的管理经验。毕竟,只有少数企业才有可能参与先进工艺的竞逐,更多的晶圆制造工企业还是要面向更加广阔的成熟与特色工艺市场。

相较于先进工艺本质上是标准CMOS工艺的线宽之争,成熟工艺市场可说是百花齐放,混合信号、高电压、射频、MEMS等,都可以归类在成熟工艺的范畴之中,应用产品则涉及各种传感器、微控制器、电源管理IC、信号收发器等,市场广阔、需求多样,利润同样不菲。新进入这一领域的晶圆制造企业也应结合自身的特点,发展出自己的核心技术,逐步站稳脚跟,并在此基础上取得更大的发展。

增资35亿元扩产能 联电与厦门联芯完成签约!

增资35亿元扩产能 联电与厦门联芯完成签约!

4月29日,福建省厦门市举行重大招商项目集中”云签约”活动。在此次活动上,联电对联芯的增资项目也完成签约。

据新华丝路报道,签约完成后,联芯(厦门)母公司台湾联电将向联芯(厦门)公司增资35亿元,主要用于采购生产设备及开展22纳米、28纳米高压制程工艺研发等,进一步加速联芯公司扩充产能,提升市场份额。预计增资资金采购的设备全部投入生产后,将可新增年产值20亿元。

资料显示,联芯集成电路制造(厦门)有限公司由福建省、厦门市及联电公司合资建设,是海峡两岸合作建设的第一个12英寸晶圆制造企业,其28纳米工艺制程产品良率及技术水平位居国内前列。

据了解,自联芯公司落户厦门以来,充分发挥其龙头效应,已协助引进了美日光罩、星宸科技、鑫天虹、凌阳、澜至、铨芯等一批集成电路企业落地厦门。

2亿美元 联芯再获联电增资

2亿美元 联芯再获联电增资

2月26日,联电公布了第十四届第十三次董事会通过的重要议案,公告指出,2019年度,联电实现合并营业收入新台币148,2.02亿元,归属母公司净利新台币97.08亿元,并且通过了资本预算执行案新台币208.36亿元以供产能建置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次董事会上,联电也宣布通过由联电新加坡分公司资金贷与联芯集成电路制造(厦门)有限公司2亿美元。

据悉,这也是自今年2月以来,联电第二次宣布增资联芯。2月11日,联电发布公告称,将透过子公司苏州和舰,参与12英寸晶圆厂厦门联芯增资,总金额人民币35亿元,协助联芯扩产。

资料显示,联电是全球知名的晶圆代工企业,据集邦咨询旗下拓墣产业研究院此前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第四季度,联电在全球十大晶圆代工厂中排名第四。

厦门联芯则是联电与厦门市人民政府、福建省电子信息集团合资成立的晶圆代工企业。于2014年底开始筹建,2015年3月奠基动工,2016年第4季起进入量产,初期以40/55纳米制程为主,目前已导入28纳米制程技术。

据联芯2月10日发布的公告,公司已于2月10日正式复工。

2月5日,联电发布其2019年第四季度业绩报告,并宣布其2020年的资本支出预算为10亿美元,以因应中长期客户和市场的需求。

联电此前在法说会中表示,今年规划的10亿美元资本支出支付,主要用于联芯第二阶段扩产,今年资本支出包含用于投入联芯的28纳米制程,目标为2021年中前将联芯月产能提升至2.5万片。

联电协助力旺导入28纳米高压制程,未来预计强攻OLED市场

联电协助力旺导入28纳米高压制程,未来预计强攻OLED市场

晶圆代工大厂联电20日宣布,IC设计公司力旺一次可编程(OTP)存储器矽智财NeoFuse已成功导入联电28纳米高压(HV)制程,强攻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市场,关键客户已经完成设计定案(Tape Out),并且准备量产。

联电表示,高端手机配备OLED显示器已然成为趋势,对小尺寸显示器驱动芯片(SDDI)效能要求亦更高,这样的需求也显示在制程平台的选择上,OLED关键客户逐渐从55纳米或40纳米往更先进的28纳米高压制程靠拢。

而28纳米高压制程可使高效能显示器引擎的复杂运算能力发挥最大功能,提供OLED显示器驱动芯片更快的资料存取速度,更高容量的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_及更好功耗,同时达到高画质与省电的目的。

目前联电在2019年的小尺寸显示器驱动芯片(SDDI)量产晶圆出货量为全球之冠,其28纳米后闸式(Gate-Last)HKMG制程具备优越管理漏电功耗与动态功率表现,可以提升移动设备的电池寿命,以此为基础,其28纳米高压制程提供业界最小的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记忆单位(Bit-cell)以减少芯片整体面积。

至于,力旺是世界领导之逻辑非挥发性存储器矽智财厂商,NeoFuse矽智财为各种类型之应用提供低功耗、高可靠度、高安全性的解决方案,已经广泛布建于世界各大晶圆厂,从0.15um制程至先进制程节点均已布建,未来也将继续与晶圆厂紧密合作,为客户创造最大利润与价值。

事实上,近来联电受惠于购并日本12寸新厂加入营运,加上通讯与电脑市场领域新品布建及库存回补需求,使得在5G手机射频芯片、OLED驱动芯片,及用于电脑周边和固态硬盘的电源管理芯片的推升下,带动出货量成长。2019年第4季,联电合并营收418.49亿元,较第3季成长10.89%,较2018年同期增加17.17%,创新高纪录。累计,2019年全年合并营收新台币1,482.02亿元,较2018年减2.02%。

联电2019年第4季产能维持高档 全年营收小幅年减2.02%

联电2019年第4季产能维持高档 全年营收小幅年减2.02%

晶圆代工大厂联电9日公布2019年12月及第4季营收状况,12月营收金额来到133.7亿元(新台币,下同),较11月的138.92亿元下滑3.75%,较2018年同期的113.85亿元,则是成长17.43%。整体第4季营收来到418.49亿元,创单季历年新高,较第3季成长10.89%。

事实上,持续受惠于面板驱动IC及电源管理IC代工订单提升,联电旗下包括8寸及12寸厂的产能利用率维持在9成以上,如此以进一步推升2019年第4季的业绩。因此累计,2019年全年营收达到1,482.01亿元,较2018年小减2.02%。

联电日前法说会曾表示,包括在通讯和电脑市场领域新产品的持续开出,再加上相关存货的回补,导致市场对芯片的持续需求。整体来说,预估2019年第4季晶圆出货量将较第3季增加10%,平均售价也将维持与第3季持平,而产能利用率拉高接近90%。另外,联电因正式完成收购日本三重富士通半导体之后,使得整体产能提升了10%,在因应市场不断提高的需求下,也使得联电在第4季的营收持续维持在高档。

对未来营运展望,市场人士表示,联电2020年上半年12英寸厂持续维持满载状态,未来将进行调配以求最佳化,其中,包括28纳米、40纳米甚至是到90纳米都会进一步调整,使市场看好2020年联电的营运表现。

简山杰:联电将聚焦韩国与中国台湾市场 不排除扩大并购

简山杰:联电将聚焦韩国与中国台湾市场 不排除扩大并购

晶圆代工大厂联电总经理简山杰日前表示,联电将聚焦中国台湾、韩国、美国市场,因此恢复成长,对2020年营运保持乐观。此外,联电对更多并购也保持开放态度,藉此强化本身的竞争力。

继2019上半年需求急剧放缓之后,联电截至2019年11月底的2019年前11个月,营收较2018年同期下滑3.6%,到新台币1,348亿元(约45亿美元)。简山杰表示,联电现在希望聚焦拓展韩国与中国台湾市场,即营收仅次美国的两个最大市场,以恢复成长。

简山杰预计2020下半年半导体需求将回升,成长动能来自许多产品,包括应用在5G智能手机的无线射频芯片、高端OLED面板驱动芯片等。展望未来,联电将继续专注于擅长的市场,不冒险投资不确定的事物。另外,公司2020年资本支出将以2019年7亿美元预算为基础,但会依市场需求随时调整。

从获得的资料显示,联电近期已取得韩国两大高端OLED显示驱动芯片设计公司Magnachip和AnaPass、面板驱动芯片商联咏的订单。目前还有高通、Sony、英飞凌与联发科等客户,并为蓬勃发展的真蓝牙无线耳机芯片供应商提供服务等。

此外,简山杰表示,联电为了扩大规模,如果有任何待出售的半导体工厂,联电也一定会评估购买可能,因目前购买比建造新工厂有效得多,且符合联电的成长战略,即建立具成本效益的生产能力,以提高竞争力。

联电完成5亿美元收购日本富士通半导体先进半导体工厂后,产能也增加10%,以应付先进显示器、5G应用和其他设备(如无线蓝牙耳机)芯片的更多需求,这也有助于提升2020年整体销量。

联电明年Q1淡季不淡 法人看好全年8英寸需求续旺

联电明年Q1淡季不淡 法人看好全年8英寸需求续旺

晶圆代工厂联电第4季受惠客户需求回温,产能利用率逾9成,法人估营收将季增1成,明年首季虽然适逢淡季,但受惠产能利用率持续提升,营收可望持平第4季,并看好明年RF SOI的8英寸营收占比将达双位数,整体8英寸晶圆代工产能利用率将持续拉升。

联电第4季营收成长主要动能,除本季完成收购的日本三重富士通半导体12英寸晶圆厂外,通讯与电脑市场领域新品布建及库存回补需求,也是动能之一,在5G手机射频芯片、OLED驱动芯片,及用于电脑周边和固态硬盘的电源管理芯片需求推升下,带动出货量成长。

联电估,第4季晶圆出货量成长10%,ASP则将持平,预估毛利率约14-16%,法人估第4季营收将季增约1成。而明年第1季受惠产能利用率持续拉升,加上28纳米及高毛利率的40纳米制程需求提升,预估第1季营收将持平第4季,毛利率可望回升至16.9%。

5G时代来临,而sub-6GHz 5G将与LTE共存,使RF零组件复杂度增加,法人看好,由于RF SOI(绝缘层上覆硅)特殊制程,在开关与调谐器整合上具备优势,可望带动RF SOI需求持续加温。

联电目前RF SOI在8英寸晶圆的营收占比约7-9%,法人预期,明年将进一步提升至10-15%,加上PMIC业务动能增温,看好明年联电8英寸业务将稳健成长,产能利用率也将持续拉升。

联电共同总经理简山杰日前也表示,目前8英寸产能利用率大多在9成以上至满载状态,5G需求今年下半年起加温,看好明年将有爆发性动能。

CIS缺货严重,台积电、联电、力积电拿下大单

CIS缺货严重,台积电、联电、力积电拿下大单

近半年来图像传感器(CIS)市场持续火热,但如今供应链产能紧张问题仍未得到缓解,近日Sony因产能不足首次释单给台积电,联电与力积电等也都拿下CIS大单。

据市场消息指出,Sony近日首次将高端CIS订单交给台积电代工,并将由台积电南科14a厂导入40纳米制程生产,且还将为此添购新设备,计划于明年8月试产。规划初期月产能2万片,2021年第一季量产交货。

且台积电未来还计划继续扩大相关产能,与Sony的合作可能延伸至28纳米以下先进制程。可见CIS需求相当强劲,为面对三星的竞争,Sony也只好放出代工单。台积电原本就有在帮北京豪威代工,已有相关量产经验,将成为Sony抢占市场的合作伙伴。

Sony目前自身也在日本国内积极扩产,3年内将有近6,000亿日元规模的投资,今年更讨论再追加1,000亿日元建设新厂房。在此情境之下,已购并富士通半导体12寸晶圆厂的联电,也因此占据着地利,直接打进Sony供应链。甚至连力晶旗下的力积电也传出拿下了Omnivision的大单,包下每月破万片晶圆产能。

目前CIS需求主要还是来自手机,智能手机朝向多镜头高画质发展已成趋势,不过也有意见质疑,是否过犹不及。未来就算是中低端机种,可能也是3镜头起跳,甚至1亿像素产品也在非旗舰机型中窥见。小米CC9 Pro新品就有5个镜头并高达1亿的像素,而售价仅2,799人民币,但这样的设计是否合理,仍待市场去验证。

不过CIS在其他领域的确也有很广泛的需求,如车用、AI等都确实有动能,明年价格无论如何也很难拉下。半导体从上游晶圆厂至下游封测厂接都可望受惠,整个CIS市场呈现寡头垄断格局。

联电工艺路线差异化转型持续取得进展

联电工艺路线差异化转型持续取得进展

近日,业界有消息传出,联电获得三星LSI的28纳米5G智能手机图像系统处理器(ISP)大单,明年开始进入量产。此外,联电还将为韩国AnaPass代工28纳米OLED面板驱动IC、为韩国Magnachip代工40纳米OLED面板驱动IC及80纳米TDDI,这两家公司均是三星OLED面板主要芯片供应商。一系列消息显示,联电自2017年启动的强化成熟工艺市场、实现差异化转型策略正在取得进展。未来,联电的盈利表现将有进一步的提升。

市场转型成功业绩向好

日前,有消息称,联电已争取到了OLED面板驱动IC、整合触控功能面板驱动IC(TDDI)等新订单,包括为韩国AnaPass代工28纳米OLED面板驱动IC、为韩国Magnachip代工40纳米OLED面板驱动IC及80纳米TDDI。由于AnaPass及Magnachip是三星OLED面板的主要芯片供应商,这意味着联电打入了三星的供应链。

近日,又有消息传出,三星LSI设计专用ISP已在近期完成设计定案,并将在明年第一季度交由联电代工,季度投片量约为2万片。随着三星及其芯片供应链对联电陆续释放出新的28纳米或40纳米订单,联电8英寸及12英寸产能利用率将持续提高,明年第一季度有望达满载水平。

加上联电10月1日完成了对日本三重富士通半导体12英寸晶圆厂的100%并购,让联电在晶圆代工市场占有率突破10%,重回全球第二大厂宝座。淡季不淡,一系列亮眼的业绩表明,联电此前开启的市场转型策略正在取得成效。

2017年7月,联电开始采用共同总经理制,新接任的王石和简山杰进行了重大市场策略调整,逐渐淡出先进制程的较量,转向发挥在主流逻辑和特殊制程技术方面的优势,强化对成熟及差异化工艺市场的开发。上述情况显示,联电专注于成熟及差异化工艺的市场策略正在取得成功。

根据第三季度财报,联电对第四季度业绩展望乐观,包括在5G智能手机中所使用的射频IC、OLED面板驱动IC,及用于电脑周边和固态硬盘(SSD)的电源管理IC等需求回升,加上增加日本新厂的贡献,预估第四季度晶圆出货较上季度增加10%,产能利用率接近90%。预估联电第四季度合并营收将季增10%,可望创下季度营收历史新高。

联电的这一转变也获得了资本市场的认可。摩根斯坦利分析师詹家鸿在7月份的报告中认为,联电“把钱花在了正确的地方”,并上调联电的投资评级等;UBS(瑞银集团)也给予买进评级。

中国大陆市场将成为有力支撑

中国大陆市场对于联电的转型发展也十分重要。根据调研公司Gartner的数据,2019年全球半导体产值为4290亿美元。中国大陆一直是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市场,约占全球市场需求的1/3。同时,中国大陆存在晶圆制造产能的巨大缺口。集邦咨询报告称,2016—2022年,中国集成电路设计业代工需求本土满足比一直低于40%,并在2018年达到30%的最低点。据集邦咨询测算,若中国市场使用的集成电路中五成在本土制造(含IDM和Foundry,不含存储),到2022年,90nm以上制程制造能力缺口为20万片(合12英寸),28nm~90nm(含90nm,不含28nm)制造能力缺口为15万片,28nm及以下缺口为30万片。

在此情况下,联电对于中国大陆市场非常重视,持续投入中国市场发展。和舰芯片副总经理林伟圣此前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表示,联电的发展战略仍是以提升公司整个获利与市占为优先。在中国大陆,联电与厦门市政府及福建省电子信息集团合资成立了联芯集成的12英寸晶圆代工厂。联电在中国大陆也有8英寸厂支持成熟特色工艺。联电将把相关产品做得尺寸更小、功耗更低、性能更高,以满足市场需求。

据了解,因市场需求旺盛,联电苏州和舰8英寸厂、厦门联芯12英寸厂产能都已爆满,供不应求。业界看好中国大陆市场物联网、人工智能、通信、消费电子等需求,预计未来这部分需求将进一步增加,为联电的转型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联电宣布22纳米特殊技术成熟 28纳米设计可无痛转移

联电宣布22纳米特殊技术成熟 28纳米设计可无痛转移

联华电子2日表示,在使用USB 2.0测试载具并成功通过硅验证之后,正式宣布更先进的22纳米制程技术就绪。

联电表示,相较于一般的USB 2.0 PHY IP,使用联电制程的测试载具所使用面积是全球最小,已展现联电技术的成熟,且新的芯片设计若要采用22纳米制程,并无需更改现有的28纳米设计架构,客户将可放心地的直接从28纳米制程转移到22纳米。

联电强调,将致力于提供世界领先的晶圆专工特殊技术,并持续推出特殊制程,以应用于快速成长的5G、物联网和车用电子等芯片市场。与原本的28纳米高介电系数/金属栅极制程相比,22纳米能再缩减10%的晶粒面积、拥有更好的功率效能比,以及强化射频性能等特点。

另外还提供了与28纳米制程相同光罩数的22纳米超低功耗版本(22ULP),以及22纳米超低泄漏版本(22ULL),将支援0.6~1.0伏特电压,协助客户在系统单芯片设计中同时享有两种技术优势。

日前联电已与ASIC设计服务商智原在22纳米制程平台上合作推出基础元件IP支援,是市场上需防漏电或长期续行的产品,如机顶盒、数字电视、监视器、穿戴式装置等物联网芯片的理想选择。

目前应用22ULP/ULL制程的基础元件IP已具备进阶的绕线架构,多样的IO元件库包括通用IO、多重电压IO、RTC IO、OSC IO和类比ESD IO,且存储器编译器还具有双电源轨功能、多重省电模式、和读写辅助功能等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