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通CFO离职  加入竞争对手英特尔

高通CFO离职 加入竞争对手英特尔

芯片大厂高通和英特尔周二表示,高通财务长戴维斯(George Davis)已离职,将转任英特尔财务长。

今年61岁的戴维斯自2013年3月起担任高通的财务长,也是该公司董事会的执行委员会成员。在此之前,戴维斯曾于应用材料担任财务长六年。

高通执行长莫兰科夫(Steve Mollenkopf)表示:「我代表执行团队感谢戴维斯过去六年在高通的贡献,祝福他今后一帆风顺。」

英特尔表示,戴维斯将从周三起出任财务长。英特尔执行长史旺(Robert Swan)原本兼任财务长及临时执行长,今年1月正式接任执行长。史旺曾与戴维斯在应用材料共事,当时史旺是应材的董事。

史旺表示:「戴维斯是世界级的财务长、领导者和团队创设者。」

NVIDIA收购Mellanox,牵动与英特尔的竞合关系变化

NVIDIA收购Mellanox,牵动与英特尔的竞合关系变化

NVIDIA 确定以 69 亿美元收购端对端乙太网络与 InfiniBand 解决方案供应商 Mellanox,预计 2019 年底前结束,据 NVIDIA 官方表示,收购案结束后,将可提升 NVIDIA 在 Non-GAAP 的毛利率、每股收益与现金流等表现。

Mellanox毛利率表现优异,有助 NVIDIA 财报表现

就双方营收与毛利率表现来看,NVIDIA 营收表现远高于 Mellanox,前者 2018 年单季财年营收(含 OEM / IP 业务)至少都是 30 亿美元以上,而 Mellanox 2018 年单季营收,大约介于 2.5 亿至 2.9 亿美元。以营收面来看,收购完成后短期内有助整体营收成长率写下亮眼表现;在毛利率方面,NVIDIA 近期毛利率约落在 56%~64%,而 Mellanox 近 2 年毛利率至少都维持 69% 以上水平,这也是为何 NVIDIA 官方释出的讯息,一开始就提到双方合并将有助 NVIDIA 财报表现。

▲ Mellanox 2017~2018 年季营收与毛利率表现。(Source:Mellanox;拓墣产业研究院整理,2019.3)

▲ NVIDIA 2018~2019 年财会年度营收与毛利率表现。(Source:NVIDIA;拓墣产业研究院整理,2019.3)

英特尔与 NVIDIA 关系更形微妙,AMD 拓展资料中心市场恐不易

单以 Mellanox 解决方案来看,不只是一家单纯网通芯片供应商,Mellanox 旗下亦有板卡、网络交换器与网通软件方案,主要客户群除了服务器还有资料中心厂商外,例如腾讯、Netflix 与百度等,都是重要指标客户群,某种程度上,也可解释为何 Mellanox 能拥有如此高毛利表现,与其说 Mellanox 是芯片供应商,用网通方案供应商来形容或许更贴切。其次,NVIDIA 也开始提供系统层级产品,象是服务器相关的 HGX 与 DGX 系列,车用领域则有针对自驾车专用的 Pegasus 系统,这也显示 NVIDIA 有意强化垂直应用的纵深布局。

此次收购对于 NVIDIA,一来可强化和既有客户如 Dell、HPE 与百度等合作关系,其次也可强化在资料中心市场的话语权。

资料中心基本上仍是服务器的处理器最关键,所以在该市场还是以英特尔马首是瞻,其生态系统也以英特尔为核心展开,这也是为何 Arm 阵营常年无法攻克该市场的首要原因。然资料中心另一关键,就是资料中心与服务器间的资料交换速度能否有效提升,藉此发挥整体综效,强化服务业者的服务质量。

▲ Mellanox 在各领域的重要指标客户。(Source:Mellanox,2019.3)

事实上,英特尔的确也具备资料中心所需的连网解决方案,倘若英特尔收购 Mellanox,就能摇身一变成为资料中心连网方案的龙头供应商,但 NVIDIA 此次收购,反而让 NVIDIA 与英特尔关系更加微妙。由于英特尔与 NVIDIA 的核心竞争力分属 CPU 与 GPU,处于「合作」大于「竞争」的共存关系,尽管这几年 AI 议题发酵,使得双方颇有竞争味道在,但就系统层面来看,双方的解决方案还是可以共存。但 Mellanox 与英特尔在资料中心连网领域本是竞争关系,因此当 NVIDIA 完成收购后,英特尔与 NVIDIA 在 2020 年的互动关系,将是值得关注的重点。

至于已在资料中心市场颇有斩获的 AMD,目前仍聚焦在 CPU 与 GPU 的方案提供,NVIDIA 确定收购 Mellanox 后,在英特尔与 NVIDIA 夹击下,AMD 即便能杀出血路,但就市场影响力来看,恐怕仍远不及英特尔与 NVIDIA。

英特尔转向!

英特尔转向!

2018年,英特尔的营收首次突破700亿美元,达到708亿美元,连续三年营收创下新高,其中以数据为中心的业务占比高达48%。英特尔公司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杨旭在日前举办的2019媒体分享会上表示,按照目前的速度发展,英特尔数据中心业务很快会超过PC。

近几年,英特尔在数据中心、移动、AI、物联网等领域不断发力,业务节节攀升。可以看出,新的时期,英特尔在力求转型。

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约产生7.6ZB的数据,而且还将保持每年30%的增长,到2025年的数据量将达到48.6ZB,全球来看则会达到175ZB。在杨旭看来,数据已成为未来经济的“石油”,而中国是当之无愧的“石油”大国,这也是英特尔之所以从以PC为中心到以数据为中心转型的原因。

深挖数据红利

在海量数据高速增长的趋势下,绝大部分数据还未转化成商业价值,数据红利亟待开发。

产业界已经认识到,“智能+”是增值和升级的重要路径,而杨旭认为这也是英特尔的优势所在,“英特尔将以数据为中心,推动全面计算创新,不断发展智能互联技术和解决方案。在‘智能+’时代,深挖数据红利能够为产业创造增值空间,进而加速数字经济落地。”

事实上,在工业互联网、机器学习、机器视觉、人机协同、柔性制造、AI、智能车队、无人驾驶、仓储物流以及新零售、新文创等领域,英特尔已在携手产业伙伴和各行各业的用户,利用智能互联技术,深度挖掘数据红利,加速推动应用创新和落地。

比如,英特尔推动智慧生产线工厂的建设;切入无人驾驶领域催生“乘客经济”,到2050年将会创造7万亿美元的经济价值;整合和升级物流仓库,通过应用机器视觉、机器人等技术,能够实现7X24小时无人分拣,高效精准等等。

杨旭认为,英特尔的成功有很多因素,但是创新的思维和创新的文化是最独特的。有一点需要强调,英特尔的创新绝不是单打独斗,而是通过建立产业链,与合作伙伴一起进行深层次的合作创新,拉动整个产业共同发展,PC时代如此,未来转型数据中心业务也是如此。

6维度引领“超异构计算”

数据红利的前景虽然有人,但目前数据产生的速度和规模,远远超过了我们的处理和计算能力。未来更加多样化的数据形态和计算场景,对如何释放数据红利提升计算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面向未来,英特尔中国研究院院长宋继强指出,“任何单一的因素,都不足以满足多元化的计算需求,所以英特尔将以六大技术从六个方面带来指数级创新,驱动英特尔进入未来10年、乃至下一个50年。”

英特尔六大技术支柱的创新模式,包括制程和封装、架构、内存和存储、互连、安全、软件:

·制程和封装:领先的制程技术,是构建领先产品的关键基础。英特尔继续引领先进制程,并在业界首创Foveros 3D封装技术,在三维空间提高晶体管密度和多功能集成,为计算力带来指数级提升。

·架构:未来十年的计算创新由架构驱动。英特尔具备独具一格的优势,可以将标量(CPU)、矢量(GPU)、矩阵(AI)和空间(FPGA)等不同架构整合到系统级平台和系统级封装,同时也在进行架构创新的新探索,比如Loihi神经拟态计算芯片、量子计算。

·内存和存储:内存和存储性能的指数级提升,对于下一代计算至关重要。英特尔正在重塑平滑的内存和存储层级结构,通过封装内存、英特尔傲腾技术等创新,填补层级空白,大幅推动计算性能提升。

·互连:只有提供全面的领先互连产品,才能实现大规模的异构计算格局。大到5G连接,小到芯片级封装和裸片互连,英特尔全面推动互连技术。

·安全:以数据为中心的计算世界,安全是构建可信赖的基础。英特尔以软硬件结合,提供端到端的安全方案,安全性成为关键的差异化因素。

·软件:对于全新硬件架构的每一个数量级的性能提升潜力,软件能带来两个数量级的性能提升。英特尔推出“oneAPI”软件技术,通过一个统一的编程接口,客户编程即可扩展到 CPU、GPU、FPGA 和 AI 芯片等硬件平台。

宋继强进一步介绍了英特尔六大技术支柱引领“超异构计算”时代的技术愿景:提供多样化的标量、矢量、矩阵和空间计算架构组合,以先进制程技术进行设计,由颠覆性内存层次结构提供支持,通过先进封装集成到系统中,使用光速互连进行超大规模部署,提供统一的软件开发接口以及安全功能。

通过超异构计算,英特尔可以集成不同架构、不同制程、3D封装、互连和oneAPI等技术创新,为客户提供更多的灵活性和更快的产品上市时间,全方位推动计算创新发展。

加速数字经济落地

AI和5G将成为技术基础设施;用户对计算多元化提出了更高要求;客户正在积极布局云到端。

面对当前三大热点和趋势,英特尔公司市场营销集团副总裁兼中国区总经理王锐表示,“英特尔致力于做以数据为中心的智能互联世界的中坚力量,为用户提供独特价值,支持客户从云到端更快地传输数据、存储更多的数据、处理一切数据,加速数字经济落地。”

事实上,英特尔正在把六大技术支柱战略落实在创新产品中,从云到端全线出击,创造性能和体验的大幅提升。例如,英特尔将推出一系列10纳米产品,从面向新型移动PC客户端的Ice Lake处理器和Lakefield平台,到专门面向5G无线接入和边缘计算的网络系统芯片Snow Ridge,再到云端的英特尔®至强®可扩展处理器Ice Lake,从云到端全覆盖。

杨旭表示,英特尔所有业务总体潜在市场规模到2022年将达到3000亿美元,而英特尔目前营收刚超过700亿美元,面向未来,成长空间更为广阔,这将是公司历史上最成功的一次转型。

英特尔14纳米CPU缺很大,仁宝:第二季比现在更吃紧

英特尔14纳米CPU缺很大,仁宝:第二季比现在更吃紧

英特尔 14 纳米处理器(CPU)缺货问题持续一年仍未解,市场原认为 2019 年首季就能缓解,如今根据品牌厂华硕及代工厂仁宝说法,缺货看来要到第三季才能开始改善,第二季缺口还有进一步扩大疑虑,AMD(超微)将趁势崛起。

缺货越来越凶,第二季最严重

仁宝副董事长陈瑞聪 22 日说,处理器整体来说是「真缺货」,预计最快第三季开始供应量增加,第四季才会改善。仁宝粗估,第一季虽然预期笔电出货会季减 10%~15%,但笔电处理器缺口还达 10%~20%。从此推算,第二季处理器缺口恐上看二成以上。

陈瑞聪表示,从 1~2 月来看,月初客户给的规划订单,才月中就已经看到 CPU 缺货,第二季随教育笔电需求上升,笔电出货将 2 位数季增长,处理器缺口会扩大,4~5 月的需求预计要到 6 月才能供给,当今任务是如何让产能极大化,支援到最后。

仁宝总经理翁宗彬也表示,他不是半导体专家,英特尔 10 纳米处理器预计第三季开始慢慢出货,处理器至第四季纾解,英特尔是龙头,不可能永远不解决。

虽然处理器缺货,但仁宝全年在电竞笔电与超薄机种获得客户肯定下,翁宗彬认为受影响低一点,全年笔电出货还是要拚正成长。

AMD 趁势崛起,PC 跟服务器双进击

翁宗斌彬表示,仁宝而言,商用、电竞会成长,现在笔电换机周期延长到 3 年,所以消费者愿意选好一点的机种,虽英特尔 CPU 还是缺货状态,但会优先供应高单价产品,所以不影响仁宝笔电称王目标。

华硕也同样预估,今年处理器缺货问题最快要下半年开始缓解,第四季才有全面纾解机会。共同执行长许先越表示,英特尔处理器第三季供货将改善,但真正完全纾解可能要到第四季,目前因应之道是增加 AMD 比例,预估从个位数百分比占比再往上拉,不过华硕主管也认为,虽倍数成长,但超微占比仍然很低。

鉴于处理器缺货问题延烧一年未解,仁宝也同样增加 AMD 机种比例,弥补缺口,「AMD 有进步,我们可很明显观察到,在服务器市场也有成长机会。」陈瑞聪说。

笔电上半年没有喜讯,仁宝预估今年成长动能最好将来自汽车电子及服务器,出货将有倍数成长,营收贡献预估 3%~4%,而智能装置受惠 Apple Watch 重庆厂扩厂,新产能奥援下,预估有 2 位数百分比成长。

英伟达与英特尔的资料中心争夺战:相互牵制,胜负难分

英伟达与英特尔的资料中心争夺战:相互牵制,胜负难分

随着英伟达确定收购Mellanox,英特尔官方几乎在同一时间宣布成立CXL (Computing Express Link)联盟。CXL是英特尔提出的最新资料传输技术,旨在提高效能,进一步消除运算密集工作负载中的瓶颈。

目前该联盟成员有:阿里巴巴、Cisco、Dell EMC、Facebook、Google、HPE、华为与Microsoft,就英特尔官方信息来看,该技术应是英特尔领军,协同联盟成员进行开发与商用,将该技术成为业界共通标准,且首发版本预计2021年在英特尔资料中心平台出现,涵盖Xeon处理器、FPGA、GPU与SmartNIC等产品。

英伟达递出NVLink共创双赢,无奈英特尔不予理会

谈到资料总线技术发展,业界普遍以PCIe作为主要规格,在资料中心与通讯基础建设市场等,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事实上英特尔除了在运算领域居龙头地位外,在PCIe规格制定上也有相当大的话语权,加上过去和Microsoft已有相当密切合作,无怪乎英特尔在资料中心市场生态系统中的地位难以撼动。

就运算特性来说,针对图像运算或游戏执行,乃至极为大量的资料运算工作负载,CPU运算能力仍远不及GPU,这也是英伟达这几年能快速在资料中心市场窜升的主要原因。

但英伟达也意识到,若要全面提升资料中心的性能表现,光是GPU运算性能还远远不够,若能在资料搬运速度有进一步提升,透过两者相辅相成,将为资料中心发展带来革命性突破,因此英伟达在2014年提出NVLink技术,试图提升CPU与GPU间的资料传输速度,NVLink传输速度相较于PCIe Gen3,约莫有3~5倍的性能表现,在发表初期英伟达也携手IBM,希望能广获市场认同。

不过如前所提,在英特尔资料中心市场地位仍无可撼动的情况下,即便英伟达推出NVLink,若英特尔不买单且未释出善意对接该技术,NVLink仍旧无法有效推广,深入到各大OEM与服务器代工厂商上,最后英伟达只能唱独角戏,让NVLink在HGX-1等服务器相关产品上发扬光大。

英特尔成立CXL联盟,牵制英伟达发展动能

英特尔成立CXL联盟,显然是想挟自身在资料中心市场的影响力,从资料总线市场的领导地位,进一步跃升为共主地位,将CXL转成业界共通标准。随着AI、云端运算抑或近期兴起的边缘运算等技术,如何有效提升整体系统乃至资料中心综效,成了产业能否进一步发展的当务之急,因此基于此前提下的三大必备要素:高速运算、资料总线与网络速度,就成为芯片商必然的布局重点。

综上所述,观察目前英特尔与英伟达在资料中心市场发展情况,前者挟其CPU绝对优势使自身供应商地位不变外,更拥有FPGA、乙太网络芯片方案,以及PCIe技术规格制定的话语权;后者如未遭各国政府阻挠,也将确定收购Mellanox,但英特尔提出CXL策略联盟,无疑要牵制英伟达近期在资料中心的快速兴起,才会选择此时发布该消息,因此接下来资料中心市场发展,英特尔与英伟达间的角力恐将逐渐升温。

英特尔开发每秒百亿亿次计算的超级计算机   2021年交付

英特尔开发每秒百亿亿次计算的超级计算机 2021年交付

据VentureBeat报道,芯片制造商英特尔宣布,该公司将与分包商Cray在美国能源部下属的阿贡国家实验室建造第一台每秒可进行百亿亿次浮点运算(exaflop)的超级计算机,并预计将于2021年交付。英特尔表示,这台价值5亿美元的超算名为“极光”(Aurora),是专门为传统高性能计算和人工智能(AI)设计的,它将被用于“显著”推进科学研究和发现。

目前,世界最快的超算计算机为美国的Summit,它的峰值运算性能为200PFlops,即每秒执行20亿亿次浮点运算。“极光”的速率将把运算速度提升数倍。

这是极光第二次迭代,英特尔此前曾表示,计划在2018年在阿贡国家实验室部署每秒可进行18亿亿次的超级计算机,其架构基于第三代Knights Hill Xeon Phi处理器,但在中国宣布计划在2020年前建立百亿亿次超算后,英特尔放弃了这个计划。

极光的核心是英特尔下一代Xeon Scalable处理器,搭配下一代Optane DC持久内存。它将采用Cray的Shasta超级计算系统及其Slingshot高性能互连设置,完全支持英特尔的One API,这是一套用于将计算引擎映射到一系列处理器、图形芯片、现场可编程门阵列和其他加速器的开发工具。

阿贡国家实验室主任保罗·卡恩斯(Paul Kearns)说:“能源部、阿贡国家实验室、英特尔以及Cray之间的合作,将对我们的国家产生巨大的科学效益。极光系统的构建为支持新一代AI,并通过结合高性能计算和AI来解决现实问题,比如改善极端天气预报、加速医疗、绘制人类大脑图谱、开发新材料以及加深了解宇宙等。”

极光是美国能源部Exascale Computing Project (ECP)项目的副产物,这个庞大项目旨在加快在美国开发超级计算机所需的研究。从2017年开始,近2.58亿美元的资金被分配入为期三年的合同中,被选中参与这个项目的企业包括AMD、Cray、惠普企业、IBM、英特尔以及英伟达。

美国能源部此前曾向IBM、英伟达和其他公司提供了4.25亿美元资金,用于建造两台超级计算机:其中Summit部署在能源部的橡树岭(Oak Ridge)国家实验室,Sierra部署在劳伦斯利弗莫尔(Lawrence Livermore)国家实验室。Summit和Sierra都由IBM公司制造,内置了IBM Power 9处理器和英伟达Tesla V100加速器芯片,耗电量巨大。

美国能源部长里克·佩里(Rick Perry)说:“实现1百亿亿次浮点运算是必要的,不仅是为了改善科学研究和发现,也是为了改善美国人民的日常生活。极光和其他下一代百亿亿级超算将把高性能计算和AI技术应用到癌症研究、气候模型和退伍军人健康治疗等领域。这种创新将对我们的社会产生难以置信的重大影响。”

假设英特尔能够兑现自己的承诺,极光将成为美国新的“超算之王”,但它可能不是世界上最强大的超算。中国的三个团队正竞相在未来7个月内建造中国的exaflop级超算,日本的Post-K百亿亿级计算机的目标部署日期是2020年。

目前,美国拥有世界上十大最快计算机中的五台,但在超算500强排名中,中国的超级计算机数量却已超过美国。在2018年秋季的报告中,美国超级计算机的数量下降到108台,而中国的超级计算机总数攀升到229台。

英特尔携手Facebook优化Xeon处理器,计划年底推出

英特尔携手Facebook优化Xeon处理器,计划年底推出

即便是竞争对手 AMD 推出新的 Ryzen 架构处理器,加上本身 14 纳米产能缺乏的关系,使得 AMD 在消费型处理器拿下不少市场。不过,在资料中心领域中,英特尔依旧是无可取代的霸主,而且市占率遥遥领先。而为了维持竞争力与巩固市场,目前英特尔正与社群媒体龙头 Facebook 合作,进一步性能优化即将推出的 Copper Lake 架构 Xeon 处理器。

根据外媒报导,近期英特尔正与 Facebook 合作,改进其即将推出的 Copper Lake 架构 Xeon 处理器。以合作的内容具体来说,就是 Facebook 正在为 Copper Lake 架构的 Xeon 处理器增加一些深度学习功能,以提高其性能。

报导指出,英特尔正与 Facebook 在合作开发一种名为 Bfloat 16 的新技术,Bfloat 16 是一种 16 位元的浮点运算技术,它可以提供与 FP32 相同的动态范围来提高性能,并可用于加速人工智能训练模型。在这些人工智能模型中,包括优化语音辨识、图像分类、推荐引擎和机器翻译等功能。而提高这些功能的性能,有些类似于智能型手机上目前当红的人工智能 NPU 技术。

报导进一步表示,英特尔的 Copper Lake 架构的 Xeon 处理器仍是由本身的 14 纳米制程所打造,将在 2019 年底之前登场,将能支援 8 条存储器,且支援 Barlow Pass DIMM 技术。

此外,在英特尔预计 2019 年底之前发表 Copper Lake 架构 Xeon 处理器的同时,包括戴尔 EMC、惠普、Hyve Solutions、联想、广达、Supermicro、Wiwynn 和 ZT Systems 等公司也将会在差不多的时间展示基于 Copper Lake 架构 Xeon 处理器参考设计的服务器,届时有机会为资料中心的市场带来新一波的换机潮。

英特尔:14 纳米缺货状况不会在 10 纳米或 7 纳米上重演

英特尔:14 纳米缺货状况不会在 10 纳米或 7 纳米上重演

2018 年下半年,因为处理器龙头英特尔 (intel) 的 14 纳米制程产能不足,造成了整体处理器市场的大缺货,进而导致了许多计算机大厂因此而业绩衰退,甚至影响到存储器与其他产品厂商的业绩。

而由于英特尔即将在 2019 年正式量产旗下的 10 纳米制程处理器,使得市场担心相关的产能缺少状况也会在 10 纳米的制程中产生。日前,英特尔高层就指出,对于 14 纳米产能的情况,将会尽可能避免在 10 纳米,甚至是未来的 7 纳米产能中再重蹈覆辙。

根据外电报导,在日前的 TMT 技术大会上,英特尔执行副总、资料中心业务部门总经理 Navin Shenoy 对于英特尔在 14 纳米节点上所遇到的产能不足问题表示,本次的状况服务器处理器的客户虽然也受到了影响,但是他们的供应优先权是最高的,而且这些问题也不会成为限制英特尔客户业绩成长的因素。至于在其他处理器的供应上,目前英特尔正在全力解决产能不足的问题。

至于未来,Navin Shenoy 则是表示,英特尔将确保 14 纳米产能不足这样的事件不会重演。由于,英特尔在 14 纳米之后,下一个节点就是 10 纳米制程。而根据官方之前公布的信息显示,预计 2019 年底,10 纳米制程的处理器就会上市。不过,首批上市的主要是行动版本的处理器,服务器及桌上型版本的 Ice Lake 处理器大规模量产则要再稍等到 2020 年才会进行。

面对新制程世代处理器的推出,未来有机会带动一波换机潮的情况下,英特尔因此宣示将尽可能不让制程产能不足的情况再次重演,冲击整个市场销量。

此外,对于 14 纳米产能不足的情况,英特尔之前也多次回应过表示,2018 年他们额外增加了 15 亿美元的资本支出,主要就是用于提升 14 纳米产能。这使得市场预估,整体 14 纳米产能缺少的情况,将能在 2019 年下半年开始和缓。

事实上,英特尔自 2018 年 12 月开始,就宣布扩建美国俄勒冈州以及以色列、爱尔兰的晶圆厂产能,未来将大大缓解供应不足的问题,并且将供应时间缩短 60% 以上。不过,这些晶圆厂的扩建并不全是 14 纳米制程来预做准备的。其中在以色列、爱尔兰等晶圆厂的扩建计划,有部分就是为了因应未来的 10 纳米制程的量产而来的。至于,在美国俄勒冈晶圆厂的部分,则已经开始针对 7 纳米制程开始研发。因此,要维持未来的供货稳定,将会是现阶段英特尔的重点工作之一。

英特尔eMRAM已准备好量产 基于FinFET工艺

英特尔eMRAM已准备好量产 基于FinFET工艺

不管是DRAM内存还是NAND闪存,最近都在跌价,今年初,集邦科技旗下的DRAMeXchange发布了2019年Q1季度DRAM内存价格趋势报告。根据他们的报告Q1季度内存市场均价跌幅将达20%,Q2季度会再跌15%。

而NAND闪存方面大家的感受更明显,2018年市场均价跌幅已达50%,并且DRAMeXchange认为若仍无足够需求动能支撑,2019年NAND闪存仍可能再跌50%。对于消费者来说,好消息还不止这些。

根据techpowerup的报导,EETimes上不久前发布了一份报告,该报告显示英特尔自己的商用MRAM(磁阻随机存取存储器)已经准备好大批量生产。 MRAM主要利用磁致电阻的变化来表示二进制的0和1,从而实现数据的存储,是一种非易失性存储技术,这意味着即使断电情况下,它仍然会保留住信息,同时它还有不输于DRAM的容量密度及使用寿命,平均能耗也远低于DRAM。

由于不管是DRAM内存还是NAND闪存,制程微缩已遭遇瓶颈,相对地,MRAM未来制程微缩仍有许多发展空间,MRAM因此备受期待,认为可以取代DRAM内存和NAND闪存。

周二提交这篇论文的英特尔工程师Ligiong Wei说,英特尔嵌入式MRAM技术可在200摄氏度下实现长达10 年的记忆期,并可在超过100万个开关周期内实现持久性。 MRAM省电的特性,意味着英特尔嵌入式MRAM将很有可能先用于移动设备上。并且嵌入式 MRAM 被认为特别适用于例如物联网 (IoT) 设备之类的应用,也赶搭上 5G 世代的列车。

英特尔官宣:新CEO人选敲定是他

英特尔官宣:新CEO人选敲定是他

上任执行长科再奇离职之后,悬缺了7个月之久的处理器龙头英特尔(intel)执行长职位,终于有了确定人选。英特尔在1月31日晚间宣布,董事会已任命临时执行长Robert (Bob) Swan为正式执行长,成为英特尔50年历史以来的第7位执行长。

现年58岁的Swan在科再奇离职之后,一直担任英特尔临时执行长职务长达7个月的时间,在被董事会任命为正式执行长之后,也同时成为英特尔董事会成员。

自2016年起,Swan一直担任英特尔财务长的角色。因此,在Swan担任执行长职务之后,英特尔财务副总裁兼企业规划与报告总监Todd Underwood将担任公司的临时财务长,而公司也将在内部和外部寻找正式的财务长人选。

英特尔董事会主席Andy Bryant对此表示,随着英特尔继续改变其业务,以抓住包括资料中心,人工智能和自动驾驶在内的诸多商机,同时继续从PC业务中获取价值,董事会在全面考量后得出结论,决定Swan是将英特尔推向下一个增长时代的正确领导者。

而Andy Bryant还强调,过去寻找委员会曾经对各种内部和外部候选人进行全面评估,以确定在英特尔发展过程中这个关键时刻的合适领导者。而在考虑过许多优秀的高层之后,最后还是认为最好的选择就是Swan。原因是Swan在过去7个月内担任临时执行长的杰出工作表现,是非常重要的决定因素。也就是以Swan对业务的了解、对发展战略的掌控,以及所获得的来自客户、股东和同事的尊重等表现,证明他是领导英特尔的最合适人选。

Swan则指出,担任临时执行长期间,针对英特尔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及员工和客户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而且,当最初被任命为临时执行长时,则是立即专注于管理公司并与客户合作。当董事会指定永久承担这个角色时,将抓住机会,领导这家特殊的公司。

Swan自2016年10月起担任英特尔务长。在此职位上,他领导全球金融、购并、投资者关系、IT和企业战略组织。Swan最早在通用电气公司担任担任高级财务工作长达15年时间。之后陆续担任Electronic Data Systems Corp.、TRW Inc.以及Webvan Group Inc.的财务长职务。而在加入英特尔之前,曾在General Atlantic LLC担任营运合作伙伴,并在应用材料公司的董事会任职。此外,还曾经在eBayInc.担任财务长9年时间,并任董事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