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区两级政府基金助力 南大一技术产业化项目落地

市区两级政府基金助力 南大一技术产业化项目落地

近日,南京威派视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完成工商注册登记,正式落户江宁区麒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这是我市启动实施“两落地一融合”工程以来,又一个重大科研成果实现产业化落地的企业,企业的成立模式也为我市新型研发机构原创突破技术产业化实现路径提供了经验。 

南京威派视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由南京大学VPS (垂直电荷转移成像技术)科研团队、新型研发机构吉相传感成像技术研究院和市区两级基金等各方共同出资成立,经营范围为:半导体器件、电子产品、医疗器材研发、生产、销售、技术转让;集成电路设计;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软件研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计算机系统集成;数据处理和存储服务。 

垂直电荷转移成像技术是一项重大科研成果,该技术产品化、产业化后,先期将应用于手机、监控等产品,有望打破国外厂商在图像传感器领域的长期垄断,建设一个具有全国示范效应、自主可控的技术地标。 

科研成果产业化,对于科研团队来说,充足的资金必不可少。市发改委工业处介绍,为助力VPS技术走出学校大门,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实现产业化转化,市发改委积极对接协调相关资源,开展模式创新和路径探索,在充分保护科学家团队利益的同时,实现了政府基金助力重大科技成果迅速产业化落地。南京威派视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为13333万元。其中,科学家团队和新型研发机构共持投55%,占了“大头”;市区两级政府基金共持股45%。

宁波市委书记:加快发展集成电路大产业 主动服务制造强国大战略

宁波市委书记:加快发展集成电路大产业 主动服务制造强国大战略

昨天,浙江省委副书记、宁波市委书记郑栅洁用一天时间专题调研宁波市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情况。他强调,集成电路产业是决胜未来的战略性、基础性产业,也是当前我国制造业供应链中“卡脖子”问题最突出的产业之一,宁波要加快完善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勇闯无人区,敢争天下强,集中优势资源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和产品,加快发展集成电路大产业,主动服务制造强国大战略,真正体现为国尽责的使命担当。

昨天上午,郑栅洁来到位于鄞州区的宁波微电子创新产业园,详细了解园区的功能定位、运作模式和企业落户情况,与唐人制造宁波有限公司等企业的负责人现场交流。郑栅洁希望园区抢抓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机遇,引进更多优质项目和创新团队,加快建设产业高度聚合、人才高度集聚的集成电路产业园。

随后,郑栅洁走访了宁波尚进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和宁波酷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两家入园企业,鼓励企业再接再厉、勇攀新高,研发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不断提升细分市场的竞争力。

离开微电子创新产业园后,郑栅洁来到宁波康强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深入考察研发、生产、检测等环节。当听说公司多次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名列我国半导体材料企业榜首时,郑栅洁频频点头,希望他们进一步提升技术研发和生产工艺水平,继续保持同行业的领先优势。

昨天下午,郑栅洁来到北仑区调研。浙江金瑞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拥有完整产业链的半导体企业。郑栅洁深入企业车间,考察拉晶、研磨、抛光等生产流程,希望企业充分调动技术和管理团队的积极性,不断扩大技术优势、做大企业规模。在宁波比亚迪半导体有限公司,郑栅洁详细了解生产工艺和产品应用领域。当听说公司填补了国内电动汽车功率器件的空白时,郑栅洁很感兴趣,“哪些车型开始应用了?使用效果怎么样?”他希望企业加快新技术的转化应用,在更多领域实现产业化、商业化。

郑栅洁还考察了中芯集成电路(宁波)有限公司、宁波南大光电材料有限公司,并了解“芯港小镇”的规划建设进度,询问重点落户企业的技术研发、市场开发情况。他要求市区两级提高站位、放大格局,加强沟通协调,高效解决项目建设、企业发展的困难和问题,引进集聚更多的大企业、大机构、大项目,加快形成集成电路产业快速发展、集群发展的良好态势。

郑栅洁在调研时强调,集成电路产业是我市“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的高端产业之一,尽管现在已有较好基础,但还有不少短板和薄弱环节。我们要牢记为国尽责的使命担当,增强弯道超车的勇气胆魄,众志成城、团结拼搏,努力打造国家级的集成电路产业基地。

要坚持做强产业链与建设创新链并重,聚焦材料、设计、制造、封装测试等关键环节,布局一批补链、强链的产业项目,落实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积极抢占产业和技术制高点。

要坚持招商引资与增资扩产并重,加快集聚一批优质集成电路企业,鼓励现有集成电路企业投资建设新项目,迅速形成产业规模优势。

要坚持引进人才与培养人才并重,不拘一格延揽海内外高端人才,全力支持在甬高校扩大微电子等专业人才培养规模,为发展壮大集成电路产业提供人才保证。

要坚持完善政策与优化服务并重,精准对接细分产业以及企业、科研机构发展需要,抓紧制定一批专项扶持政策,不断提高项目审批、要素保障效率,使宁波成为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热土。

梁群、陈仲朝、褚银良、陈炳荣参加调研。

积塔半导体项目再获增资 将建成国内唯一汽车级IGBT专业产线

积塔半导体项目再获增资 将建成国内唯一汽车级IGBT专业产线

据国务院国资委官网消息,上海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股份有限公司、华大半导体有限公司近日与上海积塔半导体有限公司签订协议,增资位于上海的积塔半导体项目。

据了解,上海积塔半导体特色工艺生产线项目是2018年国家重大集成电路项目,总投资359亿元,是上海市政府与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合作协议的重要内容。该项目位于浦东新区临港装备产业区,占地面积23万平方米,于去年8月开工,目前已基本完成主体工程,按计划将于2020年投产。

项目目标是建设月产能6万片的8英寸生产线和5万片12英寸特色工艺生产线。产品重点面向工业控制、汽车、电力、能源等领域,将显著提升中国功率器件(IGBT)、电源管理、传感器等芯片的核心竞争力和规模化生产能力,将在国内首家实现65nm 12英寸BCD工艺,建成国内唯一的汽车级IGBT专业产线和国内首家实现6英寸碳化硅量产线。

BCD工艺平台具有导通电阻低、高压种类全、光刻层数少等优势,对于工业控制和汽车电子应用以及DC-DC转换器电源类产品是理想的工艺选择。赛迪顾问集成电路产业研究中心总经理韩晓敏表示,如今我国12英寸BCD产能较少,积塔半导体项目若能实现规划的5万片产能,可以充分满足我国BCD产能需求。

对于BCD的产线而言,积塔半导体项目建成后,在国内市场应属于领先的工艺水平。其生产的65nm功率器件,作为半导体的基础器件来说应用市场较广,而且近两年由于产能比较紧张,价格涨幅较大。而且市场需求每年都维持了10%~20%的增幅,因此市场比较广阔。

而IGBT产线作为重要的一类功率器件具有高频、高温、高压、大功率的特点,因此被应用于电力电子、轨道交通机车和新能源汽车领域。国内的企业如比亚迪和中车株洲都有相应的生产线。随着新能源汽车的不断发展,汽车级IGBT的需求将进一步拓展,市场空间广阔。

6英寸的碳化硅国内近一两年才实现量产,原因是碳化硅技术门槛较高,衬底技术复杂,价格很高,国际供应商也不过一两家。由于碳化硅性能更加优异所以被应用在高端轿车的制造中,特斯拉就采用的碳化硅器件。若能跨越技术门槛,实现6英寸的碳化硅量产,将弥补我国的市场需求空缺。

韩晓敏表示,积塔半导体项目建成后,若能如宣传那样实现65nm 12英寸BCD工艺,实现建成国内唯一的汽车级IGBT专业产线和国内首家实现6英寸碳化硅量产线的既定目标,那么投产后将在产品产能提升、技术提升、产业应用推广上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此外,华大半导体有限公司背后的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CEC)是我国最大的国有综合性IT企业集团,产业积累相对成熟,如今CEC已经打通了半导体器件的内部循环,无论是从上游的研发能力还是下游的应用都相对完备的。此次积塔半导体项目背靠CEC的资源和力量,无疑增加了该项目的可靠性。

广州从化区集成电路项目已投产

广州从化区集成电路项目已投产

据从化新闻社报道,5月27日,广州从化区生态设计小镇首批产业项目——集成电路与数字艺术产业项目正式投产,这标志着生态设计小镇打造全国第一个生态设计产业集群已初见成效。

当天正式投产的生态设计小镇首家集成电路企业——广州兴泉智能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以建设高端物联网集成电路基地为目标的高新技术企业,同时也是中国生态工业设计产业研究院公共平台技术提供单位。作为生态设计小镇高端物联网集成电路基地首批龙头企业,在该公司带动下,整个生态设计小镇高端物联网集成电路基地项目投产后,预计将实现年产值50亿元,年税收2.5亿元。

据南方网报道显示,广州兴泉智能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主要生产的单片机集成电路相当于电脑芯片的作用,在各种电子设备中用途广泛。此外,该公司已经承接了价值两亿元出口欧洲的订单。广州兴泉智能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伟表示,下一步,公司将利用集成电路核心元件吸引上下游企业入驻,延伸产业链拓展市场。
,为小镇项目开工投产提供全方位支持。

北方华创:14nm设备在评估验证 多款设备进入存储器生产线应用

北方华创:14nm设备在评估验证 多款设备进入存储器生产线应用

近日,北方华创总经理赵晋荣,副总经理张国铭等接待了上百家投资机构的调研。

作为国内知名的半导体设备企业,近年来北方华创半导体装备新产品开发与市场拓展在集成电路、先进封装、LED、新型显示、光伏等细分领域均取得了显著进步,以集成电路和先进封装为例。

在集成电路领域,由北方华创自主研发的14nm等离子硅刻蚀机、单片退火系统、LPCVD已成功进入集成电路主流代工厂;28nm Hardmask PVD、Al-Pad PVD设备已率先进入国际供应链体系;12英寸清洗机累计流片量已突破60万片大关;深硅刻蚀设备也于去年一举告捷东南亚市场。

北方华创表示,公司多款14nm设备在生产线评估验证,多款10nm设备处于研发中。

在先进封装领域,北方华创表示,在公司集成电路各细分领域中,先进封装占比最高,功率器件占比次之,逻辑与存储等先进制程领域占比较低。

据悉,北方华创应用于Bumping制程的Descum设备于2016年一经推出便收获了市场的积极关注。此外,目前北方华创微电子开发的刻蚀机和PVD设备已在全球主要先进封装企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先进封装PVD机台也在全球CIS封装企业中名列前茅;所开发的TSV刻蚀设备在大陆地区最近几年的新增市场中亦实现了较高的市场占有率。

尽管逻辑与存储等先进制程在北方华创集成电路领域中占比较较低,但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国内存储器厂商产能扩张提升了对集成电路设备采购,而北方华创已经有多款设备进入存储器生产线应用。

对于下游晶圆厂扩建的进度和规模预期,北方华创表示,外资厂在国内建线,一般是按原厂设备拷贝方案进行配置,对国产设备采购比例相对较低;

对于国内晶圆厂成熟技术节点的扩产,由于海外晶圆厂设备折旧基本完成,导致国内厂家成本压力较大,评估和采购国产设备的意愿较强;

对于国内先进制程扩产,能采用多少国产设备,需要看国产设备的成熟程度,还需要时间去突破;

国内存储晶圆厂,初期验证的时候采用进口成熟设备比例较大,待其技术突破产能爬坡时,会逐步增加国产设备的配置比例以降低整线采购成本。

北方华创认为,存储器产品工艺单一,追求更低成本,不受设计公司约束,因此比较适合国产厂商切入。

北方华创预期,公司元器件业务将保持平稳增长;电子专用设备业务总体保持增长态势,其中锂电设备领域竞争比较激烈,增幅较小;真空设备,受到客户扩产影响,业务量应该和去年相仿;LED设备,最近行业扩产明显放缓,后续随着新技术出现,可能带来机会;光伏设备发展势头良好,订单增长将较快;集成电路设备,总体保持增长。

浙江鄞州奋力打造集成电路设计与装备高地

浙江鄞州奋力打造集成电路设计与装备高地

经过20余年的发展,位于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的宁波康强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成为我国芯片产业的材料“尖兵”。在日前出炉的“2018年中国半导体材料十强企业”榜单上,康强电子凭借产量、销售额的领先优势名列榜首。

康强电子的图强之路,正是鄞州集成电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写照。

鄞州汽车零部件、智能家电等产业基础优厚,集成电路产品能够与本地制造业企业“无缝对接”,应用空间与市场广阔。

近年来,鄞州区积极培育集成电路材料及相关产业发展,持续招引优质芯项目落地生根、做强做大。一季度,鄞州区高端装备、集成电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3个招商小分队接待客商64批次,完成注册项目37个,注册资金共计27.1亿元。在全区今年重点推进的30个工业项目中,不乏中芯国际创新设计服务中心、盛吉盛半导体、芯能源电子科技等潜力巨大的集成电路项目。

就在本月,第四届“甬创鄞造”创客大赛集成电路专场赛上,16个高质量项目齐聚一堂,涉及工业物联网、光通信、芯片研发设计等领域。其中参赛的众瑞速联(宁波)科技有限公司,主攻光通信芯片中的滤波芯片,其良品率已达100%,是华为的二级供应商。“这个项目落户鄞州量产后,第二年销售额即可突破1.5亿元。”项目负责人杨明表示。

创业之“芯”快速集聚成长,让鄞州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动力大增。宁波微电子创新产业园目前已集聚40多家集成电路产业企业。2016年第一家落户园区的安盾微电子,凭借自主研发设计的安全防伪芯片等产品,去年销售额已突破4亿元。隔空智能的手势识别雷达芯片,应用在智能马桶、智能垃圾桶中,市场前景广阔。预计两年后,园区的产值会迎来爆发式增长。

“作为‘246’万千亿级产业的重要一极,集成电路产业链很长,鄞州正从自身实际出发,加速引培一批驱动集成电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引擎’,以及与之相配套的企业,通过持续‘补链’‘强链’,完善产业生态,打造集成电路产业设计与装备的高地。”鄞州区相关负责人说。

华中科技大学贵州集成电路联合研究中心揭牌

华中科技大学贵州集成电路联合研究中心揭牌

贵州南明区政府消息显示,5月27日,华中科技大学贵州集成电路联合研究中心正式揭牌。

今年1月,贵州南明区与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国际微电子学院签订合作协议,将共建华中科技大学贵州集成电路联合研究中心及集成电路产业服务平台,项目总投资约15000万元,其中一期投资约5000万元。

该项目重点打造集技术开发、成果转换为一体的研究机构,并为贵州培养人才、引进关联企业,为集成电路企业提供公共性、公益性基础技术支撑及一站式服务,帮助企业降低创新成本和风险,解决集成电路企业在生产和运营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打造集成电路全产业链。

南明区委副书记、区政府区长朱刚表示,华中科技大学贵州集成电路联合研究中心及集成电路产业服务平台落户南明,是南明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如今研究中心的正式揭牌,标志着双方的合作迈出了实质性、关键性的一步,产业转型升级踏上了新的征程。

据介绍,该研究中心将依托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广电国家研究中心和国际微电子学院的科研资源,与贵州芯火集成电路产业技术服务有限公司联合打造集技术研发、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及集成电路产业聚合发展为一体的公共服务平台,努力探索一条以技术为先导的贵州集成电路差异化发展道路,全力打造校企与政府合作的成功案例。

IC设计业与软件业再获扶持,中小企业迎来新机遇

IC设计业与软件业再获扶持,中小企业迎来新机遇

5月22日,为支持集成电路设计和软件产业发展,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日前发布公告,明确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和软件企业税收优惠政策。根据政策规定,依法成立且符合条件的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和软件企业,在2018年12月31日前自获利年度起计算优惠期,第一年至第二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三年至第五年按照25%的法定税率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并享受至期满为止。消息一经发布,国内集成电路和软件股票集体拉升。

此前,国务院常务会议就明确决定,在已对集成电路生产企业或项目按规定的不同条件分别实行企业所得税“两免三减半”(即第一年至第二年免征、第三年至第五年减半征收)或“五免五减半”(即第一年至第五年免征、第六年至第十年减半征收)的基础上,对集成电路设计和软件企业继续实施2011年《国务院关于印发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中明确的所得税“两免三减半”优惠政策。2018年度所得税汇算清缴也按上述规定执行。专家认为,此次政策的出台,将进一步促进我国集成电路设计业和软件业的发展。

免税政策加大覆盖面积

记者咨询了国内知名IC设计企业,此次的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和软件企业税收优惠政策与以往国家推行的免税政策有所不同,一方面加大了免税政策的覆盖面积,另一方面,此次的政策扶持重点为IC领域中小型企业。

“此次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共同明确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和软件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对于国内设计企业以及软件企业来说,帮助非常及时。尤其是设计企业,政策给与的返点将减轻国内中小型设计企业在资金上的压力。”江西信飞技术有限公司CEO汪雪飞向《中国电子报》记者表示。

据中国半导体协会数据,2019年第一季度中国集成电路设计业同比增长16.3%,销售额为458.8亿元。软件产业同样获得长足发展,2018年中国软件产业实现业务收入6.3万亿元,同比增长14.2%。IC领域某设计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此次新政策对在华设立的各类所有制企业包括外资企业实施普惠性减税降费,一方面可以吸引各类投资共同参与,另一方面将极大地促进中国集成电路和软件产业发展,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中小型企业新机遇

据了解,目前国内设计业依旧面临压力,尤其在人工智能、5G等领域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大背景下,IC设计业发展重要性越发凸显。另一方面,中国软件行业规模相对较低,约占全球5%,存在着产用脱节、生态薄弱、人才短缺等问题。无论是集成电路设计业还是软件产业都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重要部分,某设计企业负责人对记者表示,在当前经济环境下,中国集成电路产业需要政策的支持,更需要产业结构调整,创新和调整将是中国企业破局的唯一方法。

“除了对企业所得税的减免外,也可以通过税收返还等方式加大对企业研发投入的补贴支持,鼓励企业投入更多的基础研发。”张琛琛说。

在推动研发创新发展方面,中国陆续推出了很多政策扶持,尤其对于中小型企业的发展,在创新、技术、人才等各个方向均加大扶持力度。但国内中小型企业,尤其是初创性企业根基薄弱,需要一定时间的成长期。虽然国家推出政策扶持,但部分中小企业因“门槛高”而与政策无缘。“例如人才,国家推行很多人才计划,但对中小企业来说,政策门槛太高,根本无法与大企业争抢人才。”汪雪林说。

此次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共同推出的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和软件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免去了企业第一年至第二年企业所得税,这无疑对尚处于成长期的中小型企业来说是重大利好。不论是“两免三减半”还是“五免五减半”,在2011年减税政策的基础之上,都将大大缓解中小型企业在资金上的压力,企业将获得足够的缓冲期,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重庆集成电路产业要实现4个“百亿级”目标

重庆集成电路产业要实现4个“百亿级”目标

重庆市委五届六次全会提出,深入推进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科技创新,巩固提升“芯屏器核网”全产业链,打造万亿级智能产业集群。

“芯”,就是要完善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装测试、材料等上下游全链条,培育高端功率半导体芯片和存储芯片等项目。

27日,记者从重庆市经信委获悉,重庆在集成电路上要实现4个“百亿级”的目标:到2022年,重庆市集成电路销售收入预计突破1000亿元,其中装备材料100亿元、设计企业200亿元、封装测试300亿元、生产制造400亿元。

为了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聚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近日重庆市政府出台了《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招商投资促进工作的意见》,重庆市将围绕“芯屏器核网”(芯片、液晶面板、智能终端、核心零部件、物联网),全产业链招商,培育壮大智能产业集群。

两大集成电路项目相继开工

在全产业链招商前,重庆两大集成电路项目相继开工,即年产5735吨电子气项目与年产6500万颗半导体芯片项目。

重庆市经信委介绍,年产5735吨电子气项目由欧中电子材料有限公司投资5亿元建设,主要生产电子级六氟化钨、电子级三氯化硼、电子级六氟丁二烯等系列电子级气体产品,该产品主要用于半导体芯片制造。项目今年2月开工建设,2019年12月建成,可实现年销售收入3.5亿元,综合税收880万元。

此外,重庆恩瑞实业有限公司投资15亿元建设的年产6500万颗半导体芯片项目,芯片将主要用于电脑、手机、汽车、无人机等电子科技产品主板的制造。项目今年1月开工建设,预计今年11月建成,计划全负荷生产可实现销售收入5亿元。

紫光集团多个项目落户重庆

两大项目开工不久,4月18日,中国大型综合性集成电路领军企业、全球第三大手机芯片设计企业紫光集团的重庆大楼正式投用。投用当天,紫光数字工厂项目、紫光数字重庆项目、战略合作单位等签约活动集中举行,重庆直辖以来最重要的工业项目之一,有了多项新进展。

去年2月12日,重庆市政府与紫光集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及入驻两江新区的落地协议。截至目前,紫光集团7个项目中的5个项目已签订投资协议,包括“智能安防+AI”、紫光云南方总部、金融科技、数字电视核心芯片全球总部及设计研发中心、移动智能终端芯片设计研发中心等,均在如期稳步推进中。

未来,紫光集团还将在渝布局高端芯片制造、无人驾驶等项目,涉及领域之广,让紫光项目成为重庆直辖以来最重磅的工业项目之一。

重庆市形成集成电路企业约20家

重庆市经信委相关人士介绍,未来紫光集团的高端芯片制造,将给重庆的芯片产业链带来很好的带头作用。目前,重庆市形成集成电路企业约20家,覆盖了芯片设计、制造、封装等全产业链环节,初步建成较完整的集成电路全产业链。重庆在集成电路资本、技术、项目等多个项目领域,正加速拓展与国内行业龙头企业合作空间,将重点围绕人工智能、智能硬件、智能传感等产品方向,加快引进培育一批集成电路设计龙头企业,形成集成电路设计产业集聚区。

聚焦:重庆市两大区域发展电子信息产业

西永和两江新区是重庆发展集成电路的主要区域。

记者获悉,在西永微电园有众多集成电路领军企业:CUMEC联合微电子中心,投资100亿元打造世界一流的先进产品设计与高端工艺制造协同研发平台,并组建国际化产业研发联盟;与华润微电子合作打造全国最大功率半导体基地、建设先进的基板级扇出芯片封装项目和12英寸功率半导体芯片制造项目;引进英特尔FPGA中国创新中心,这也是英特尔在全球规模最大,亚洲唯一的FPGA创新中心……

“2018年,西永集成电路产业实现产值139.3亿元、增长21.4%,占重庆

全市八成以上。”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说,两江新区也是集成电路重点布局区域:两江新区水土高新生态城有中国首家、全球第二家12英寸功率半导体芯片制造及封装测试生产基地项目——重庆万国半导体12英寸功率半导体芯片制造及封装测试生产基地;还有紫光展锐西南通讯芯片设计中心、北京中星微人工智能芯片设计中心等;在核心材料上,布局了上海超硅8-12英寸抛光硅片项目、奥特斯IC载板项目和高密度印制电路板项目;人才培养上,则有两江半导体产学研基地……

两江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两江新区已聚集了IC设计、晶圆制造、半导体封装测试以及材料、半导体应用研发、半导体支撑平台等集成电路相关产业,累计引进集成电路类项目12个。未来5年,两江新区将继续在IC全产业链上发力,搭建集成电路IC设计平台、孵化器、产业基金等。

目标:2022年集成电路销售预计破1000亿

重庆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说,重庆发展电子信息产业下一步的目标,除了要稳定笔电产量、扩大手机产量外,集成电路是“最聚焦”的领域。为此,重庆市已陆续出台《重庆市加快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支持政策》《重庆市集成电路技术创新实施方案》《重庆市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指导意见》等,进一步理清了产业发展思路及实现路径。

下一步,重庆在集成电路上要实现4个“百亿级”的目标:到2022年,重庆市集成电路销售收入预计突破1000亿元,其中装备材料100亿元、设计企业200亿元、封装测试300亿元、生产制造400亿元。

在发展方向上,重庆市将重点聚焦电源管理芯片、存储芯片、先进工艺生产线、汽车电子芯片、驱动芯片、人工智能及物联网芯片、集成电路设计等领域。

目前,重庆正在重点招商引资集成电路,比如紫光存储芯片项目、12英寸集成电路先进工艺生产线项目等;同时,积极推进华润微电子12英寸晶圆制造、联合微电子中心等项目。

声音

争取建成为国家电源芯片生产基地

紫光集团全球执行副总裁曾学忠:

集成电路需要以芯片设计企业为龙头,对于上下游的生态进行布局。设计是集成电路产业链的最前端,芯片设计企业能够上下游拉通,并能够推动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短期来看,重庆应该利用自身优势,在某一两个设计的“点”上做强,再以此带动生态发展。举例来看,目前在芯片设计领域,紫光集团就在重庆布局了下一代移动通信、物联网和智慧电视等“点”,以家庭市场来切入是一个带动生态发展的非常好的方式。

OPPO研究院院长刘畅:

作为集成电路的用户和需求方,像OPPO这样的公司随着创新力度的加大和市场消费升级,必须和集成电路产业链的一些伙伴进行更加紧密地沟通,在封装、工艺制成的选择、芯片规格定义等方面开展更多互动。而要推动这些设计领域的沟通与合作,需要有很好的平台,从产业布局上来讲,则要扩展到系统设计、整机设计、产品生产等环节,这样就可以扫除中间障碍,把最终用户的诉求反馈到集成电路设计环节上来。

电子科技大学集成电路研究中心主任张波:

在集成电路制造领域,重庆有非常好的优势,在集成电路制造方面起步较早,拥有华润微电子等在国内有重要影响力的综合性微电子企业,也拥有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汽车等广阔的应用市场。目前,功率半导体为国内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突破口,重庆需要抓住契机做好产业引导。

重庆市经信委主任陈金山:

重庆计划用四年时间,培育集成电路产业达到1000亿元产值。实现1000亿元产值,重庆将在巩固现有集成电路产业优势的同时,在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等产业链上下游发力,建设成为国内重要的集成电路产业基地。在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方向上,重庆将利用好自身基础条件,积极发展电源管理芯片,争取建成为国家电源芯片生产基地。

延伸

重点围绕“芯屏器核网”全产业链招商

目标有了,就要发力培育、壮大集成电路产业链,对此重庆市明确了招商重点: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实施“工业跃升”工程,创建国家大数据智能化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围绕“芯屏器核网”全产业链招商,培育壮大智能产业集群;提升改造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先进制造产业集群。

重庆市招商投资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主城区将重点围绕数字经济和智能产业,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加快传统产业提质增效;渝西片区将强化工业招商,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培育和智能化改造,推进产城景融合;渝东北、渝东南片区将因地制宜发展资源型精深加工业、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民俗文化生态旅游业,推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

重庆市还将聚焦开放招商重点目标,抓住“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机遇,瞄准美国、欧盟、日本、新加坡、韩国等发达经济体和地区开展全方位招商,着力引进外资大项目。大力引进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和国内外行业领军企业,推动在渝设立亚太区总部、中国区总部、研发中心、制造基地和结算中心等。

目前,重庆市级有关部门正在抓紧制定相关行业领域的招商投资促进实施细则及配套措施,健全市级“1+X”政策措施体系,真正形成公正高效的大招商新格局。

上海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增资积塔半导体

上海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增资积塔半导体

进日,上海科创投集团所属上海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股份有限公司、华大半导体有限公司与上海积塔半导体有限公司增资协议签约仪式在积塔半导体临港厂区隆重举行。上海市经信委、市临港管委会、上海科创投集团、上海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华大半导体、积塔半导体等有关负责同志出席仪式。

上海积塔半导体特色工艺生产线项目是市重大工程,总投资为359亿元,是上海市政府与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合作协议的重要内容,也是其中第一个落地的重大产业项目。该项目位于上海浦东新区临港装备产业区,占地面积23万平方米,于去年8月开工,目前基本完成主体工程。

上海积极对接国家战略,加快打造国内产业链最完善、技术水平最高、最具竞争优势的集成电路产业体系,开展“一体两翼”的产业布局。上海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自成立以来,积极务实投资上海市的重大产业项目,充分发挥了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撑作用,此次与华大半导体共同完成对积塔半导体的增资,是积塔半导体项目的一个标志性节点,是对上海市整体集成电路产业布局的有力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