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计算时代 国产CPU发展如何应变

云计算时代 国产CPU发展如何应变

芯片是当前最热话题之一,随着国际环境的变化,芯片设计和自主创新的重要意义越来越凸显。而在不同种类的芯片当中,中央处理器(CPU)因其通用性以及技术难度,受到最多的关注。以往英特尔通过独揽x86 CPU的基础架构、芯片设计、工艺制造三大环节,并主导着该领域的生态系统,国产CPU很难独立发展起来。

然而,随着大数据云计算时代的到来,CPU的产业生态正在发生变化。比如日前亚马逊发布第二代服务器芯片Graviton,并在数据中心实现商用;高通的骁龙8c、骁龙7c也在联网笔记本电脑市场站稳了脚跟。这些消息均给中国CPU厂商带来了更大的信心。在这样的市场机遇面前,国产CPU应当如何发展?记者采访了天津飞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窦强。

产业生态的转变

发展国产CPU,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是生态。在CPU主宰计算的时代,英特尔不仅在硬件层面掌控与北桥CPU配套的南桥芯片组外围接口等核心技术,也主导着与x86相关的标准技术和测试认证;在软件层面,与微软结成“Wintel”联盟形成长期相互协同的利益闭环。这些举措使得众多应用厂商均围绕x86+Windows体系开发产品。国产CPU很难独立发展起来。然而,随着大数据云计算时代的到来,CPU的产业生态正在发生变化。

对此,窦强表示,以前英特尔打败其他对手的法宝之一就是生态。但是在数据中心领域,面向云计算,大量使用的是开源软件。云计算厂家也会对自己的软件代码进行大量优化,这也导致相关软件掌握在云计算厂商手中,可以很容易就迁移到另一个平台上去。在这种情况下,传统CPU的生态优势就不那么明显了。此外,ARM架构芯片的性能也在不断提高。

“以前ARM架构服务器的性能弱于x86 CPU。但是,通过这些年的努力,CPU性能正在接近英特尔处理器的水平。比如亚马逊近日发布的第二代处理器得益于可以进行优化,性能已经不弱于采用英特尔CPU的解决方案。”窦强指出。有了性能和生态这两点,基于ARM架构的国产CPU已经具备快速独立发展的基本条件。

“在此情况下,飞腾公司希望能与生态伙伴共同努力,一起把国产CPU的产品性能与产业生态做起来。飞腾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芯片本身,将产品做精。同时依托合作伙伴推进软件层面的开发,我们会做一些底层的优化,然后提供给合作伙伴,双方共同将整个产业生态打造好。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最根本的取胜之道是开放,只有集合大家的力量,共同推进,才能将产业生态发展起来。”窦强表示。

窦强也承认,在生态系统上,英特尔现在的实力要强大得多。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英特尔就进入CPU行业,至今已经形成强大的生态体系,特别是在桌面市场和传统服务器市场。而ARM架构2012年发布64位指令集才算正式进入服务器等领域。至今只有几年时间,因此需要补强的地方还有很多。之所以ARM架构能够取得现在的成绩,一方面是由于ARM在移动处理器领域的积累,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像亚马逊这样的云计算企业拥有更大的人力物力,有足够多的应用场景去试验和优化,给ARM架构提供了更好的发展空间。这就要求国内企业通力合作,共同打造适合自身的产业生态。目前,飞腾公司在软件层面的合作伙伴包括了麒麟、金山、金蝶、东方通等众多企业。

异构计算的趋势

近几年来,受限于工艺、制程和材料发展的瓶颈,摩尔定律的演进开始放缓,芯片的集成越来越难以实现,依靠缩小线宽的办法已经无法同时满足性能、功耗、面积以及信号传输速度等多方面的要求。在此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半导体厂商开始把注意力放在异构集成层面。依托快速发展的先进封装技术,或者片上系统,在实现高效能运算的同时,又具备灵活性、差异化。比如英特尔针对摩尔定律的未来发展,提出了“超异构计算”概念,希望通过先进封装技术实现的模块级系统集成。在2018年年底举办的“架构日”上,英特尔首次推出Foveros 3D封装技术。在7月份召开的SEMICON West大会上,英特尔再次推出一项新的封装技术Co-EMIB,能够让两个或多个Foveros元件互连,并且基本达到单芯片的性能水准。

窦强认为,异构计算是CPU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中国CPU厂商也应加强这方面的技术开发。现在纯靠通用计算在很多领域已经不足以满足性能需求了,CPU+AI、CPU+FPGA或者CPU+特殊专用引擎以后肯定会大行其道。

“由于中国IC企业的实力普遍弱于国际大厂,面对异构计算大潮,中国企业同样应当采取与合作伙伴一起共同协同发展的模式,或者采取先进封装的方式将多颗小芯片封装在一起,或者通过授权的方式,将不同IP集成到一颗芯片。模式很多,可以共同探索。”窦强说。

由于整体实力的差异,决定了差异化竞争是国产CPU厂商发展的主要策略,而异构集成正是实现差异化的重要途径之一。窦强指出,CPU的开发肯定会做一些定制化工作,以实现产品的差异化。“我们会跟客户紧密捆绑,把客户的诉求体现在芯片里去,不光是PC芯片,服务器芯片、嵌入式芯片都会这样做。这是国产CPU的生存之道,也是我们的一个优势。将优化工作做好了,可以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实现用户的目的。”窦强说。

关键市场的布局

近日,飞腾公司首次介绍了飞腾芯片20多年的产品演进,以及飞腾公司的使命、愿景和发展理念。2019年9月,飞腾发布了新一代的FT-2000/4微处理器,集成4个飞腾自研处理器内核FTC663,采用16nm工艺流片,主频最高3.0GHz,支持双通道DDR4-3000内存,典型功耗10W。芯片性能相比飞腾上一代桌面CPU提升了1倍,访存带宽提升了3倍,功耗降低1/3,主要应用于桌面终端和工业控制嵌入式产品。

“在市场层面,飞腾公司关注服务器芯片、桌面芯片和嵌入式产品,建立完整的产品线。从服务器芯片到桌面终端芯片再到IoT端的嵌入式产品,飞腾公司将不断推出新的、适用的产品。”窦强介绍了飞腾的市场规划。

由于有党政等专用市场的牵引,飞腾公司在PC市场有着较大的占比。但是,窦强对于嵌入式和服务器市场也很重视。“工业半导体市场智能制造工厂等,对信息化的需求非常迫切,其中大量场景用到工业控制芯片,我们的使命就是解决信息安全问题。由于嵌入式产品需要一个比较长的导入时间,这方面的产品开发是十分迫切的。”

相对于嵌入式产品来说,服务器市场空间更大,云计算厂商数据中心,每年可能采购的服务器的数量是几十万到百万的量级,随着5G通信的布署,边缘计算也会很快的起来。窦强希望加强定制化服务器芯片的开发。飞腾会根据阿里、腾讯数据中心的需求,进行产品定制。通过这种方式,使飞腾的产品除了在专用市场应用之外,还能够进入运营商市场。

“而且这个市场的发展比以前预计的更快。”窦强最后告诉记者。

DRAM产业景气 拨云见日

DRAM产业景气 拨云见日

美中将签署第一阶段贸易协议,贸易摩擦不确定因素可望淡化,加上三星华城厂跳电,各方指标都有利DRAM景气向上,业者预期,DRAM报价也可望于本季提前上涨。

存储器业者预期,本季DRAM涨势由服务器、绘图用DRAM率先发动,DRAM产业翻转向上号角正式响起,后续伴随在5G和AI人工智能 、智慧车、物联网等边缘运算对DRAM需求爆发,整体DRAM族群营运都会翻转向上,产业景气正式拨云见日。

尤其是稍早美国存储器大厂美光释出部分产品开始恢复供货华为,市场正面看待主要大厂库存快速去化,今年DRAM供需逐渐平衡,并随市场需求提升而逐季调涨,DRAM产业重回景气向上的正循环,台厂包括南亚科、华邦电、力积电、威刚、十铨等族群提前迎春燕。

美光在最近的法说会中释出包括服务器、移动设备、绘图芯片等需求展望皆正面,仅PC DRAM因英特尔的CPU缺货仍要今年初才会舒缓,但整体需求往正向发展。

市调机构集邦咨询也预估,因主要大厂1X纳米制程良率不佳、供货不及,让服务器和绘图用DRAM翻涨速度比预期快,绘图用DRAM首季合约价涨幅逾5%,超过服务器用DRAM,让整体DRAM产业景气提前在首季翻扬向上,存储器族群提前迎接景气春燕,明年营运看俏。

AMD新CPU订单 台积电全包

AMD新CPU订单 台积电全包

处理器大厂美商超微(AMD)2019年市占率大幅提升,除了竞争对手英特尔的中央处理器(CPU)供不应求,让超微得以大展身手,超微选择台积电7奈米制程量产亦是主要关键。由于英特尔CPU供货量在2020年恐怕仍无法满足市场需求,超微加快脚步推出Zen 3架构处理器抢市,也让台积电支援极紫外光(EUV)7+奈米接单一路旺到2020年下半年。

明年推出Zen 3处理器抢市

超微Zen 3架构与Zen 2架构比较,不在于追求每颗处理器内含更多运算核心,而是利用制程优化提升核心时脉。超微执行长苏姿丰(Lisa Su)将在2020年美国消费性电子展(CES)召开全球记者会,预期将揭露Zen 3架构处理器更多细节,并可望宣布将在2020年下半年推出全新产品线,包括第三代EPYC服务器处理器Milan,针对高阶桌机(HEDT)打造的Ryzen Threadripper 4000系列处理器Genesis Peak,以及主流桌机市场Ryzen 4000系列处理器Vermeer。

 

超微Zen 3架构处理器得以在2020年顺利推出,与台积电深度合作是关键原因。Zen 3架构处理器将采用台积电支援EUV技术的7+奈米制程量产,因为7+奈米与采用浸润式(immersion)微影技术的7奈米相较,同一运算时脉下可降低10%功耗,在同一芯片尺寸中可提升20%的晶体管集积度,可望有效推升Zen 3架构处理器的核心时脉速度,进一步拉近与英特尔距离并争取更多市占率。

 

另外,超微针对中低阶市场打造整合绘图核心的加速处理器(APU),也会在2020年推出新产品。据OEM厂指出,超微2020年初就会推出研发代号为Renoir的新一代计算机APU及嵌入式APU,处理器架构由Zen+升级到Zen 2,并采用台积电7奈米制程量产。

 

超微持续提升中低阶市占

OEM厂业者指出,英特尔14奈米及10奈米产能供不应求,将会优先投产高毛利的Xeon服务器处理器,以及提高中高阶桌机及笔电CPU供货量,低阶入门级市场CPU看来会一路供不应求到2020年下半年。超微在上半年先推出Renoir系列APU争取OEM厂订单,加上有台积电7奈米产能支援,应可持续提升在中低阶市场占有率。

对台积电来说,苹果将在2020年中转进5奈米投产新款A14应用处理器,7奈米产能仍是其它各厂争夺重心。法人预估,超微扩大采用台积电7奈米及7+奈米量产,加上高通、联发科、华为海思等客户需要更多7奈米产能,以因应5G手机芯片强劲需求。整体来看,台积电7奈米产能利用率不仅2020年上半年满载,下半年也可望全线满载。

国产CPU厂商,最近有点忙

国产CPU厂商,最近有点忙

12月24日,龙芯中科发布新一代处理器架构产品龙芯3A4000/3B4000。19日,飞腾公司在其生态伙伴大会上,首次介绍了飞腾新一代FT-2000/4处理器。12日,兆芯发布了面向高性能服务器市场的开胜KH-40000系列。10月20日,华为发布高性能服务器的鲲鹏920处理器。国产CPU厂商为何选择在这个时间点密集发布新品?面对大数据云计算与移动智能时代的来临,国产CPU如何走出相对“舒适”的专用市场,尝试进入竞争激烈的公开市场?

国产CPU已具备快速发展条件?

发展国产CPU,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是生态。在CPU主宰计算的时代,英特尔不仅在硬件层面掌控与北桥CPU配套的南桥芯片组外围接口等核心技术,也主导着与x86相关的标准技术和测试认证;在软件层面,与微软结成“Wintel”联盟形成长期相互协同的利益闭环。

这些举措使得众多应用厂商均围绕x86+Windows体系开发产品。国产CPU很难独立发展起来。然而,随着大数据云计算时代的到来,CPU的产业生态正在发生变化。

对此,天津飞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窦强指出,以前英特尔打败其他对手的法宝之一就是生态。但是在数据中心领域,面向云计算,大量使用的是开源软件。云计算厂家也会对自己的软件代码进行大量优化,这也导致相关软件掌据在云计算厂商手中,可以很容易就迁移到另一个平台上去。这种情况下,传统CPU的生态优势就不那么明显了。

正是因为看到了这一点,有越来越多的国际厂商进入CPU领域。比如日前亚马逊发布了第二代服务器芯片 Graviton,并在数据中心实现商用;高通的骁龙8c、骁龙7c也在联网笔记本电脑市场站稳了脚跟。这些消息均给中国CPU厂商带来了信心。这也是近期国产CPU厂商纷纷加强市场力度的原因之一。

此外,ARM架构芯片的性能也在不断提高。龙芯中科公司胡伟武此前接受记者采访时就曾指出:“占据国际市场主要份额的x86架构处理器单核性能上在2010年至2012年前后基本达到天花板,这就给国产CPU提供了追赶的机会。”上海兆芯集成电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罗勇表示,兆芯国产x86解决方案的性能表现,以及来自合作伙伴、客户等方面的认可和积极评价,都证实了兆芯国产x86解决方案在桌面办公领域已经完全具备了无缝替代国际厂商同类产品的条件。

窦强也表示:“以前ARM架构服务器的性能弱于x86 CPU。但是,通过这些年的努力,CPU性能正在接近英特尔处理器的水平。比如亚马逊近日发布的第二代处理器得益于可以进行优化,性能已经不弱于采用英特尔CPU的解决方案。”

有了性能和生态这两点,国产CPU已经具备了快速独立发展的基本条件。而更重要的一点是,面对强大国际对手,国产CPU得以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是以开放对封闭。英特尔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就进入CPU行业,至今已经形成强大的生态体系。但是,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的发展,亚马逊、阿里、腾讯这样的云计算厂商拥有更大的人力物力,有足够多的应用场景去试验和优化,这就给新进入的企业提供了更好的发展空间,而且大多采取开源的方式。当然,像亚马逊这些企业不可能将公司核心资源进行分享。这就要求国内企业需要通力合作,共同打造适合自身的产业生态。

事实上,龙芯、飞腾、兆芯等CPU厂商都在致力于打造一套涵盖了芯片设计、芯片制造、整机生产、操作系统及软件开发、办公系统集成等环节的完整的国产化产业生态。国产CPU的产业生态正在逐渐发展完善起来。

异构集成是国产CPU突围的重要途径?

近几年来,受限于工艺、制程和材料的瓶颈,摩尔定律的演进开始放缓,芯片的集成越来越难以实现,依靠缩小线宽的办法已经无法同时满足性能、功耗、面积以及信号传输速度等多方面的要求。在此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半导体厂商开始把注意力放在异构集成层面。依托快速发展的先进封装技术,或者片上系统,在实现高效能运算的同时,又具备灵活性、差异化。

比如,英特尔针对摩尔定律的未来发展,提出了“超异构计算”概念,希望通过先进封装技术实现的模块级系统集成。在2018年年底举办的“架构日”上,英特尔首次推出Foveros 3D封装技术。在7月份召开的SEMICON West大会上,英特尔再次推出一项新的封装技术Co-EMIB,能够让两个或多个Foveros元件互连,并且基本达到单芯片的性能水准。

窦强认为,异构计算是CPU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中国CPU厂商也应加强这方面的技术开发。现在纯靠通用计算在很多领域已经不足以满足性能需求了,CPU+AI、CPU+FPGA或者CPU+特殊专用引擎以后肯定会大行其道。

由于整体实力的差异,决定了差异化竞争是国产CPU厂商发展的主要策略,而异构集成正是实现差异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对此,窦强指出:“CPU的开发肯定会做一些定制化工作,以实现产品的差异化。我们会跟客户紧密捆绑,把客户的诉求体现在芯片里去,不仅是PC芯片,服务器芯片、嵌入式芯片都会这样做。这是国产CPU的生存之道,也是我们的一个优势。将优化工作做好了,可以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实现用户的目的。”

由于中国IC企业的实力普遍弱于国际大厂,面对异构计算大潮,中国企业同样应当采取与合作伙伴一起共同协同发展的模式,或者采取先进封装的方式将多颗小芯片封装在一起,或者通过授权的方式,将不同IP集成到一颗芯片。模式很多,可以共同探索。

国产CPU该如何走出“舒适”的专用市场?

随着近年来厂商的实力逐渐增强,市场上逐渐可以越来越多地见到国产CPU的身影。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集成电路设计分会理事长魏少军指出,国产CPU在专用市场取得较好成绩,部分国产CPU已经开始走出专用市场,尝试进入公开市场参与竞争。

窦强认为,正是由于数据中心、移动互联网等市场的发展、格局的变化,给国产CPU带来了更多的机遇,而且这个市场的发展比以前预计的更快。

那么,接下来国产CPU应当如何走出专用市场,进一步开发公开市场呢?

根据胡伟武的介绍,龙芯公司未来的发展面临着二个转变:一是公司的发展瓶颈将从研发和技术逐步过渡到市场和产业链,因此除了不断提升产品性能及加强自身研发能力之外,龙芯将投入更多精力和资源在外围产业链建设上;二是龙芯的目标市场正在以国家安全相关市场为主逐步过渡到更多领域和地域,经过多年的市场培育和摸索,龙芯在非国家安全相关行业也开始有了更多应用机会。

窦强表示,在市场层面,飞腾公司关注服务器芯片、桌面芯片和嵌入式产品,建立完整的产品线。工业半导体市场智能制造工厂等,对信息化的需求非常迫切,其中大量用到工业控制芯片,我们使命就是解决信息安全问题。由于嵌入式产品需要一个比较长的导入时间,这方面的产品开发是十分迫切的。

相对于嵌入式产品,服务器的市场空间更大,云计算厂商数据中心,每年可能采购的服务器数量是几十万到百万台,随着5G通讯的部署边缘计算也会很快的起来。针对服务器芯片这个巨大的市场空间,窦强认为,国产CPU厂商可以先可以根据阿里、腾讯的需求,定制化的方式切入。

由于定制化芯片比通用芯片更加贴合用户需求,采用与数据中心运营商合作的方式,进行产品定制,更加容易导入。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先切入这个市场,再逐渐扩大国产CPU的占有率。

英特尔进入10纳米++时代 预计2020年推Tiger Lake架构产品

英特尔进入10纳米++时代 预计2020年推Tiger Lake架构产品

根据外媒报导,处理器龙头英特尔目前已经在发展第3代10纳米,即10纳米++制程了。

不过,因为前两代10纳米制程在表现上并不太完美,尤其是在频率上,当前的Ice Lake-U架构处理器在最高频率上的表现不佳,直接使得它在最大性能表现上落后于使用Comet Lake-U较老架构的产品。

只是,就目前来看情况正在好转,因为有爆料指称新一代的Tiger Lake-U架构的工程测试芯片已经能够全核心跑到最高4GHz,单核心跑到4.3GHz的速率了。

报导指出,根据市场人士的爆料表示,就最近Tiger Lake-U架构的相关测试成绩来看,英特尔目前确实是在加速测试Tiger Lake-U架构的产品。Tiger Lake架构将使用新一代的Willow Cove内核微架构,而Willow Cove内核微架构则将会在暂存效能上有大的改进,其中L2将会有较大幅度的提升,可能达到1.25MB之多。

另外,还将预计搭载Xe GPU的执行单元作为核心显示,在整体性能上相对于目前的低耗能的移动处理器来说,将会有一个相对突出的提升。

报导进一步指出,目前在10纳米制程的Ice Lake-U架构产品上,效能最强的i7-1065G7全核心最高频率只有3.5GHz,而单核心的最高频率也只能到达3.9GHz的速度,这严重影响了目前Sunny Cove微架构的性能表现。

而这样的情况在使用10纳米++制程后的Tiger Lake-U架构产品上,在最高频率上有明显改善,全核心能够跑上4GHz的速度,比i7-1065G7高出0.5GHz。而单核心方面的速度则可达到4.3GHz,虽然仍然赶不上14纳米++制程时代的最佳产品,但已经较之前提升不少。

根据英特尔之前的说法,Tiger Lake架构的产品将会在2020上半年正式登场,这也就说明了近期英特尔一直密集测试Tiger Lake架构产品的原因。照目前工程测试芯片的发展进度来看,10纳米++和Tiger Lake架构产品的发展算是顺利。届时如果能如期问世,则在低耗能的移动处理器市场上,对AMD将要发表的Ryzen 4000系列处理器是一次有利的逆袭。

英特尔不会过渡10纳米以发展7纳米,将推出10纳米强化版制程

英特尔不会过渡10纳米以发展7纳米,将推出10纳米强化版制程

处理器龙头英特尔(Intel)于2019年正式量产10纳米制程产品后,外界开始有传言表示,因为10纳米制程耗费英特尔太多时间,因此英特尔将把10纳米制程列为过渡,全力往7纳米节点前进。但英特尔出面否认,10纳米会是英特尔重要节点,会有其他强化版出现,不准备过渡10纳米,之后往7纳米节点前进。

2019年英特尔量产10纳米制程之后,第10代笔记型代号Ice Lake的处理器已经问世,而桌上型及服务器专用的10纳米制程处理器也预计2020年将会问世。不过,此时根据外媒的报导指出,因为英特尔开发10纳米的时间过长,导致沿用了4代的14纳米制程,甚至因此发生了14纳米产能不足的情况,影响了市场供货。因此,英特尔预计将10纳米制程列为过渡,而积极朝向7纳米节点制程前进。

报导指出,有消息人士透露,英特尔之所以将10纳米制程列为过渡的原因,主要是2019年10纳米制程的笔记型电脑处理器才上市,而专用于桌上型电脑及服务器的10纳米制程处理器则要到2020年问世。之后,根据英特尔的规划,2021年就将要推出7纳米制程的产品,届时,10纳米制程就没有价值。

不过这样的传闻遭到英特尔的官方否认,并表示在现阶段的10纳米制程之后,还会推出强化版的10纳米+及10纳米++制程,并不会将其列为过渡。

根据英特尔的官方说法表示,从2020上半年的14纳米代号Coppoer Lake处理器,到2020年下半年10纳米制程代号Ice Lake的处理器,英特尔还将继续推出Whitley平台,2021年英特尔也将在Whitley之后,推出7纳米代号的Sapphire Rapids平台产品。因此,在7纳米产品之前,10纳米制程仍将会有许多产品的推出,并不会过渡化处理。

英特尔上周由外资瑞银主办的TMT全球技术大会,也谈到10纳米制程的延迟问题,且表态不会过渡10纳米制程,因为现在英特尔已经解决了10纳米制程的基础技术问题,而且已经进入了大规模生产的阶段。英特尔还强调,10纳米制程虽然延后了好几年时间推出,但是在英特尔没有降低性能目标的情况下,解决了10纳米制程的量产问题,因此相信10纳米制程还会有很大的价值。而且就在10纳米制程之后,还有强化版的10纳米+及10纳米++等制程的推出。

整体来说,英特尔表示10纳米制程进度确实延后,导致10纳米跟7纳米制程推出时间可能相差不到一年,不过,英特尔已花费大量资金解决10纳米制程的量产问题,因此列为过渡不可能。毕竟不是所有处理器都需要先进7纳米制程,且以后先进制程的成本将越来越高,在此情况下能有多种制程技术,能达到互补效益。

英特尔从专攻CPU转战全硅30% 没那么简单!

英特尔从专攻CPU转战全硅30% 没那么简单!

英特尔首席执行官鲍勃·斯旺(Bob Swan)近期公开发表了一些有趣的想法。他表示,如果未来英特尔将精力只花费在“守住90% CPU市场份额”的目的上,将会阻碍公司发展的脚步。鲍勃·斯旺认为,专注于90%的CPU市场份额,是英特尔错过市场机会和转型过渡的原因。他表示,未来英特尔将抢占30%的“全硅”市场,而不再只是大多数CPU市场占比。

抢占“全硅市场”,英特尔转移重点

鲍勃·斯旺表示,“全硅市场”不单单指CPU,这意味着英特尔将致力于把一些技术整合在一起,它包括GPU、Al、FPGA。显然这并不是说说而已,英特尔相关的实际行动早已展开。总结过去几年英特尔投资方向,不难看出其关键技术方面的投资,确实是以“全硅市场”为核心。在5G方面,英特尔通过并购Altera,为“英特尔云”助势,Nervana处理器及其Xe GPU也为英特尔抢占新市场吹起号角。

“英特尔布局全硅市场,应该做比较长时间了。在去年英特尔的数据中心分享会上,他们就表示会在除CPU之外的领域做一些尝试。今年,英特尔打造全硅市场的目的应该更加明确,我认为,英特尔现在以及未来的发展重点,是放在数据中心这一块。”市场分析师陈跃楠对《中国电子报》记者说。

传统市场的竞争已然不再是英特尔最为看中的关注点。鲍勃·斯旺否认了英特尔过去“专注于保护90%CPU市场份额”的做法,他认为这限制了英特尔的思维,阻碍了更大的市场和更多的创新。因此,英特尔决定布局“30%的全硅市场”。

姚嘉洋向记者解释,英特尔选择此举的很大原因,是从系统层面的角度考虑。目前,英特尔的营收主力,依旧来自于CPU市场,但是未来,万物互联将成为趋势,除了CPU之外,越来越多类型的处理芯片打开了更有后劲的市场空间,而这些空间,才是英特尔更为关注的对象。“Intel这几年来的发展,不难发现Intel不断地发动并购,用更为多元的产品线,来满足客户的需求,而不仅是单纯提供CPU产品而已。也唯有如此,可以开拓更为多元的市场机会。”姚嘉洋说。

对手多元化,英特尔未来困境待破

作为行业老牌龙头企业,英特尔的一举一动一直被看作行业风向标。但此次的“全硅”计划,分析师并不认为容易效仿。姚嘉洋表示,英特尔的”全硅”模式,大体上只有规模较大的半导体企业有办法做到,其概念是,以提升半导体产品的市占率为主的策略模式,而不是拘泥于CPU的市占率,毕竟CPU只是众多半导体产品的种类之一。“从此点来看,所谓的全硅发展模式,应是全球半导体营收居于前十名的企业比较合适,如Samsung这类的一级半导体大厂才有办法做到。”姚嘉洋说。

但是即使是英特尔,此次从“专攻CPU”转战“全硅30%”,也没有理想中的那么简单。在CPU领域,英特尔一直是行业翘楚,近几年在XPU、FPGA等市场的探索,不论成功与否,皆为其打造“全硅”市场打下基础。但英特尔攻略新市场之行,还需克服最重要的一关——老牌大厂。

“英特尔目前面对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在进入一个新市场之后,如何去跟这些老牌大厂进行竞争。钱烧进去了,但是做出来的效果不一定有老牌大厂好,会导致业内企业购买英特尔产品时,考虑更加慎重。例如英特尔与苹果的基带芯片订单。”陈跃楠说。

半导体是一个专业性非常高的行业,“高精尖”一直是其代名词,不论在设计、设备、封装、测试、材料等各个方向,都有深耕十几年的老牌大厂驻扎。虽然英特尔在CPU领域处在龙头地位,但在瞄准的其他新市场中,英特尔只能算是“新秀”。既然是新秀,那么就避免不了面对老牌大厂在所处领域中的高额占比。因此,为了快速渗入,英特尔目前采取了较为传统的措施——收购。

近期,英特尔收购了深度学习芯片初创公司Habana Labs,在之前,计算机网络初创公司BarefootNetworks、智能视频和视觉系统设计可编程芯片Omnitek公司等皆被其收到麾下。“近几年,英特尔有很大一部分资金用于收购一些企业,计划通过收购进军其他市场,一方面稳固自身技术,另一方面,收购要比自己研发简单得多。”陈跃楠说。

“Intel的这种选择,可以用‘舍小取大’来形容。但Intel在现阶段的营收主力还是来自于CPU,短期内要立即转型成功,或许颇有难度。全硅发展模式对于Intel来说,是一项长期计划,关键在于如何有效地具体推动转型策略。英特尔也因此需要面对不少风险,拓展Intel旗下各类芯片市场的占有率,意味着竞争对手数量大幅增加,以FPGA而言,有Xilinx,以太网络芯片则有Broadcom与Marvell等,WiFi芯片则有Qualcomm、Broadcom与联发科等。Intel舍弃已有的CPU龙头地位,随之而来的,就是面对更多元的竞争对手,在战线扩大的情况下,对手势必也会有所应对。鲍勃·斯旺对此采取哪些措施,相信会是2020年的观察重点。”姚嘉洋说。

英特尔决定重启22纳米产品线,解决CPU缺货问题

英特尔决定重启22纳米产品线,解决CPU缺货问题

处理器制程随着摩尔定律逐渐进步,从22纳米、14纳米、10纳米到7纳米,每次改进都为CPU带来效能与功率改善,但眼下CPU面临大缺货问题,让Intel不得不走回头路。

众所周知,目前全球处理器龙头英特尔(Intel),CPU制程已进步到10纳米,即于笔电推出的Ice Lake系列处理器。虽然说桌面版7纳米CPU依然让科技业界等得心烦,但Intel现在却有更大的麻烦要处理,就是主流14纳米处理器供货短缺。

大概两周前,Intel公开向许多合作伙伴致歉,表示14纳米处理器供应不足的问题仍尚未解决,确实为厂商带来困扰。也因此Intel决定做出路线重大调整,就是将已有6年历史的Haswell架构、22纳米制程处理器Pentium G3420重启生产。

定位上,无论过去或现在Pentium G3420都属于低端处理器,拥有2核心与2执行绪,基础频率为3.20GHz,十分适合KIOSK或嵌入式系统使用。其实Intel不久前才宣布停产22纳米处理器,工厂尚未转换成更新制程前,为了解决产量不足问题,恢复制作老产品确实是较稳当的方式。

尽管对终端消费者来说,应该无法在消费市场看见2020年生产的Pentium G3420,即便DIY店家愿意上架,效能也早已不符多数人的需求,但对某些急需装置搭载CPU的厂商而言,这款可靠的22纳米处理器或许真能解决燃眉之急。

虽然Intel重启22纳米生产线,但官方并没有指出其他中、高端处理器产品,会用22纳米制程再生产,毕竟对Intel而言,现阶段提升14纳米供货速度与10纳米、7纳米CPU的良率,才是与崛起的AMD一较高下的正确方式。

力阻AMD?英特尔新CPU砍价5成 传拟砸30亿美元退敌

力阻AMD?英特尔新CPU砍价5成 传拟砸30亿美元退敌

AMD新处理器热卖,让英特尔(Intel)备感威胁。英特尔新品价格对半砍,谣传还打算狠砸30亿美元退敌。

据外媒报导,先前英特尔发布了第十代Cascade Lake-X CPU,18核的旗舰版本“Core i9-10980XE”,价格只要979美元,远低于前代“Core i9-9980XE”的1,979美元,等于砍价50%之多。

不只如此,14核、12核、10核产品,价格也下砍40%美元。英特尔解释,他们为了高端电玩玩家和影像创造者调整价格。但是业界人士认为,降价是为了阻止AMD市占续增。

AMD的“Ryzen 3000”系列,挑战英特尔桌机CPU地位,AMD的“Epyc”则威胁数据中心市场,疑似外泄的投影片显示,英特尔打算撒钱促销自家Core和Xeon处理器。

外媒指出,AdoredTV披露据称是英特尔销售会议的投影片,内容显示,英特尔估计,该公司握有30亿美元能干扰竞争,金额足足是AMD的十倍,暗示英特尔要杀价竞争,驱赶对手。不过techradar强调,不能确定外泄投影片的真伪,必须谨慎看待相关说法。

有数据显示,今年第二季,英特尔微处理器的营收为122亿美元,AMD紧追在后、达120亿美元。过去一年来,AMD市占稳定成长,年度复合成长率达7%,远高于英特尔的0.29%。分析师Ron Ellwanger表示,英特尔营收仍让AMD相形见绌,但是分析师注重成长率,对AMD表现激赏不已。

Ellwanger指出,AMD市占大增,原因之一是采用台积电的7纳米制程,英特尔的10纳米制程落后三年;尽管英特尔宣称,该公司的10纳米与台积电的7纳米相似。另外,去年第二季,英特尔14纳米供给吃紧,上述原因让终端用户改用AMD,侵蚀英特尔市占。

东土科技与英特尔达成战略协议:联合开发边缘服务器

东土科技与英特尔达成战略协议:联合开发边缘服务器

9月19日,东土科技与全球最大CPU芯片企业英特尔(Intel)在宜昌签署合作备忘录(MOU),双方基于东土科技INTEWELL智能工业操作系统和英特尔CPU芯片,联合开发软件定义控制的工业服务器和边缘服务器。并携手在全球智能制造、工业机器人、智能电网、流程工业以及未来的智能汽车等领域进行应用推广。

双方在合作会议中共同认为,工业现场的通信和控制融合将会是未来智能工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对于东土科技正在发起申请的基于IPV6/TSN的工业高带宽总线国际标准AUTBUS,英特尔与东土科技探讨未来可共同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和应用推广,并对于AUTBUS高带宽总线芯片和英特尔CPU芯片的融合应用表现出极大兴趣。

英特尔全球工业管理团队参观完东土科技在中国宜昌建设的工业互联网产业园后,对于园区内基于软件定义的智能制造生产线、工业互联网技术体验中心、以及完善的培训设施给予极高评价。双方达成共识,初步约定将占地13万平米的东土宜昌工业互联网产业园,建设成为基于软件定义控制技术和5G应用的英特尔智能工业全球应用示范和技术支持培训中心。

全球软件定义控制服务器和工业通信产品的领先企业东土科技,和全球最大的CPU芯片领导者英特尔此次达成战略协议,双方都表达出继续加强合作的意愿,将工业互联网技术和高性能计算芯片技术紧密融合推动中国乃至全球工业升级,实现产业智能化,为未来各种工业智能软件和人工智能在工业领域的广泛应用创造条件,为推动5G在智能工业的深度应用奠定基础。